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沿江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沿江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音乐成功的秘诀:越和谐越受欢迎
运气、努力、才华、机遇……加上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文章称,谱写一首成功、隽永且富有感染力的歌曲的基本公式是:使用“I﹣V﹣vi﹣IV”4个和弦,音乐的速度为每分钟120拍,采用二声部合唱,加入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选择四四拍节奏。

文章称,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歌曲注定就会大红大紫。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特尔?德比耶研发出一款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软件。

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

要想评估一首新歌是否有机会成功,要考虑到23项特征:有些比较显而易见,例如长度和速度;有些则比较复杂,例如主旋律和伴舞性。

总之,德比耶的软件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德比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并在研发软件时考虑到这一点。

例如,在速度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最受欢迎的是慢歌,但2000年之后快歌打了翻身仗。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那么歌曲登上音乐排行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在乐器方面,如果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成功几率比较高。

大多数歌曲都采用3至5件乐器,而打破乐器数量的常规,也能让歌曲脱颖而出。

使用吉他、钢琴和电子合成器的乐曲效果并不好。

反之,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的组成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文章称,为什么同样是由音符组成,有的歌曲就悦耳动听,有的歌曲就难以入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这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

神经生物学家戴尔?珀维斯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

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人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之后,自己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甚至于一整天脑海中都回荡着这首歌,挥之不去。

这种现象叫做“耳虫现象”。

辛辛那提大学的詹姆斯?凯拉里斯表示,“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

不过幸运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显示,要想摆脱“耳虫”的骚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

在听音乐时,如果是一曲欢快的乐曲,听者的脸上往往会露出微笑;如果是一首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提振情绪的时候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因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员戴维?休伦发现,虽然看似矛盾,但在很多时候,一首催人泪下但旋律优美的歌曲更能令人士气倍增。

他通过研究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文章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几乎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往往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气、努力、才华、机遇、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等,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B.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人们是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

C.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
榜单的详细分析,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D.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用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组合,那么歌曲就能登上音乐排行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于是研发软件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便让软件能更准确的评估新曲能否为大众喜爱。

B.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音乐是否好听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是否使用“I﹣V﹣vi﹣IV”4个和弦和选择四四拍节奏等。

C.专家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因此,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D.“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摆脱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

欢快的乐曲,往往让人露出微笑;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

B.美国戴维?休伦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因此,提振情绪的时候不一定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

C.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所以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

D.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大多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参考答案:
(1)D
(2)B
(3)C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解答】(1)D “就能”错,必然代替了或然.原文是“那么歌曲登上音乐排行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2)B 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可知,“是否使用‘I﹣V﹣vi﹣IV’4个和弦和选择四四拍节奏等”是“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文章”的观点,并不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结论.
(3)C “所以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错,原文为“几乎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有“几乎”,选项扩大了范围.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宣金学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

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

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
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

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

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

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

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

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

等孩子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

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

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

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

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

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

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

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

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高手”。

“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

”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

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


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


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

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

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

”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

”《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

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

“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

”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

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

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

“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

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

”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

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

“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

”门罗自我安慰道。

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

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

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


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6日)
15、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16、门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分)
17、门罗为什么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5、①素材取自她所在的小镇的平民爱情及家庭生活。

②作品地域性强,并且写的是这些地方人们普遍共同的人性。

③选用短篇小说艺术形式,接近完美。

(每点2分,共6分)
16、①善于聆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

②不受利益的诱惑,看轻作品的销量。

③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把写作当作一种职业,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乐趣(使命)。

④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写作,且坚持不懈。

⑤独立创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任选3点,每点2分,共6分)
17、第一问:门罗之所以把“写作比作一场绝望的竞赛”,是因为在门罗看来,写作是没有终止的,且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

(2分)
第二问:观点一:门罗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2分)①在她过去的大半生中,她绝望过,逃离过,但她从未停止过。

她抽出一切时间写作,并且每天规定一定的页数,强迫自己完成。

②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她获此殊荣,就是赢得了写作这场绝望的竞赛。

③约翰·德根评价说:“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
的。

(或:彼得·英格伦认为她的作品“接近完美”,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

或:辛西娅?奥兹克称门罗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

)(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观点二:没有赢得这场绝望的竞赛。

(2分)①门罗处女作一炮而红之后,她继续写作;在最后一本小说集出版后,她宣布封笔,但获得诺奖后或许再继续写作。

②彼得?英格伦评价她的作品“接近完美”,但追求无止尽,“接近”并不等于完美。

③辛西娅?奥兹克称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这表明她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④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写作的最高境界,获此殊荣不等于赢得了这场竞赛。

(四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0分)
看不见的城市
谷禾
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凶猛吞噬着我们曾经赖以存身的田园,但我们却看不见它,这头千手千眼的庞然大物正被更大的喧嚣,更辉煌的灯火,越堆越高的垃圾一点点淹没。

人们在街上走动,彼此都互不相识。

初看上去,能想像出他们的各种境况,相遇、对话、惊奇、爱抚、痛苦,可是竟然谁也不和他人打招呼。

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仅仅彼此对视一秒钟,然后转移视线,去继续寻找其他的目光,永远不会停留下来。

