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

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

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

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

他可以有深入而巧炒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
要我们注意的。

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材料二
“历史想象力”,不仅是一个诗歌“写什么”的功能概念,同时也是“怎么写”的本体概念。

“历史想象力”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和当下关怀,对生存、个体生命、文化之间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有深度理解和自觉挖掘意识,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处理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噬心主题。

“历史想象力”,应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是指意向度集中而锐利的想象力,它既深入当代又具有开阔的历史感,既捍卫了诗歌的本体依据又恰当地发展了它的实验写作可能性。

这样的诗是有巨大整合能力的诗,它不仅可以是纯粹的和自足的,同时也会把历史和时代生存的重大命题最大限度地诗化。

它不仅指向文学的狭小社区,更进入广大的有机知识分子群,成为影响当代人精神的力量。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主要特征。

但是,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

诗歌话语固有的具体生存语境压力和词语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语义积淀,决定了我们在衡量诗歌文本中的想象力的价值时,必须同时将其对“历史生存的命名力”考虑进来。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有关先锋诗歌“想象力”问题在当下的含义,无疑应当将“历史想象力”作为重点之一。

(摘自陈超《重铸诗歌的“历史想象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不像曹雪芹的艺术想象力那样无拘无束。

B.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C.“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想象力范畴的一项是()
A.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

佩因特想发明一种人人都需要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赚大钱。

吉列在刮胡子时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

于是他设计出了电动剃须刀。

B.瓦特看到开水沸腾,壶盖跳动便猜想有看不见的东西推动了壶盖运动,通过反复观察得出是水蒸汽的力量
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C.莱特兄弟拆开父亲送的“蝴蝶玩具”,大胆设想除了鸟、蝴蝶等动物之外,人工制造的物品也可以飞天,最终发明了飞机。

D.李白在《登太白峰》一诗中,写道仿佛听到了太白星向他问候,并且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大门。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想象力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很早就针对人类空间的认识过程加以论述,他认为自从人类意识产生后,空间就被对象化。

随着资本主义全球的进程,空间又被资本化、政治化。

历史进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演进,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有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天下观”就是其中之一。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之下,京师被设定为天下之中,由城墙拱卫,京城之中复有宫城,以居住皇室。

京城周边或曰京兆或日顺天府,再外围则为“直隶”,南京为首都有南直隶,北京为首都有北直隶。

直隶之外为行省。

行省之外为藩属,通过朝贡制度维持联系。

藩属之外则为蛮荒之地。

这种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既是地理物理和有形的,也是哲学、文化、历史和无形的。

但是,中国传统的这种空间观念所代表和承载的政治文化、典章制度和生产关系,在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中遭遇了巨大挑战。

在书写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过程中,把中国这个空间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中国历史视为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前辈学人的遵循。

可以说,正是空间观念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历史书写。

历史研究实践表明,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比如,一部世界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强行复制其生产关系的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在空间维度上排拒其他形式生产关系、进而改写其他空间政治建构和文化的历史。

所谓“地理大发现”,其本质是欧洲列强在完全陌生的空间中强行复制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国家结构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当地土著和维京人早已“发现”美洲的历史被改写,整个人类近代史的叙述结构和价值取向都被改变。

再进一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基本依赖工业区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中国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落后的大后方支撑全面抗战。

落后的大后方经历了怎样的改造,生产了什么样的产品,以至于能支撑如此长久的全面抗战?从“空间”要素入手,显然可以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对“空间”的关注也有利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把“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作为一个“世界”,其实正是将其作为彰显长时段综合性史学理念的特殊“空间”。

这个“世界”里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无不与特定空间结合。

当前,在历史书写中,空间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物理意义上说,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必定发生在特定空间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历史又必定是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的统一和结合。

空间制约历史书写的范围、内容和主题但书写者绝不只是被动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其想象、界定、形塑。

洞悉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历史书写中体现空间这个要素的深刻含义,是深化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编自张生《“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重要意义》)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要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到历史书写之中。

B. 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所代表和承载的政治文化、典章制度等在近代遭遇到了巨大挑战。

C. 资本主义复制其生产关系、排拒其他生产关系,同时篡改其他空间的政治建构和文化。

D. 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相统一和相结合的,但其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以马克思的观点引出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的意义。

B. 第二段从中国传统历史书写中的“天下观”角度强调空间观念对历史书写的巨大影响。

C. 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历史。

D. 第四段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证明了对空间的关注可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的原因。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历史书写中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造就了我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逻辑。

B. 前辈学者在新的历史书写形式过程中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积极应对巨大挑战。

C. 从空间要素入手研究中国全面抗战,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与二战中其他参战国的不同。

D. 历史书写者要从空间角度思考历史,体现空间要素的深刻含义,这样可以深化历史研究。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小胖,跟上!
麦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

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

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

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
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

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

就这样,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

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

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

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

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

后来,李婆婆告诉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

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

“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

”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

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

”妈妈急得直掉泪。

“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

于是,我们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

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行来一人一狗。

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

因为,走的是人迹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

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

因为客人多,我和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

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

“周小胖呢?”我们问。

“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

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

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爷爷
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

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

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

爷爷是在一个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

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

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

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嘴里停留很久。

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

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

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

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11年,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9.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B. “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C. 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D. 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10. 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11. 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

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

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

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

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

”乃改兼枢密使。

迁给事中。

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

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

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
所劝。

”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

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

家居凡七上疏。

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

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

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

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

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

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

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改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

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

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 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

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入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2)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16. 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
(宋)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回到临安。

本词即作于此时。

1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一写客观环境,一写主观感受。

B.“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

C.“草草”说明春末未能仔细观察和欣赏,显然带有一点悔意。

D.整首词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感情真切。

18.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试作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


②《登岳阳楼》中,“__,__。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③《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明天下午期末考试完了,学生们先回教室,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好,然后打扫好教室卫生,在班主任部署了相关事宜后放暑假。

请注意休假安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根据下列短语,选填对联,注意:故事与人物要吻合。

纵刘失增功名古已传鸿门设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