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趣缘群体的互动仪式行为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这款人格测试工具将人的性格从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四个维度考察,取每个维度上偏好类型的代表字母,即可以由四个字母构成人的性格类型。
在MBTI走红之前,该测试一直作为问卷调查和性格测评工具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2022年3月起,和MBTI相关的话题数量突增,从微信到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从综艺到纪录片等影视作品,似乎处处都可窥探诸如“ENTJ”等人格标签。
MBTI人格测试因其开放性、游戏性等属性,对外界持续保持着吸引力。
在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MBTI直击人心,堪称新一代的“社交名片”。
“仪式”最早是宗教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宗教中的重要行为方式受学者研究和关注,之后涂尔干和戈夫曼分别从社会学领域和微观社会学角度将“仪式”的概念拓展,美国社会学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又进一步深化了互动仪式理论,基于微观情境视角提出“互动仪式链”。
科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在于群体中高度的相互关注,人们在互动中形成情感连带。
从新媒体文化视角来看,MBTI趣缘群体本质上也可以称为亚文化社区,在该社群里,人们社交的核心基点是拥有共同的兴趣和行为动机,并通过不断的互动产生属于社群的情感认同。
一、关于网络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即经由趣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这种趣缘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生产力。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兴起,导致传统血缘、地缘关系纽带的弱化,将分离的个体通过网络汇聚至同一空间中,并提供了互动的平台,才使得网络趣缘群体真正兴盛起来。
从网络趣缘群体的结缘“核心”来看,可以分为以“人”、或以“物”、或以“活动”、或以“媒体文本”为中心的趣缘群体,其中,豆瓣小组是目前网络趣缘群体聚集最常使用的平台。
在国内,目前对于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趣缘群体的兴起、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机制以及网络趣缘群体对社会的现实影响等。
MBTI趣缘群体作为近年刚开始的小众文化,学界的焦点多在心理学、高等教育方面,且通常是以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来分析MBTI。
经过文献梳理后发现,从传播学和媒介文化的视角来探究MBTI的文章较少,因此本文将以MBTI豆瓣社群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2位MBTI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每位访谈者的访谈时长控制在40分钟左右,从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具体分析MBTI趣缘社群中的互动行为动机及影响。
二、MBTI趣缘群体中的互动行为动机
从网络趣缘群体表现出的行为来看,个体在加入趣缘群体时首先会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寻找团体,并在团体中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内容的认同,当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后,个体的行为动机便会转为仪式性行为,在群里和其他成员不断互动,既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也包含自我认知的人内省察,当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趣缘圈子并不适配时,就会退出圈子去寻找新的群体(图1)。
(一)心绪转换:猎奇心理驱动参与互动
网络趣缘群体的互动仪式行为探究
【摘要】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测量表,近期却成为了一种新型社交密码,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
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成MBTI趣缘群体,在群体中不断保持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最终形成群体成员归属感。
本文以MBTI豆瓣社群为研究对象,发现MBTI趣缘群体互动过程中包含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且均有不同的行为动机,而在这些行为动机下,MBTI若无法正确使用,也会导致人群陷入鄙视链、符号崇拜等情结中。
【关键词】MBTI;互动仪式链;趣缘群体;身份认同;亚文化
○许澄婧刘俊冉
失败
寻找团体
兴趣认同
内容认同
人内传播:自我认知
群体传播:身份认同
人际传播:社交货币
群体情感共建
成功
转向仪式链
从豆瓣和微博超话发的一些帖子发现,“有趣”“好玩”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大多数网络青年不再只是关注MBTI作为职场评估工具的功能性,转向探索它的娱乐属性,这也成为其他用户加入该群体的首要动机。
MBTI趣缘群体中的娱乐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的加强,不仅会增加或减少他人加入模仿的可能性,同时还会增加用户享受媒体表达的可能性[1]。
正如Limor Shifman在《电子时代的迷因》一书中所说,迷因的传播创造了一种共享的文化经验。
围绕MBTI,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被广泛传播的模因图,用户发挥着孵化器的作用[2]。
MBTI爱好者根据当下的热点事件,并结合不同人格的性格特点制作相关联的表情包,然后在社群中传播。
比如根据ENFP的“快乐小狗”人格,群体成员抓住其乐观的特点制作打工人原型表情包,并引起ENFP群体的认同,表示“过于真实”。
通过迷因传播,不仅能缓解社群中社交的尴尬,有时也能达到自嘲的目的。
用户在社群中获得的娱乐满足程度越高,其行为受到的影响也会越大,最终越来越多的MBTI爱好者加入迷因传播。
(二)自我认知:身份的探索与认可
性格测试之所以在社交平台上保持着一定的热度,是因为人类最原始的智性追求在于认识自我,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在不停地确认“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
