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复习
复习思考题
对医药的起源你是怎样认识的?
“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医药知识,有如其他各门自然学科一样,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是怎样的?
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第三章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作者、篇卷、主要内容、影响。
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作者、主要内容。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成书: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东汉时期成书。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成就: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用药经验,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
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必读书。
书中对药性、功能主治的描述准确,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直至今日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但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基本内容及成就、流传情况及其影响。
张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
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章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病因证候学、针灸学、妇产科、小儿科、外科学、骨伤科专著是什么?简述其成就?
《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作者:晋·太医令王叔和。
成就:(1)完善发展了“寸口脉法”(2)归纳24种脉象,规范脉象名称及指感形象;(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①阐述了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证、治结合;②记述了多种危重脉象;影响:朝鲜、日本、阿维森纳《医典》……
第五章的《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作者:隋·巢元方主撰。
主要内容:论述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也包括诊断、养生及导引等。
50卷,67门,1739种病候。
成就:1.广泛记载临床各种疾病,内科为主。
包含部分疾病证候鉴别;2.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
3.证候描述细致、准确;4.另外,记载了“妊娠欲去胎候”、“金疮断肠候”、“拔齿损候”、“阴中生息肉候”等医学发展新成就。
《肘后救卒方》!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作者晋代葛洪。
成就:1.对多种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2. “以毒攻毒”防治疾病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用药约350种,“率多易得之药”,记载若干特效药物。
4.记载了多种急症的救急措施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652)、《千金翼方》(682)
唐·孙思邈性质:最早医学百科全书。
成就: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2.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伤寒研究法;
3.方剂方面的贡献:(1)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载方6500余首;(2)创设了分证列方的体例,便利检索;
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论治;
5.强调综合治疗;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反对魏晋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
7.对药物深入研究,“万物皆药”;
《外台秘要》作者:唐代·王焘性质:大型综合性医著、包罗临证各科。
成就:1整理保存了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收集整理并推广大量民间单、验方;3.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
《本草经集注》作者:南朝·梁,陶弘景成就:1.对《神农本草经》整理,纠正错误,并增补365种药物,共计730种;2.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3.创“诸病通用药”分类法,以病证为纲,以“主治”分类。
4.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认识进一步提高。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载药:300种。
作者:南朝·雷敩。
内容和成就1.系统总结炮炙经验:2.保存大量制药史料《针灸甲乙经》!作者:晋·皇甫谧现存最早的、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针灸学专著。
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输穴,厘定输穴349个,确定了这些穴位的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
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了临床针灸经验,按病论穴。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学专著。
作者:南齐·龚庆宣。
内容:1.内、外两法治外科疾病处方140余个,包括止血、止痛、收敛、解毒等及活血化瘀法用于创伤外科2.痈疽辨脓法:软硬、疼痛; 3.痈疽积脓,针烙排脓法:火针穿刺排脓,引流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的骨伤科专著。
代表了唐朝骨伤科最高成就。
作者:唐·蔺道人。
成就:1.系统记述了骨折的治
疗常规;2.骨折复位固定“动静结合”;3. “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4.收载40余方,有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用法。
《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最早提及小儿体质“纯阳”学说;载有鳖甲治小儿骨热疳痨;首次记载了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
我国的第一部药典是什么?作者?成书年代?
《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药典。
作者:苏敬等。
公元659年唐
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王焘等人在医学上有何成就?
唐·孙思邈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的贡献(参考)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4.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5.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6.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7.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8.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9.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0.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1.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2.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3.首用胎盘粉治病;
14.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
15.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谷白皮煎汤入粥预防脚气病及其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
16.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17.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18.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19.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葛洪——灸法治疗急症,最早记载了隔物灸法;
鲍姑——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
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的经外奇穴,如悬命穴、十宣穴、阿是穴等。
第六章
1.北宋主要方书、本草著作是什么?
