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飞速提升,并开始致力于城市化建设,但在城市
化建设道路上遇到很多问题,例如雨水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步伐,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满足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海绵城市理论
便应运而生。

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详细说明,并列举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
规划中的具体实践,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表现出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实践;城市规划
我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且人口呈增长趋势,人
口增长使得干旱地区或是干旱季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而在雨水充足的南
方经常会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严重时还会导致洪涝自然灾害,海绵城市理论使
得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时吸收多余的降水并储存起来供干旱季节时利用,同
时避免因雨水过多而导致的自然灾害。

这种理论科学合理地结合了人工和自然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1 海绵城市理论
1.1海绵城市理论概念
海绵城市理论指的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这种城市有优越的弹性,因此又叫“水弹性城市”。

这种城市在环境突变或者当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做出积极的反映,为城市提供生存便利。

在雨季来临时,由于降水量增多,雨水不断积累,海
绵城市将多余的水资源集中吸收,通过渗透作用和多重净化处理,储存在一定的
空间内;当干旱季节到来,或者在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时,海绵城市将雨季储存的
水资源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1.2海绵城市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城市化建设
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问题,
一方面由于干旱或水污染不能及时处理导致部分城市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由于
恶劣的强降雨气候导致部分城市发生洪涝灾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否则将会进一步恶化,给城市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2017年3月的人大会议
科学地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这种新的城市理念切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是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符合当今时代绿色环保的社会追求,不仅能有效
的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还能优化城市环境,因此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
实际城市规划很有必要。

2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2.1雨径分流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受工业化的影响,城市污水排放量较大,如果不严加处理,这些污水将会混合雨水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资源,或者汇入河流污染河水,
长此以往将会使水资源严重污染导致水资源匮乏。

雨径分流主要适用于雨水较多
且污染严重的城市,指的是将雨水和其他水流分开,分别用不同的管道输送的一
种排水方式,这种方式将污染较小的雨水集中收集,经过轻微的处理后排放入河道,有效的减少了由于降雨而增加的污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提高了污水处
理厂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污染小或无污染的雨水进入河道后,经过自然沉淀,可
以作为天然的景观用水,也可作为城市道路喷洒或者草木灌溉的公用水资源。


此这种雨径分流的排水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地表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
城市污水通过管道排入蓄水池,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加工净化处理,进行水资源重
新利用。

综合来看,雨径分流降低了污水量,避免污水对河道、地下水的污染,
同时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工作效率,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这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实践方式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大有益处。

2.2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主要是通过控制和改造河道来实现水资源的利用。

天然的河道容易
由于雨水的冲刷造成水灾害,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造河道,避免水灾害的发生。

具体的河道整治措施有两类。

第一类是山区河道整治,通过渠化航道、炸礁、除障、改善流态与局部疏浚等工程来实现对山区复杂地形的河道整治。

第二类是平
原河道整治。

通过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及疏浚等工程来实现平
原河道整治。

以中国古代“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近代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河道泥沙工程学的先进科技技术,河道整治能够良好的助力城市建设。

2.3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是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实践方式,主要目的是降低地面径流量,
有效地集中地下水资源。

下沉式绿地略低于周围地面,所以地面上的雨水最终会
汇聚在绿地上,绿地上的植物会截流和净化雨水,过多无法吸收的雨水会通过绿
地的土壤排入地下雨水管网,成为地下水的补充。

下沉式绿地收集到的雨水能够
满足植物需求,除此之外,雨水中有大量有益于植物生长的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质通过渗透到土壤中,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

目前已有下沉式绿地的设计,但还没有较好地发挥海绵城市理论的价值,具
体表现在不能有效的积蓄雨水,切实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结合海绵城市理论来看,在规划城市绿地的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绿地的建造环境,比如在绿地附近
增加池塘、园林、湿地等的建筑,将绿地无法容蓄的水输送到这些建筑系统中,
当绿地系统缺水时,可以再从周边建筑水系统中引水浇灌。

其次应该考虑绿地上
的植物种类,选取耐旱耐涝的植物作为绿地种类,绿地可以在降水量充足时吸收
大量雨水,当干旱来临时,耐旱植物不需要灌溉,减少了因灌溉造成的经济损失。

然后需要考虑绿地周围道路高程等影响因素,在设计硬化地面时,应使其与下沉
式绿地保持一定的坡度,并且两者的坡度不能超过限定值,这样才能确保雨水通
过地面缓慢流向下沉式绿地,除此之外,高于地面的每块路缘石上都要设置缺口,为了使雨水能够均匀地进入绿地,还要在缺口附近铺设鹅卵石。

最后要考虑下沉
式绿地的稳定性,由于雨水的长期冲刷,可能会对绿地造成土壤流失的威胁,应
在绿地中设置雨水溢流口,当雨水收集过多时,会通过雨水溢流口进入地下水管网,避免过多的雨水堆积而破坏绿地土壤。

3 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前景
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将
会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会加大水资源的利用协调,海绵城市理
论在利用水系湿地、城市道路建设以及绿地广场方面的结合充分表明其优越的一面,国外也有很多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建设的成功先例,基于这种形势,我
国也应当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论的优势,但需要防范的问题是“生搬硬套”,不能
照搬国外的城市规划,要具体结合我国国情,具体分析我国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的
差异,切实发挥海绵城市理论的优势,利用城市规划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城
市的整体发展。

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道路上,我国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将会使得城
市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海绵城市吸收、渗透、净化、储存水资源的模式不仅
会解决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问题,更能够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的生活,进
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国
政府应当加强海绵城市化理论优势的宣传,总结海绵城市理论的成功实践经验,
扩大海绵城市理论实施的范围,让更多的城市实现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充分发
挥海绵城市理论的价值,促进生态平衡,为有效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
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分析[J].大科技,2016,(5):319-320.
[2]杜春玲.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7,(5):253-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