吉登斯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自我认同”更多的是个体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和界定[3]。
年轻人群体更重视个人的身份标签,MBTI人格分类将不同类型的人进行身份区隔,满足了年轻人自我认可的主体性需求。
自我认可又表现为自我美化和自我确证倾向,基于库利提出的“镜中我”理论,用户行为会受到自己投射他人期许结果的影响,即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会受到外部的影响[4]。
一方面,在巴纳姆效应下,MBTI给出的结果往往都是赞美式图文,比如INFP调停者人格被“浪漫”“治愈”等美好的词形容,人们在滤镜加持作用下,寻找的定
位并不是“我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我期待我是
什么样的人”。
另一方面,通过MBTI测试也能达
到个人性格的自我确证,用户以角色特质来合理
化自己的行为,比如ISFJ人格测试结果表明这类
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强烈的责任感,通过测试结果
的解读,能够让人们保持原有人格的优点,提供
人格美化服务。
(三)符号塑造:MBTI成社交货币
互动是传播最基本的形式,社会的人由互动而产生,人的自我意识也在具体的社会互动中发展和形成[5]。
从访谈结果来看,受访者参加人格测试的目的之一也包括社交动机,他们在意裂变的内容是否戳中了自己,MBTI是否能作为社交润滑剂迅速拉近社会人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社交面临着过度连接的负重,在此强互动下所产生的压迫感,使年轻人出现了社交情感倦怠。
年轻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核心人群,不得不面临多方面的社交,MBTI测试的火爆体现出当下年轻人生存面临的社交矛盾,一方面想要逃离过度社交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孤独,希望寻求和自己相似的圈层,不被社会所孤立。
但人们更热衷于寻找快捷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他们是谁,用几句话或一个故事来概括或许很难,但用四个字母来开启话题却容易得多,所以MBTI人格测试成为了万千缺乏社交技巧年轻人的一种社交利器。
年轻人围绕它衍生出情感、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诸多话题,打造属于群体内部的“社交货币”,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将个人简介标明自己是某种类型的人格,以期望交到同类型或者互补类型的朋友,可以发现MBTI当下的功能更多是承载着自我和群体归属的“社交货币”。
(四)共生共长:群体互动下的身份认同
目前在豆瓣小组中,MBTI趣缘群体已超过几十万人,微博超话也拥有约六万的用户,从人数总量来看,这一群体在当下的网络空间并不主流,仍属于青年群体中的亚文化,而MBTI群体迫切想要寻找自身群体在文化空间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与其他文化群体区别开[6]。
在MBTI趣缘群体中,成员共生共长的过程里,身份认同主要包含了“求同”、“存异”和“聚类”三段过程。
所谓“求同”,是指每位测出MBTI人格的用户加入到相应的小组中,比如在ENFJ小组中,组长将ENFJ“真实、关怀”等性格特点标注在首页,标签化小组人员特点,让用户在入群前对该人格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很好地凝聚小组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
对于“存异”而言,MBTI人格分为16种类型,因此各人格群体又会根据人格类型和不
图1网络趣缘群体中个人行为动机路径
同维度的倾向分成了众多子群,用户在子群中再次汇聚并聚焦于该类型的内容进行讨论。
面对不同人格时,MBTI群体也开拓了属于群体中的社交语言,比如“我们i人”、“你们e人”,等等,因此也常会出现社群以人格为派别,针对同一件热点事件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并进行辩论。
身份认同的第三段过程是“聚类”。
身份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并且能够给其他群体成员带来情感价值意义[7],在“求同”的基础上,MBTI群体会聚类成共同体,并且在群体交流中获得群内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生活方式,用社群文化维持群内个体身份认同,凝聚小组成员。
(五)情感共建:低成本的情感能量互换
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人们进行互动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情感能量。
情感能量是社会行动的重要驱动力,在MBTI群体中,用户通过发布话题、投票、视频等内容建立发起互动,比如在INTP小组中,有小组成员做了个小调查“各位INTP的UU们面对讨厌自己的人会是一种什么看法?”,其他小组成员又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加入帖子的互动。
也有人会在群体中发布求助帖等话题,社群成员在下面给出一些安慰或建议,在此过程中,由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成员间更容易共享情感[8]。
从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看,18至34岁的青年最焦虑,缓解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的热点需求。
很多小组成员表示,在加入趣缘群体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网络好友,凭借网络平台搭建共同的情感认知。
因此青年人认为诸如MBTI系列的心理测试不仅是一种游戏,还是缓解他们焦虑的“安慰剂”,尤其在面临困惑的时候,人格测试工具能帮助自己指引方向,并从结果描述中获得积极的情感能量。
三、理性审视MBTI的迷因传播
(一)人设展演:自我标签化下的身份消解
为了能快速融入到某一群体寻找群体归属感,给自己贴标签是一种快捷的方式,但是标签是便利也是桎梏。
通过标签,受众虽然能够明确角色期望,也容易框在该人格的特征中,简单化、程式化地了解自我,试图为人格打上固定标签,便忽视了交互情境中动态变化的“主体间性”[9]。
MBTI的结果实则是糖衣炮弹,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人格的美好,虽然能够给人以自信与鼓励,但这些分析都是巴纳姆效应下产出的一种笼统描述,将“想象的自我”描述出来后,人们会迷失在美好的自我认知中,陷入巴纳姆效应的悖论。
另外,戈夫曼提出的拟据理论认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向观众展示自己。
人们在进行社交时,为了在他人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MBTI给对方递交人格名片后,就不得不进行“人设”管理来保持一致。
