毕节地区名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地区名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语文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里馆》王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
(《约客》赵师秀)
(5)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答案】(1)弹琴复长啸(2)前不见古人(3)不畏浮云遮望眼(4)青草池塘处处蛙(5)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容易写错的字词有:长啸、朔气、金柝。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朦胧累赘仙露琼浆
B.遨游屏障大廷广众
C.烧灼澎湃世外桃园
D.闲暇晶荧海市蜃楼
【答案】A
【解析】
【详解】
B. 大廷广众——大庭广众;
C. 世外桃园——世外桃源;
D. 晶荧——晶莹。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希望”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
B.就是这么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
..别的呢?
C.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
..最后的晒甜。
D.只希望
..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判定词性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A是名词,B、C、D三项都是动词。
据此,答案为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齐齐哈尔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后,积极打造新课堂,其势头如雨后春笋。
B.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
C.“伸手的人生没滋味,拼搏的人生才幸福。
”我市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典型。
D.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事关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世界繁荣与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在“积极打造新课堂”前加“各学校”;
B.语序不当,“开花、生根、结果”调整为:生根、开花、结果;
C.成分残缺。
在“脱贫致富”后加“的道路”;
故选D。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镂.空(lòu)澎.湃(pén)抽噎.(yè)亘.古(ɡèn)
B.池沼.(zǎo)哺.育(pǔ)妇孺.皆知(rú)默契.(qiè)
C.发窘.(jiǒng)惬.意(qiè)校.补(jiào)蹑.手蹑脚(niè)
D.锃.亮(zèng)愧怍.(zuò)鞠躬尽瘁.(chuì)哽.咽(ɡěn)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C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澎”应读péng,“噎”应读yē。
B项中“沼”应读zhǎo,“哺”应读bǔ,“契”应读qì。
D项中“瘁”应读cuì,“哽”应读gěng。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句中“节日”和“厚重”依次是名词、副词。
B.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C.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D.“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厚重”是形容词,故选A。
三、现代文阅读
7.雪地里的迎春花
①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
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
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②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
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
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
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③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
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
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
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④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
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
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
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⑤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
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
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
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⑥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
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⑦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
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⑧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⑨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
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
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
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⑩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
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
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11)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
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12)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
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
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13)父亲最终没能救活。
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
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14)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
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
(15)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
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16)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
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17)母亲的发卡真丢了。
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18)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1.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依次简要回答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
2.“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
”为什么要念许多遍?
3.结合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4.结合文中有关内容,你认为本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1.①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
②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
③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
2.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让“我”多读几遍,想清楚地了解父亲的情况,心里得到安慰。
3.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过世的父亲陪伴母亲,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御严寒,给人温暖。
4.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爱孩子、爱妻子,自尊心很强的人。
【解析】
1.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文中找到写母亲哭泣的三处文字,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情感即可作答。
文章中三次写到母亲流泪,而每次流泪的原因不同:第一次是父亲刚刚离家时,母亲默默流泪,这是母亲对父亲的不舍而落泪;第二次是母亲看到父亲的处境时落的泪,这是母亲因为难过才流下的泪;第三次是找不到发卡时哭得没了声息,这是母亲因为失去了父亲伤心地流泪,每次原因不同,而且一次比一次哭得厉害。
2.考查的是对段落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的内容,了解“信”的内容,从母亲对父亲的情感这方面来分析概括。
母亲“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