北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北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南宋·许叔微《注解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太平圣惠方》,大型方书。
宋太宗时期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载方16834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官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编成的大规模方书。
200卷,方近20,000首,前代方书几乎全被囊括。
本草图经》!(公元1058-1061年)
苏颂整理加工编撰而成。
载药780条,增民间草药103种,635种药下绘图933幅;
贡献:重点讨论了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还收载了大量单方验方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北宋·唐慎微内容: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每药均有附图,及论说、主治、功用、炮炙方法与附方;附方共3000首,方论1000余条;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药物鉴别《本草衍义》作者:北宋·寇宗奭。
内容:20卷,载药460种。
重视药理研究阐发,提出气味新说。
认为“寒热温凉是药性”,酸苦甘辛咸是药味,“香臭腥臊”则是药气。
药理阐发
金·张元素《珍珠囊》:只论113种药物,但内容丰富,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药物归经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为后世遵循。
食养食疗
《饮膳正要》现存第一部完整的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与食疗的专书。
作者:元·饮膳太医忽思慧。
[病因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作者:南宋·陈言(无择)载方:1500余首进一步阐述了三因致病说,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使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南宋·宋慈《洗冤集录》有重大价值影响于国内外的法医学专著!
2.最早进行注解《伤寒论》的著作?作者?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以经论释”;《伤寒明理论》
3.宋元时期针灸学理论、实践的新进展有哪些
针灸学(一)王惟一与针灸铜人1.主持铸造“针灸铜人”2具。
2.《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腧穴657(354)个;先述经络循行排列,再详论腧穴主治
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1165年撰,7卷。
突出贡献在对证配穴,专论内科为主各科病证193种,因证取穴,针灸方药兼施。
记载灸法丰富,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
临证定穴提倡“同身寸”法,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窦默(字汉卿)与《标幽赋》人体十二经巡行顺序流注关系是从太阴肺经开始,配穴上十分注意时间性;常选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及有特殊疗效的输穴。
《标幽赋》是以歌赋体载,通俗易懂,便于习诵,成为针灸学的纲领。
《十四经发挥》元代·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
贡献:1.任、督二脉分布、专穴“十四经”。
2.通考腧穴657个,释名释义,绘图示意,提高了针灸学术的系统性。
南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赋》
4.宋元时期儿科、妇科、外伤科的突出成就及代表作?
内科:《十药神书》作者:元·葛可久内容:创10首良方,分为止血剂、止嗽剂、祛痰剂、补养剂等。
为治疗肺痨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法则
外科:分科:南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标志着外、伤科的分立。
《太平圣惠方》最早载述了痈疽“内消”和“托里”的治则。
《圣济总录》提出痈疽内热所致,治疗宜内外兼治。
《卫济宝书》有了“癌”字的最早记载(指深部脓肿,非恶性肿物);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认识到某些癌肿的特征。
陈自明《外科精要》将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于外科临证。
树立“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
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内容:上卷论疮肿等35篇;下卷载药共145方
特点:1.对外科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等有新观点;2. 灵活应用温罨、排脓、提脓拔毒和止痛等多种治疗方法;3.强调外科医生也必须重视内科知识;4.总结了宋元时期外科学领域中的新成就伤科:宋元时期,伤科无专著,但有显著成就。
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设《风损伤科》骨伤科专篇。
增添许多治疗骨折和关节脱位新经验,整复和固定技术有新发展。
创制了缝合针——“曲针”,引线由内向外逐层缝合,堪称伤科史上重要发明。
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骨折脱臼复位前,应行麻醉,然后施术。
创制了“草乌散”,并指出必须按患者年龄、体质、出血等具体情况决定用药的剂量。
记载了悬吊复位法,牵引复位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妇产科:宋·杨子建《十产论》——产科专著,论述十种难产及处理方法,记载了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最早记载。
虞流《备产济用方》(1140)记载用全兔脑制成“神效催生丹”;
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特点:1.内容提纲挈领丰富全面;2.联系脏腑经络等基础理论论述妇产科疾病证治;3.是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儿科: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内容:生理、病理、治疗。
五
脏辨证。
成就:标志儿科学体系形成。
儿科学最高成就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1.整理汇集了宋以前儿科之大成;2.保留了一些散佚的文献;2.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虎口三关,纹检查法”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保幼大全》)“烙脐饼子”论述了多种先天畸形,记述了10种指纹形态及所主证候
5.金元四大医家?主要学术论点?代表作?