由于MBTI测试的问题设置非常依赖当事人的认知,因此结果还是偏随机性,这就导致有些人为了融入某一群体,会主观选择一些带有偏向某个维度的答案,随意改变人格类型。
(二)身份区隔:鄙视链下的群体偏见
随着受众扩大后,MBTI逐渐衍生出圈层,原本用于了解个人性格与获取建议的人格测试,却在互联网的狂欢下逐渐走向了极端,不同维度里的人格开始区隔身份,并且对某一人格产生了刻板印象。
E和I代表的是外倾型和内倾型,但并不表示E就是外向,I就是内向,当有人测出来是I人并告知他人时,他人就会带入刻板印象“你一点也不内向”的看法。
不仅如此,MBTI还产生了人格鄙视链,鄙视链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指的是青年一代在态度认知上对于他人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多层分级的链条[10]。
MBTI中,有一张金字塔图片按照等级将人格进行了排序,在塔尖的是INTJ,这一类人格想象力十分丰富,被人们尊称为“军师”,而ISFJ偏向感性的人却只能被镇压在塔底,是鄙视链的最低端人格。
以MBTI测试结果作为圈层入场券,矮化人格凸显另一类型的优越,当人格鄙视链在网络流行并衍生至现实生活的人格侮辱时,MBTI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指引意义而成为助推刻板印象的一把刀。
(三)符号崇拜:狂欢仪式下的拜物情结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人对就业、婚恋、社交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近几年内,不仅仅是MBTI测试在青年群体中流行,星座文化、塔罗牌文化等“电子巫术”也一直在网络中风靡,只需要通过一个链接进行测试,人们就能削弱一定的恐惧感和不安感。
人们乐于追求像MBTI一样的潮流仪式来构建自我身份,但这种行为却是符号崇拜,毫无目的的追求伪信仰、伪科学。
沉沦于符号异化现实中的当代人,在异度空间里被碎片化,成为了一个个看似在追求具有个性标签的身份但其实逐渐在丧失主观性的人。
MBTI是特定传播语境下网民自发的一种符号赋权行为,但究其根本这种仪式仍然是一种在资本流量运作下的人格营销,或者可以成为仪式下的符号崇拜理念,一些MBTI相关博主常在媒介平台发布人格心理测试,进行粉丝裂变效果和流量最大化,人不知不觉成为了其中的某个节点[11],在虚拟的狂欢场中产生“拜物”情结,迷失自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迅速普及。
文化旅游领域的生态和环境也深受短视频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抖音对于旅游者的旅游意向具有显著影响[1]。
各级文旅部门陆续开通短视频账号,输出地域文化和旅游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但是,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短视频的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效果,仍是文旅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本研究以省级文旅部门在抖音平台上开设的短视频账号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文本主题聚类等方法,梳理当前文旅政务短视频传播的形式特征、内容特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基于SIPS模
基于SIPS模型的
省级文旅政务短视频优化策略
○辛海滨王晓倩
【摘要】短视频平台是文旅资源宣传推广的重要途径,各级文旅部门通过短视频媒介输出地域文化和旅游产品,优化区域旅游形象和传播策略。
本研究以省级文旅政务抖音号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文本主题聚类等方法,梳理当前文旅政务短视频传播的形式特征、内容特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基于SIPS模型从共鸣、确认、参与、共享和扩散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文旅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短视频;文旅政务;SIPS模型;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SIPS模型视域下省级文旅类政务短视频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WL(Y)38)研究成果之一。
四、结语
MBTI人格测试以游戏的形式在年轻群体中快速传播,它将决定权交给接受测评的人,人们通过MBTI测试,在社群中与他者建立起趣缘关系,并且在互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与他人共生共长,最后产生群体归属感。
关于MBTI,我们仍应该理性对待,它起源于心理学,但本身只是一个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和了解自我的工具。
没有哪种人格一定是好或是坏,这世界上也并不是只有16种人格,我们绝不能将自己困在字母中,而应该将MBTI结果视为起点,投入现实中不断摸索,去认识更多面、更丰富的自己。
■
注释:
[1]杨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审视“媒体娱乐”[J].新闻知识,2009(04).
[2]吕鹏,张昊鹏.网络模因研究:概念界定、理论实践与价值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3(02).
[3]佟菲.想象表演与自我呈现——“观展”范式下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汤欣雯.社交媒体时代MBTI测试流行现象探析——以B站用户短视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17).
[5]柯泽,宋小康.从“镜中我”到“雾中我”:虚拟现实中社会互动的畸变与理论危机[J].新闻与写作,2021(08).
[6]丁雨点.MBTI网络趣缘群体的互动行为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3.
[7]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
[8]李慧莹.网络趣缘群体的互动行为研究——以JK制服微博超话为例[D].河南大学,2022.
[9]赵若彤.身份的困惑与锚定:MBTI测试中的网络迷因[J].科技传播,2022(15).
[10]蒋淑媛.鄙视链视域下青年文化的群体偏见与认同危机[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
[11]朱霜.仪式象征与符号崇拜——“电子巫术”的批判性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作者:许澄婧,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俊冉,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