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取得了巨大的增长,本文采用净出口比率指数来衡量比较优势,在对中国货物出口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比较优势,从而使我们能准确地了解中国货物出口贸易比较优势。
[关键词]货物出口贸易;净出口比率指数;三大类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上,更表现在出口的比较优势上。
1 货物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衡量货物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我们采用傅朝阳,陈煜(2006)使用的净出口比率指数(Net Trade Ratio,简记为NTR ij)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2 中国货物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
出口贸易产品的分类有很多种,本文按照如下的两种分类方法分析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
2.1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变化
按照传统的分类,我们把出口贸易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此基础上衡量这两类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果见下表)。
从下表和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80—1994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的NTR指数一直大于0,说明在这段时间初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该指数虽然在1982—1985年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增长时间,在1985年达到峰值0.45之后迅速下降,在1995年首次下降到0以下,自此初级产品就从比较优势转入比较劣势,且比较劣势逐年增大,到2008时,初级产品的NTR指数已经下降到-0.65,说明中国的初级产品具有极大的比较劣势。
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经历了相反的发展历程,在1980—1993年的绝大多数年份,工业制成品的NTR指数都小于0,说明这段时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具有比较劣势,1985年比较劣势达到最大,为-0.46,此后该指数持续稳健增长,并从1994年开始一直维持在0以上,并在2008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0.27。
以上的数据说明中国1980—2008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
成品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历程:初级产品从较大的比较优势逐渐变为较弱的比较优势,然后又变为较弱的比较劣势,再后来变为较大的比较劣势,最后变为极大的比较劣势;工业制成品从较大的比较劣势逐渐转变为较弱的比较劣势,最后变为较弱的比较优势。
2.2 三大类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
我们按照1位数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代码可以把中国众多出口产品分为十大类,其中SITC 0~SITC 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 5和SITC 7为资本密
集型产品,SITC 6和SITC 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此基础上衡量各类出口产品以净出口比率指数表示的比较优势。
计算结果如上表所示。
从上表和图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80—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各自比较优势的变化历程。
出现这个趋势的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缺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出口只能较多地依赖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劳动力和资源,因此,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出口的产品也较多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资源供需的矛盾,外资较多地进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资本和劳动力成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因此相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3 结论
虽然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
(1)工业制成品迅速从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迅速变为比较劣势,且劣势程度越来越大。
(2)资源密集型产品从较高的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且程度越来越大;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较大的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但不太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传统优势产品,且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优势不断增大。
总体上来说,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不断增长,但在出口贸易的发展中也积累了很多的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充裕资本的大量投入而不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出口贸易就不能真正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虽然从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中国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迅速优化,但是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拥有自有品牌、自主创新技术的产品的出口还很少,在世界相关产品的出口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还相当小;出口贸易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附加值很低的低端生产加工环节等。
因此在研究中国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发展状况时,既要看到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又要看到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并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齐俊妍.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高技术产品——基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08(9).
[2]张杰,李勇,等.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1).
[3]赵伟,李淑贞.出口与产业生产率: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检验[J].技术经济,2008(5).
[4]傅朝阳,陈煜.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季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