金元四大家:
金·刘完素学术思想: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学派:寒凉派。
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金·张从正学术特点:攻邪论。
善用汗、吐、下三法,善精神疗法。
学派:攻下派。
著作:《儒门事亲》
金·李杲学术特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升降之枢;治疗善以调补脾胃,升举清阳。
学派:补土派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朱震亨学术特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学派:滋阴派。
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第六章
李时珍伟大的医药学术成就及其影响有哪些
成就:1.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1892种,增药物374种;
2.先进的药物分类:“物以类聚、目随纲举”
3.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着重探讨了药性疗效及用药要点,对药物品种考订,议论精详
4.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
温病学派主要医家及著作名称?
明·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著作:《温疫论》成书背景:明代温疫大流行。
成就: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创“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学有所创新。
影响:在传染病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篇章,为温病学说创立奠定基础。
清·叶桂——《温热论》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成
就: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方法;发展了温病诊断方法——舌诊、验齿、辨斑疹等
清·薛雪——《湿热条辨》著作:《湿热条辨》阐述了湿热病的病因、证候、发展变化特点及诊治法则。
成就: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说第一人
清·吴瑭——《温病条辨》著作:《温病条辨》成就:完善了温病学说,鉴别伤寒与温病,提出温病分九种。
创立三焦辨证
清·王士雄——《温热经纬》著作:《温热经纬》——温病学论述汇编,温病诊治参考书。
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类。
以《内经》、《伤寒论》温病记载为经;其它有关温病论述为纬。
《霍乱论》——时疫霍乱与饮水”臭毒”有关
温补派的主要医家有哪些?
温补派:代表医家:薛己、学术思想:脾肾并举,注重温补。
代表作:《薛氏医案》
《内科摘要》——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张介宾、学术思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
治疗主张温补肾阴肾阳,“左/右归丸”、“左/右归饮”代表作:《景岳全书》、《类经》
李中梓,字士材,华亭人。
学术思想: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重视脾肾互济而同治;“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阳阴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等。
代表作:《医宗必读》、《内经知要》
赵献可:学术思想:强调温补肾阳在养生与治病上的重要性,反对以寒凉药物攻伐肾阳。
王清任的著作及学术贡献?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是我国医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
贡献:1.善用活血化瘀——创立活血化瘀方剂2.重视解剖学“业医诊病,当先名脏腑”
明清时期我国外科学影响较大的著作有哪几部?作者?
明·陈实功,“正宗派”。
著作:《外科正宗》学术特点:强调内外治结合
清·王维德,全生派,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特点:把外科分为阴阳两类,“痈发六腑”、“疽发五脏”;治疗上,反对寒凉清火之品治疗阴证。
反对使用刀针和腐蚀药治疗创
制“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
清·高秉钧,心得派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特点:强调疡科同样须求本论治“病因”、“辨证”将温病学说用于外科“疔毒走黄”——紫雪丹、犀角地黄汤
明·沈之问《解围元薮》——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明·陈司成《霉疮秘录》—梅毒病专书记载以砷剂治疗梅毒
薛己《正体类要》:记述了正骨手法19条及外科方剂等。
强调伤科论治应遵循八纲辨证。
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骨科手法、解剖、器械图解详明,并吸取多种临床经验。
胡廷光《伤科汇纂》:汇辑清以前伤科文献资料,载方1000余首,插图10多幅。
清代影响最大的妇产科著作?作者?
影响最大的名著:清·傅山(傅青主),号朱衣道人等,阳曲(山西太原)人。
《傅青主女科》
第七章
无课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