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文言文专题汇总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语》十二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 人不堪其忧堪:担心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
B 其真不知马也其恕乎
C 于我如浮云曹操比于袁绍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人家不知道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B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在乎,不也是君子吗?
C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D人家不知道我,我却不在乎,不也是君子吗?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本文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更好地做人。

D 生活中我们要从正反两面去借鉴,例如《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

元方(7)时年七岁,门外戏(8)。

客问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1)。

”元方曰:“君(12)与家君(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

”友人惭,下车引(14)之,元方入门不顾(15)。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出行
B 差可拟拟:相比
C 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D 相委而去委:委屈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与儿女讲论文义未能与其奇者
B 公欣然曰若听茶声然
C去后乃至乃不知有汉
D相委而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3翻译: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头也不回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唐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知其旨(甘美)
B 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C 学学半(学习)
D 鳏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子曰“独”)
2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 虽有嘉肴虽有名马
B 不知其旨太守之乐其乐
C 大道之行专诸之刺王僚
D 天下为公可以为师矣
3 翻译: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 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即“大道”的内涵。

B 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C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船桨)
B 阅十余岁(经过)
C如是再啮(冲刷)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沿河求之
曲肱而枕之
B其反激之力其此之谓乎
C为人谋而不忠乎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 果得于数里外暮而果大亡其财
3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下列对《河中石兽》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写的。

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僧准备打捞。

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

B 讲学家嘲笑庙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嘲笑讲学家认识的错误,没有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

C文章寓意于事,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以寻
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情节,详细地记叙了寻找石兽的全过程。

D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五寓言故事二则
智子疑邻
宋⑴有富人⑵,天雨⑶墙坏⑷。

其子曰:“不筑⑸,必将有盗⑹。

”其邻人之父(7)亦云(8)。

暮(9)而(10)果大亡(11)其财,其家(12)甚(13)智其子(14),而(15)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1)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3)而入胡。

人皆吊(4)之,其父曰:“此何遽(5)不为福乎?”居(6)数月,其马将(7)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8)祸乎?”家富(9)良马,其子好(10)骑,堕(11)而折其髀(11)。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12)入塞,丁壮者引弦(13)而战。

近塞(14)之人,死者十九(15)。

此独以跛(16)之故,父子相保(17)。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18)不可极(19)深不可测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天雨墙坏(下雨)
B 其邻人之父亦云(说)
C 家富良马(富裕)
D 居数月(过了)
2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无故亡而入胡暮而果大亡其财
B马无故亡而入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近塞上之人人皆吊之
D此独以跛之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其家(12)甚(13)智其子(14),而(15)疑邻人之父。

此何遽不为福乎?
4下列关于课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翁失马》选自战国时期韩非所著《韩非子》一书。

B《智子疑邻》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就概括出故事的起因。

C《塞翁失马》巧用反复的修辞和反衬的手法节节突显塞翁的形象
D《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面的可能。

六《伤仲永》2015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世隶耕(属于) B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D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真无马耶
B 或以钱币乞之以刀劈狼首
C 贤于材人远矣能谤讥于市朝
D 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 翻译: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徐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B 文章叙述简约,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就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

C 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 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和警醒。

七《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买) B策勋十二转(登记,记录)
C 赏赐百千强(有余)
D 万里赴戎机(军事)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
B 愿为市鞍马可以为师矣
C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安能辨我是雄雌衣食所安
3翻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所编。

B 乐府原是朝廷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叫乐府诗。

C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民歌。

D 《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篇幅较长的叙事歌辞,是一曲传奇式的女英雄赞歌。

八《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蒙乃始就学(开始,靠近)
C蒙辞以军中多务(告辞) D 卿今者才略(才干,谋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即更刮目相待/自力更生
B.但当涉猎/但闻机杼声
C.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
D.蒙乃始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
3翻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是因为吕蒙才识大有长进。

B.后天的学习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我们学过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分别从正反两面来证明了这个道理。

C.《孙权劝学》和《送东阳马生序》都是劝勉人刻苦学习的,而且都是以现身说法来劝勉。

D.本文为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论学”,略写了吕蒙就学和结友情节。

(九)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B.群响毕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D.满坐寂然/众宾团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名其一处也/并自为其名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稍稍宾客其父
C.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会宾客大宴/会天大雨,道不通
B.施八尺屏障/勿施于人
C.既而儿醒/妇拍而呜之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9.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 第2、3、4段中写听众的反应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十《短文两篇》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

弃⑩其杖,化为邓林⑦。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有误的一项()
A 夸父与日逐走(跑) B怒而触不周之山 (碰,撞)
C 天柱折,地维绝(断)
D 故水潦尘埃归焉(灰尘)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弃其杖不能指其一端
B化为邓林天下为公
C故水潦尘埃归焉此独以跛之故
D 怒而触不周之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翻译: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该书的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

B《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这是南北朝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著作。

C神话故事以神的形象或神化了的人作为故事中心。

D 夸父逐日,展现的是一种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

十一《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 缀行甚远 (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C 顾野有麦场(环视)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在前面)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洞)止增笑耳。

(只)
2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乃悟前狼假寐蒙乃始就学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或以钱币乞之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学而时习之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片文章的基本情节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B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屠夫开始时对狼抱有希望。

“暴起、劈、转视、断”表现了屠夫认清狼的本性后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 本文故事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D 最后一段以以论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讽刺的味道。

告诉我们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十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向所志/寻病终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B.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便舍船/屋舍俨然
D.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翻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十三《短文两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案牍之劳形(劳累) B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C香远益清(更加) D亭亭净植(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必有我师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温故而知新
C.可爱者甚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何陋之有/邑人奇之
C.有龙则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