不管比邻的屋子里发生了什么,都和我没有丝毫的关系,很多年就这样相安无事地住了下来,一架全封闭的电梯驮着我们上上下下,一次次不期而遇后,再相遇我们会互相笑一笑,点点头,却绝不攀谈一句。

是啊,说什么呢?打开电梯后要进入的是另一个排他的世界。

我不愿意既有的平静和平衡被打破,你也不希望吧。

一条街从城市的中心出发,轰隆隆驶向郊外,带着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带着它喷溅着热辣辣汽油味的汽车,带着它的图纸、塔吊、红色打桩机,带着它草莓颜色的公园、超级市场和孤儿院。

带着它灯红酒绿的欲望和遮天的尘埃,它的终点难道是破落的乡村墓地?
站在任意一座立交桥下,你都能感受到头顶的钢筋和脚下水泥的颤栗,渐渐地,这种颤栗竟然带动了你整个肉体和内心的颤栗。

我逃开的瞬间,迎面的汽车急刹和车窗里伸出的那张因为愤怒而变形的脸,和你一起上演了活生生的马路惊魂。

你再顾不得体面,失魂落魄地闯进了另一座熟悉而陌生的建筑。

但在这里,你却再一次迷失了方向(当然,对你来说,这已经是第N次的迷失)。

完全相同的格局,完全相同的门和窗户,完全相同的紧张工作着的人们,他们身着相同的服装,脸上带着相同的职业微笑和疲惫。

他们都对你摇头,没有人告诉你哪里是出口,你我只能没头苍蝇样乱撞,一次次迷失自己。

夜幕降临,无边无际的喧嚣丝毫没有停息的趋势,辉煌的灯火却突然亮起来,窗帘后的灯光也次第亮起来,这个城市眨眼变成了一座烧红的海洋。

举头不见星星和明月,低头也不见霜迹和故乡,只有疏忽闪过的车窗里那一排排模糊的面孔,闭目养神的,昏昏欲睡的,也有的为了躲开车窗内外的喧嚣,干脆用耳机把耳朵塞了个严严实实。

比太阳起更早的清洁车里装载着霉变的食物和菜叶,用过的包装纸和垃圾袋,废旧书报、拆开的信函和扔掉的电池,牙膏皮、废灯泡、玻璃瓶。

嘀嗒的污液从铁皮缝里溢出来,几只苍蝇兀自岿然不动。

我们总是看见一辆辆清洁车满载着这个城市制造的垃圾穿过黎明的寂静飞向郊外。

至于清洁车把这些垃圾运到哪里,似乎从没有人问过。

但我想肯定是运到城外,城市在不断扩大,清洁车就得越走越远。

更多的高楼大厦无可选择地建在了垃圾之上。

两座城市之间的村庄已经被夷为平地,一望无际的田园变成了垃圾山,互相支撑、重叠、混杂在一起。

在这座看不见的城市里,你像一粒尘埃一样快乐地活着,靠吞噬垃圾成长,在轰隆隆的喧嚣里把满城的灯火烧向灰蒙蒙的天空,把铁甲长龙的清洁车赶向遥远的大海里去。

(选自《散文》2007年第10期)
18.在作者看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那些变化?请分条概括说明。

(6分)19.文章在行文之中使用第二人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0.文章标题为“看不见的城市”,有何含义?作者这样说流露出什么情感?(6分)
21.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8.(1)人际关系日渐淡薄(2)城市的版域日渐扩大,压缩着农村
(3)城市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4)城市制造的大量垃圾,侵蚀着洁净的农村。

(答对任何3点得6分,每点2分)
19.面对面地交流、促膝谈心似的行文方式,(2分)更易于激发读者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生活感受感知文章内容,更易于引发共鸣,便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
20.城市化的盲目发展,让城市在变得繁华喧闹的同时,也让人倍感污秽、冷漠;(2分)身处这样的环境,只会让人一次又一次地迷失方向。

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城市就是看不见的城市。

(2分)作者这样说,流露出心中的迷茫和困惑,更蕴含着深深的忧虑之情。

(2分)
21.作者对于安于现实、麻木不仁的现代人有着一种深切的痛惜(2分)并包含着少许调侃、委婉批评的复杂情感。

(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

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

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

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

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

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诚意伯文集》卷六)【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

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幻:惑乱
C.而不假乎外假:借助
D.贪相承习为故故:缘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
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沽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
风。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僧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
缘由。

5.把文下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3分)
(2)人心之贪与康,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钱?(3分)
参考答案:
2.D(故:惯例、老例)
3.B (②与吴刺史无关;④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是对吴以时品行的赞扬)
4.C (“吴刺史冒死饮泉”这一说法于原文无据)
5.(1)(3分)有人指责他矫情(或译为“故作姿态”、“掩饰真心”等也可),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得分点:“或”、“病”、“然”各l 分)
(2) (3分)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字物)所能改变的吗?(得分点:“自我”l 分,“易”1 分,反问句式l 分。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

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

”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

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

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

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娇情(或“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

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

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彼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

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当地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贪婪互相相沿袭,成为惯例,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喝了贪泉之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

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之民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

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踢物。

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恩赐。

啊,真是伟大啊!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

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

②刍豢:指牲畜的肉。

③眇:同“妙”。

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⑤三宝:食、事、财。

绝:不流通。

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