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老北京的“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老北京的“吃”
作者:兵马司
来源:《中关村》2021年第11期
漫步街巷,食为民天。
当你漫步大街小巷,你可见北京的大小饭庄鳞次栉比,风味小吃目不暇接。
你既观赏古老北京的面貌,也要一饱口福,不然有人就会说,你没来过北京。
北京的“吃”名扬内外,北京人也讲“吃”。
那些炒肝、豆汁、豆腐脑、灌肠、爆肚儿、炉煮火烧、羊杂碎、豆面丸子、茶汤、炸豆腐……有宫廷宴席、名贵传统菜、风味小吨吃,无所不有。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伙房叫“御膳房”,开饭叫作“传膳”。
清朝宫廷的美味菜,就是仿膳饭庄。
仿膳有很多名菜。
有“形象菜”,如“金鱼鸭掌”、“凤凰趴窝”等。
有“火候菜”,如别具风格的“四大抓”就是其中的上品,是慈禧太后“钦定”的佳肴。
“四大抓”是“抓炒鱼”、“抓炒虾”、“抓炒里脊”、“抓炒腰花”。
据说有一天慈禧吃饭时,在面前许多种菜里,单单挑中一盘明亮油黄、鲜嫩软滑的炒鱼片,觉得可口好吃。
她当时把厨师叫到跟前,问他这叫什么菜,厨师姓王,事前没想到為菜取名,急中生智,于是顺口回答说叫“抓炒鱼”。
慈禧连连称赞,叫厨师再做几个“抓炒”,后来就凑出了“四大抓”。
王师傅从此就有“抓炒王”的美号。
慈禧太后喜吃“四大抓”,可没想到自己又吃开了“小窝头”。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西太后逃往西安,逃亡途中,生活颠沛,同在紫禁城中不能相比,她就问老百姓吃什么?李莲英回答说:吃窝头。
她心血来潮,竟然也想体察一下“民间疾苦”,要尝尝窝头。
李莲英想,给她真窝头吃吧,准不舒服,又该发脾气,就让御膳房给她用栗子粉做成很小的,一口可以吃一个的小
窝头。
果然,西太后吃了颇为高兴,并且认民间老百姓也能吃这种窝头,自己的“德政”还是不错的。
现在仿膳饭庄把它做为风味小吃,售卖这种“小窝头”……
分布在北京街巷的大小饭庄很多,有仿南方人的烹调,精工细作的“同和居”。
“同和居”原名“广和居”,建店近二百年。
著名的佳肴有潘鱼、江豆腐、韩时、清蒸白菜、江瑶桂肚块等。
其中干蒸山药,如玉柱一般的洁白,而没有水蒸气,尤具特色。
清末诗人夏孙桐有诗句说:“不将珍错意肥甘,春韭秋菘味自醉,肉号东城鱼宋嫂,食单典故补宣南。
”
有山东风味的“致美楼”,这是北京“八大楼”饭庄之一。
山东风味名菜有游龙戏凤、鸡米锁双龙、寿比南山、三色鱼丸、五柳鱼、雪花龙须面等。
有著名的“全聚德”。
店主叫杨全仁,系河北人,1835年来北京经商,起初在前门大街正阳门桥头设立鸡鸭摊,出售生鸡生鸭。
到1864年才正式设立门面,挂牌“全聚德”。
原是焖炉烤鸭现发展为挂炉烤鸭,烤出的鸭子,色泽枣红,皮脆肉嫩,风味甚美,一时名噪京师。
有驰名中外的“东来顺”饭庄,传统风味的涮羊肉起源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明末清初传入关内,羊内片火锅是当时清宫冬令佳肴。
1903年,当时的东安市场,在清朝的八旗子弟练兵场上刚刚形成时,“东来顺”还是一个小本经营的粥摊,1914年才有了正式铺面,开始经营测羊肉,从此名满全城。
有饮誉中外的“沙锅居”。
“沙锅居”开业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当时皇宫和王府祭神时,以白煮全猪肉作为祭品,其后供亲王和眷用刀片食。
后来,几位更夫看到清朝官员喜欢吃白煮全猪肉,便购进一口与王府煮祭神肉锅相仿的大沙锅,请来厨师,公开营业。
就这样“沙锅居”的名字传之内外。
为此,“沙锅居”特在门前增立了招牌,上写:“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内香。
”
除了名扬中外的大饭庄,还有许多特殊风味的“老字号”。
有“肉香都夸”的“月盛斋”,其闻名的酱羊肉,叫做“肥肉不腻,瘦肉不柴,不腥不膻,香味醇正”。
这店的创始人名马庆瑞,最初摆摊卖酱肉,生意兴隆,后来建立店面。
名声传到宫廷里,御膳房特别发给四块腰牌,叫他岁时令节,送肉进宫做贡品。
一时“马家老铺”享了盛名。
以制作烧麦的“都一处”,这三个字是乾隆皇帝的亲笔。
“都一处”开业于清朝乾隆年(公元1738年),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从通州私访归来,天色已晚,京师所有饭馆都关了门,唯有这家饭馆尚在营业。
乾隆带两名随从来到店內,吃了一盘烧麦,深觉得滋味比皇宫的还好,于是回到皇宫就亲笔写了“都一处”的题字,意思是京都只此一处,命太监即刻送到。
