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王安石)(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王安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雨
王安石
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②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③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起到统摄全诗的作用,诗歌内容围绕“久雨”展开。
B.首联上句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乌云的浓厚与广大,下句则是写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颔联诗人想象羲和不得出来,河伯取山为宫衬托雨之久雨之大,运用神话增添奇幻色彩。
D.尾联以老人平素“惯事”与今日箕踞悲歌形成反差,欲扬先抑,蕴含作者对老人的同情。
2.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雨?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安丰张令修芍陂①
王安石
桐乡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③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④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⑤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注】①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②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汉代朱邑曾为桐乡官员,深受百姓爱戴。
③孱功:筹集工料以完成工程。
④鱲鱲:鲜活貌。
⑤楚相:指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有贤相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桐乡振廪”“芍水修陂”开篇,表明当地具有善政惠民的传统。
B.颔联描写“日想”的心理,使张令效仿先贤、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尾联交代写作缘由,“楚相祠堂仍好在”一句含蓄表达了对张令的勉励。
D.这首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意蕴丰富。
4.王安石写诗讲求“下字工、用典切”,请结合最后两联对此简要分析。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
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地暗示作者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6.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其一①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
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
骑款段②。
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
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
吹梦断。
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寄身山寺时所作。
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此处指词人骑驴缓行。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季节是初春,同时交代词人居住的山中环境。
B.良辰美景引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亭之游。
C.下片中“僧床”“素幔”表明词人寄身山寺的境况,也突出其生活清寂素雅。
D.“悲急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容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呜咽悲鸣。
8.这首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作于词人罢相后退居金陵时,两者寄寓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0.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直讲吴殿丞宰巩县
王安石
青嵩碧洛曾游地,墨绶铜章忽在身。
拥马尚多畿甸雪,随衣无复禁城尘。
古来学问须行己,此去风流定慰人。
更忆少陵①诗上语,知君不负巩梅春②。
【注】①少陵:杜甫。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②巩梅春:语出杜甫诗句“夜雪巩梅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回顾过去与吴殿丞在嵩洛之间交游的美好情形,表明两人友谊的深厚。
B.次句中表明吴殿丞忽然接到担任巩县长官的调令,“墨绶铜章”运用了借代手法。
C.颔联写吴殿丞在初春时节离开京城赴任的情景,颈联写吴殿丞求学修身及行事。
D.颈联中“风流”指风度潇洒,与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风流”意思不同。
12.诗的尾联提到杜甫的诗句,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写作本诗时,作者31岁,时任舒州通判。
②岧峣:高山。
③分:甘愿。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诗人登东山而“思君”,颔联即写诗人在登高中想象与昌叔一起赏菊的场景。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14.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②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①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
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
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
②岁功:一年收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雨,“霈然”写其来势,“甘”写其醇美,“洗”写其功用,极尽赞美之能事。
B.颔联写人们对雨的热烈反应,意味大地有希望得到好收成,人们有了新生机。
C.颈联描写雨后渐有凉意,作者心情也由喜转悲,诗歌开始写到现实生活中的人。
D.这首诗通过描写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详细生动地描写了一场喜雨的过程。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
1.D2.①颈联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也可以)。
上句写百贾昼眠,一片萧条;下句写百姓饥饿,民不得食。
用久雨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雨之大雨之久。
②作者对苦难中百姓的同情。
饥饿的儿孙得到一些腐败食物,没有自己充饥,而是给了饥饿的父祖,人性的闪光让人温暖,但也反映了久雨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暗含诗人的焦灼和担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欲扬先抑”错,应该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内容围绕“久雨”展开,“久雨”是指下得很长时间的雨。
艺术手法:颈联“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运用侧面描写,
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夜里百姓饥饿难耐,表现出因久雨商业萧条、百姓无以为食,都是从侧面来写雨“久”的特点。
思想情感:颈联“饥孙得糟夜哺翁”写饥饿的儿孙得到一些腐败食物却给了饥饿的父祖吃,一方面表现百姓之间温暖的亲情和朴素的人性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久雨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暗含诗人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焦灼和担忧。
3.D4.①“下字工”指文字工巧:本诗颈联使用叠词“鱍鱍”“纷纷”,描绘出一派物产丰富的繁荣景象,突出张令的卓越功绩,生动工巧。
②“用典切”指用典贴切恰当:尾联借孙叔敖尽忠廉洁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张令勤政爱民的肯定和劝勉,用典贴合本诗内容及情感。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错,本诗没有发出议论。
全诗的表达方式为叙事、抒情和描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下字工、用典切”意为“文字工巧,用典贴切恰当”。
“下字工”指文字工巧。
从颈联看,“鱍鱍”,意思是鱼的鲜活貌,也有鱼摆尾声的意思。
“纷纷”,则写出了稻米成熟后往来交易繁忙景象。
芍陂修建完成后,人们可以捕捞鲜鱼、灌溉农田,丰收的成果可以用来交易,得以安居乐业。
“鱍鱍”“纷纷”这两个叠词,描绘出一派物产丰富的繁荣景象,突出张令的卓越功绩,生动工巧。
可见,
作者用词巧妙,寥寥几句,一幅喜气洋洋的生活图景便跃然纸上。
②“用典切”指用典贴切恰当。
尾联“楚相祠堂”所指正是孙叔敖。
《王荆公诗注》曰:“芍陂孙叔敖所作,叔敖尝为楚相,今有祠在陂上,许浑诗。
海峤独留篇。
”联想到孙叔敖留下的丰功伟绩,再得知张令重修芍陂造福百姓,借孙叔敖尽忠廉洁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张令勤政爱民、长留贤名的劝勉和祝福。
可见,用典贴合本诗内容及诗人情感,也深化了诗歌主题。