”“许多遍”表示次数很多,这体现了母亲想清楚地了解父亲的情况,表现对父亲的担心和牵挂之情。
3.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根据文中情节,了解“发夹”的来历,体会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情感,从以物写情这方面来具体分析作答。
该句子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去分析.它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的,那“发卡”就是父亲的象征,发卡上的“迎春花”就是母亲的象征,一枚发卡凝聚了父母之间深深的爱,不管发卡在哪里,它都会永远地替父亲守护者母亲,这种爱能抵御严寒,带给人温暖.意思表达清晰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如,从写父亲出去打工的目的,可见他爱儿子;写父亲回家给母亲买了发卡的事,可见父亲爱妻子,爱这个家;从写父亲看到我们后就跑的事,可以看出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飞上天的快递小哥
方湘玲
①2017年10月,在央视新闻的《中国有我》拦目中,励志视频《汪勤金:由快递小哥变成了飞行员》获得大量网友的点赞与关注。
同时,人们也产生了疑问:汪勤金是如何从快递小哥华丽变身为顺丰航空飞行员的呢?这一切还得从八年前说起。
②2009年夏季,来自江西省乐平市的农家小伙汪勤金大学毕业了,他怀揣着太原科技大学法学和经济学双学位证书,满怀憧憬地前往深圳闯荡。
炎炎夏日,他日复一日地跑人才市场,投简历,忙面试。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父亲安慰他:“一铁锹不能挖出一口水井来,你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父亲的话让汪勤金如醍醐灌顶:“是啊,大学里拿到双学位,只是证明了我的学习能力。
现在,我必须从零开始,适应社会和职场对我的要求。
”
③几天后,汪勤金偶遇顺丰深圳区招揽人才,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面试,并顺利成为一名顺丰快递仓库管理员。
消息传开后,朋友们都惊讶地问他:“你揽着双学位,怎么也得找份‘高大上’的工作,怎么跑去当快递小哥了?这不是大材小用吗?”汪勤金却说:“顺丰的企业文化很好,内部有很多上升的
通道,这正是我需要的。
”
④2010年4月,汪勤金在公司论坛上看到了内招飞行员的帖子,他心动了:“我能不能成为飞行员飞上蓝天呢?”抱着诚试看的心理,他给顺丰航空的人力资源部门发去了简历。
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顺利入选了。
⑤然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绝非易事。
由于对飞机系统一无所知,汪勤金和其他几位入选的同事被送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习。
得知自己在短短几个月内,不仅要学习机型理论,还要恶补英语、备考雅思及锻炼体能,汪勤金觉得压力特别大。
但是,为了能当上飞行员,他选择了咬牙坚持。
每天一大早,他就捧着足足7厘米厚的牛津词典开始朗读、背诵;完成了白天的课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做俯卧撑等;夜里躺在床上时,疲惫不堪的他还得强撑着预习和复习机型理论知识。
____他每天都缺觉,有时甚至开始反感这样的日子。
就在他心生倦意之际,一位同期学习的同事为他打气:“顺丰有三四十万名员工,像我们这样通过内部选拔培养起来的飞行员大约只有10人,可以说是万里挑一,我们一定要铆足了劲好好干!”看着同事干劲十足的样子,汪勤金也有了动力。
他逼着自己下苦功夫学习、锻炼,不知不觉中,他竞将牛津词典翻得又破又旧,俯卧撑累计起来居然做到了47500个。
⑥之后,汪勤金又被派到美国Aerosim航校进修。
汪勤金和同事们天天聚在一起学英语,交流培训心得,有空就去观摩其他掌员的训练。
两个月后,汪勤金的机型理论知识已经非常丰富,英语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航校的教员都对他表示赞赏。
⑦2012年,汪勤金完成进修回国,并作为一名飞行员开始了他新的工作。
至今,他已经飞行了2000多个小时,运送快递近1.7万吨。
与此同时,他对工作的专注与严谨也是有口皆碑的。
2016年,因表现突出,公司对他的努力与实力予以肯定,他所在的机组团队荣获公司最有分量的“2016年度顺丰安全生产优秀班组”奖。
⑧正如汪勤金在《中国有我》栏目中所说的那样,他始终坚信,不管从事哪个行业,只要心怀理想,不断坚持,辛勤付出,就能在自己追求的梦想中实现顶天立地。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②⑤两段的横线处,第②段应填入句,第⑤段应填入句。
A.汪勤金迷茫了。
B.一段时间后,汪勤金感到身心俱疲。
3.“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绝非易事。
”这“绝非易事”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面线的句子。
5.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入选公司飞行员,并被送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习②被派到美国Aerosim航校进修③他从快递小哥变身为飞行员的经历被《中国有我》栏目拍成励志视频,视频获得大量网友点赞与关注
2.AB
3.在短短几个月内,不仅要学习机型理论,还要恶补英语、备考雅思及锻炼体能,压力特别大;感到身心俱疲,每天都缺觉。
4.示例:句子运用动作与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汪勤金勤奋刻苦地学习英语和机型理论知识及锻炼体能的情景,表现了他的顽强与执着。
5.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写汪勤金刻苦学习与锻炼是正面(直接)描写,写被公司肯定和经历被《中国有我》栏目组拍成励志视频是侧面衬托(间接描写)。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通读全文,理清事件的时间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和语境来选择。
第②段写汪勤金多次找工作却无果,这时应该感到的是“迷茫”。
故选择A。
根据文章内容,汪勤金为了考取飞行员,在工作之余,“不仅要学习机型理论,还要恶补英语、备考雅思及锻炼体能,汪勤金觉得压力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身心俱疲”来形容。
故答案为B。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4.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本题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角度,结合语句分析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本题的答案不多元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
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
像不羁的狂草①,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
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
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
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
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
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
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
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
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
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
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
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
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狂草:书法术语。
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
1.外形弯曲、古老,这是一棵独立的藤,请简要概括古藤的内在特点。
2.作者对古藤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敬慕——________——景仰
3.本文由藤及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通过古藤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意思对即可)
2.吃惊担心
3.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描写古藤的“内在特点”的关键句子回答。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写出了藤的顽强不屈;“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写出藤的倔强和孤独。
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梳理概括。
首先通读全文,情感变化是随情节推进而变化的。
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对应原文内容,找到或总结出每一个情节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即可。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3.本题考查把握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诗歌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对比、借景抒情、侧面烘托、虚实结合、铺垫、照应等。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等句子中,作者由藤及人,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是借物喻人。
分析作者情感,要抓住主旨,文章最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作者借物喻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对所有像藤一样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貳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捡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盒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③,宦官④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⑤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
②利:以此为利,贪图。
③宦官家:做官的人家。
④宦官:官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