北京唯一的素菜商店叫“全素斋”。
素菜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原有位年轻人在皇宫御膳房做素食品,有素鱼、素鸡和素鸭。
辛亥革命爆发这位老师傅从故宫出来,自制并经营烙炸合、蜜供、排叉等素食品,取名“全素斋”。
现经营素酱肉、火腿、时子,虽然是全素,却清香可口,真有味道。
以出售酱菜闻名中外的是“六必居”。
据说,明朝嘉靖九年开业时是六人合资经营,他们请宰相严嵩题字。
原应写的是“六心居”三个大字,继而想到六心不吉,于是在“心”字中间加了一撇,布局十分协调,“六心”变成了“六必”了。
传说不见得为实,但可见酱园历史久长。
酱园生产有罐头、酱菜、原酱、酱油、伏酒、露酒等等。
北京的风味小吃就更迷人了,走街串巷经常可以见到。
被外国人誉为中国佳肴之一的北京烤肉,随着纷扬的瑞雪,同盛开的梅花争相斗妍。
有一座创于清同治(1874年)的“烤肉季”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西依银锭桥,南临什刹海,坐在小楼上,面对周围景色,品味烤肉,别有一番情趣。
北京还有一些按农历时令节日的季节性风味小吃。
如喝“腊八粥”,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小年,也称“腊八”,是春节前的一个节令。
这一天都要喝“腊八粥”。
据说这个民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上元是指正月十五,宵即夜。
元宵即“上元夜”之意。
这一天人们都要食用江米面圆球状的食品,内有什锦桂花馅、白糖芝麻馅、豆沙馅、枣泥馅等等。
元宵节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问世了。
宋代人陈达叟曾在水团十六字赞中写道:团团称粉,点点蔗霜。
以沉水,清甘且香。
水煮元宵入口粘软清甜,油炸元宵则独具外酥里粘之。
每逢夏天,在北京繁闹的街头有许多卖“大碗茶”的茶摊。
供汗流浃背的过往行人去暑解渴。
在从前的许多年,天再热,噪子再干,在北京街头连一碗茶也喝不上。
现茶摊顾客络绎不绝,人们口渴而来,解渴而去,经济实惠,人们满意。
夏天,还有现在见不到的“雪花酪”。
因为“雪花酪”的常喊:“开水白糖雪花酪,要吃凉的您尝尝口道。
玉泉山的水咧,北海的冰,搅成酪儿冰激凌。
”
北京还生产了一些有配佳肴的名酒,可以说莲花白酒誉满港澳,桂花陈酒香飘中外。
莲花白酒是中外驰名的宫廷御酒。
它酒液芳香,回味独特的风格。
它是用黄芪、当归、砂仁、五加皮等二十多种珍贵药材,经过蒸炼,再配人陈年纯正的优质高梁酒酿造成的。
“莲花白”的由来,据说清末万寿山前的海淀村有个白莲池。
每年夏天,皇帝都携宫女、太监到白莲池旁纳消夏,在这里欢宴皇戚贵族,欣赏白莲花,同饮这种酒。
因为白莲花的花莲、藕都呈白色,十分珍贵,于是这种滋补药酒就被命名为“莲花白”。
桂花陈酒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清初名曰:“桂花陈酒”,不过那时称桂花酒为仙酒,专供皇帝王亲饮用,平民百姓可而不可及。
后来随着皇宫王府的衰落,御制桂花酒也逐渐消失了。
1958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蝶恋花》公开发表后,北京葡萄酒厂受“吴刚捧出桂花酒”的启发,收集古今酿酒秘方,采用现代酿酒技术反复研制,酿造出桂花陈酒。
还要说说北京的酒家。
酒家设有客座,非常活跃。
如“百花深处”意味深长。
它座落在新街口,主人原是宗室,他把自己的园亭割出一半为酒家,并由江南运来多种名花,植于盆内,陈列酒座间,故称“百花深处”。
北京的饭庄名称和有特殊风味的“老字号”名实雅趣,都有来由。
但是,漫步崇文门外东小市大街的街头,你可知道过去有个小茶饭馆,穷人亲切地称它为“避难馆”。
解放前,北京穷人有句口头禅:“要了命的关东糖,救了命的煮悖饽”。
要了命的关东糖是指腊月二十三,祭灶用的糖,从祭灶之日起,富人向穷人逼债也就开始了。
从此,一天紧逼一天,直到年三十夜的煮饽饽,吃到人们的嘴里,要账逼债就暂时告一段落。
逼债开始,穷人被逼得无奈,从家里跑出来,腊月天,天寒地冻,北风凛列,到什么地方避债呢?就到小茶饭馆去,里边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又遮风挡雪,是个避债的好地方。
天长日久,跑到这里避债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就给它起名叫“避难馆”……
当你观赏到古都风景,并饱尝口福之后,你可知道在北京的这些“吃”有著古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