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2021·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薄弱,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
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开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
服饰的修饰表达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开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开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
学开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表达佛教受到中国的
儒家思想影响。
2.〔2021·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沉着,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
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表达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
B与.
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无
D为.
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
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表达的是人与万
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表达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
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21·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
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
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表达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选
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
学的准确把握,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4.〔2021?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
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
马迁撰?史记?
【答案】 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由材料“?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
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以看出汉代儒学地
位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儒学成为
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主流地位,C正确;
百家争鸣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儒家、道家、
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而非儒家独尊,排除A;
项的影响是对儒家思想具有消灭性的打击,排除;
D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答案C。
【点】本考学生运用所学知分析的能力,度中等,答依据干材料,然后合所学知分析即可。
二、材料分析
5.〔2021·天津〕材料,答复。
材料一
孔子称管仲佐桓公“霸候,一医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如有用我者,吾其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孔子所“礼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行法⋯⋯其聚天下不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治,治与世宜有功。
〞
“是故侯之博大,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之隆也。
〞
——?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今秦之后,如朽木矣,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政而不行,甚者必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有大不能善治也。
故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春秋?大一者,天地之常,古今之通也。
〞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
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梦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开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霸诸候,一医天下〞及“定于一〞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点:根据材料“企望周之复兴〞可知,孔子主张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
材料“尊新王〞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
乱,民心思定。
春秋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周天子抱有期望:
国期,侯称王,孟子周王室不再抱有梦想。
2〕特点:根据材料“万乘之主,有能服行法⋯⋯其聚天下不矣〞可知法、、的作用;根据材料“故治民无常⋯⋯法与治,治与世宜有功〞可知主以法治国、法随;根据材料“万物莫如身之至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之隆也〞可知君至上;
成:根据商鞅法的影响及秦朝的盛衰可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
兵,行一争束割据局面,建立了制主中央集制度,开了
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刑峻法,施暴政,迅速亡。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理适代需要,展了大一理,加了中央集,了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世生深影
响。
【点】本提重于考百家争及董仲舒儒学的展,答关在于材
料的分析和相关知点的把握。
理解学思想的展与当的代背景密切相
关。
6.〔2021?北京〕材料,答复。
【史与祖先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臣崔宏建,自黄帝之后。
据?魏?
,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
拓跋珪及任的三位皇帝
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
故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关于迁都的疑,他:“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
持定姓族,臣薛宗起建不以祖先曾的居住地确定第等的主要
准,他:“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可亦之胡邪!〞
【史与代使命】
材料二: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受推崇。
梁启超与
嗣同等曾将?明夷待? “〞送人。
革命党人天,?明夷待?
“不及?民?〔又?社会契?〕之完,民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中会的宣品。
民国期,梁启超反思:“畴昔立、共和者,偶典中某字某句与立
、共和等字略相近,摭拾以沾沾自喜,此制我所固有。
其今世共
和、立制度之物,即泰西亦不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播既广⋯⋯以
所立、共和者不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之所存。
〞
【史与史写】
材料三:法国高中史教科〔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局部思考
序
思考
号
1阿瑟·〔当旅法的英国人〕的游,作者
1787年君主制
危
机主要表有哪些?
2持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了?
3旧制度下,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
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什么西哀士族成了“人
4
以忍受的〞,而只有第三等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 大通他的画?网球宣誓?想达怎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拟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3〕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
—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
【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稳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成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
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开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
此受到重视。
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
“〞
人民
主权
思想,反君主制,从而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社会上出了黄
宗羲“复〞的象。
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念逐深入人心,
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点已生化,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淡化。
之,清末民初黄宗羲的“复〞是代需求的回。
3〕略
【考点】明清之的儒学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启蒙运,美国共和制确实立,新思想
【解析】【分析】〔1〕目的主要从稳固治的角度分析,程由材料自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
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
拓跋珪及任的三位皇帝
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
故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关于迁都的疑,他:“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可以分析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祭祀承和延一祖先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化,第三小主要从稳固治和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
2〕依据材料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中会的宣品。
民国期,梁启超反思:“畴昔立、共和者,偶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共和等字略相近,摭拾以沾沾自喜,此制我所固有。
其今世共和、立
制度之物,即泰西亦不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播既广⋯⋯以所立
、共和者不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之所存。
〞首先得出不同期的不同
度,然后合所学知从背景和内容和以及影响的角度分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注意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分析。
故答案为:〔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稳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成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
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
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开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
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
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
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3〕略。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自谓
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
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
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
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可以分析出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可以得出目的和效果。
2〕此题考查学生观点论证能力,首先要分析出黄宗羲的观点,然后看在不同时期不同派别对其的态度,然后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等方面进行评价,注意答题的角度是历史时期和社会开展阶段的不同,难度较大。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答题时注意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