5.B6.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相接近。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直接点明贤圣标准”错误。
颔联并未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尾联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诗的首联说到众人议论纷纷,不值得争执,并且这种事不是自己喜欢的也不是自己担忧的,表现出作者镇定的态度。
颔联巧用典故,即使颂声迭起,但王莽依然不能称作贤德,而即使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
颈联说到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小的当成千钧。
所以,面对众人议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
担忧。
而尾联说到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屈原在《离骚》中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是芳洁纯真的。
所以二人都不在意众人的评论,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7.A8.两者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
①《渔家傲》上片通过写词人探奇览胜、醉心春色,抒发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感情,下片通过写词人梦断松声、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词人虽身居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
②《桂枝香》上片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片写词人在金陵之所想,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词人对历史兴亡更迭的感慨、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错误。
词中说“灯火已收”,“灯火”指元宵节彩灯“收灯”之说,是传统节日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为灯节,正月十三日谓上灯,正月十八日谓收灯,可见并非傍晚。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渔家傲》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
而钟山一带,竹木葱
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
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
通过写词人探奇览胜、醉心春色,抒发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感情。
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
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
“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彩。
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桂枝香》上片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片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为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寄托了词人对历史兴亡更迭的感慨、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9.B10.《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典型手法是白描、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
①白描。
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
②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
悦的心情。
③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B.“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没有表现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运用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听觉、动景描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视觉、静景描写,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描写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风光。
本诗颈联同样如此。
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
①白描。
本联抓住描写对象鸟、鱼、溪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动听,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停歇的幽静怡人环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②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既美好又富有生机,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③视听结合。
“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展现处一派动人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11.D12.①用典,赞扬吴殿丞像杜甫一样有才华和品性;
②双关,祝愿并坚信吴殿丞在巩县能做出业绩。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颈联中‘风流’指风度潇洒”错误。
应该指“才华、政绩”,“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特指古代英雄,显赫人物,句意: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更忆少陵诗上语,知君不负巩梅春”意思是:更让人回忆起少陵的诗句,知道你不会辜负巩梅之春。
结合注释可知,“巩梅春”,语出杜甫诗句“夜雪巩梅春”。
运用典故,以杜甫来比吴殿丞,赞扬其才华和品性与杜甫一样。
“知君不负巩梅春”,诗人表面写吴殿丞不会辜负巩梅之春,实际上是对吴殿丞在巩县能做出业绩的祝愿,语带双关。
13.A14.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
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第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错误。
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第一句“城上啼乌破寂寥”通过描写城上的乌啼声,以动衬静,渲染了秋日傍晚的寂静。
第二句“思君何处坐岧峣”点明了对妹夫的思念,并引出下文内容。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诗人通过想象与妹夫会面的场景,即二人坐在菊花旁边饮酒,胜似有美人陪伴,表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且通过赏菊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结合“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可知,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
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15.C16.(1)托物言志。
(2)①诗人希望自己能像云一样降雨,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
②诗人也希望自己能像云一样明白进退,做到功成身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作者心情也由喜转悲”错误,“霁分星斗风雷静”,雨后转晴,风雷停息,浮动消散,天空中露出满天星斗;“凉入轩窗枕簟闲”,“簟”,竹席,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此时诗人的心情还是喜悦的。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这是一首咏物诗,字面上是讲自然现象下雨,但诗中却明显地寄托着作者的斗志和怀抱。
(2)由原文“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是写一场大雨过后,农村中处处是一片欢腾,此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此处诗人借描写“雨”,寄托自己的情怀;
在尾联中点出:“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诗中也还是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
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诗人希望自己能像云一样降雨,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
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象浮云那样地知道进退呢?诗人希望自己能像云一样降雨,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诗人也希望自己能像云一样明白进退,做到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