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编者按: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了我国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总目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下,对制造业低碳、零碳生产和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在广州分行的指导下,有效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力度,环境规模日益显现。
但仍存在能源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欠缺、环境信息披露不健全等问题,建议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构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绿色金融智力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一)多渠道提升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能力,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
一是用活货币政策工具。
采取“名单制”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
截至2021年3月末,为市纳入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的企业累计办理1.1亿元绿色票据再贴现。
二是组织氢能产业融资对接活动。
组织金融机构对环保部门提供的市41家氢能产业链名单企业进行融资对接。
截至3月末新增授信22.4亿元,新增贷款0.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0%;通过票据融资等其他方式新发放贷款12.2亿元。
三是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
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对外披露自身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目前辖区顺德农商银行、南海农商银行已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方案,预计于2021年6月底前完成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四是促进绿色信贷稳步增长。
2020年末,市绿色贷款余额273.7亿元,同比增长42.9%;其中制造业绿色贷款余额58.5亿元,同比增长183.0%。
(二)丰富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加速制造业绿色转型一是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如兴业银行分行推出碳资产抵质押贷款产品,支持控排企业的发展。
顺德农商银行推出成长光伏贷和权贷通,为购建光伏设备和拥有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权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二是支持建筑领域绿色发展。
推动金融机构围绕星级建筑、绿色建材、零碳建筑等领域探索金融产品创新。
如兴业银行分行向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二星要求的顺德北滘TOD项目发放11.8亿元。
三是探索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
引导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上游供应商提供商业承兑汇票保贴、线上保理等融资服务。
如浦发银行分行与佛燃能源集团合作推出40亿元佛燃煤改气绿色能源贷,为下游用气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推动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有力支持制造业低碳减排
引导法人银行机构充分利用债券市场,积极拓宽绿色制造业融资渠道。
截至2021年3月末,南海农商行发行15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贷款产生的环境效益日益显现,2019年光伏发电项目替换化石能源量约3003.63吨标准煤,协同减排二氧化碳8186.12吨。
顺德农商银行已获批发行2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清洁能源、节能减排、防止污染等领域。
二、存在问题
(一)制造业能源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使用煤炭生产的企业能源结构调整仍存在困难。
以陶瓷行业“煤改气”为例,一是改造成本高。
目前陶瓷企业每条生产线改造使用天然气的费用约为80-100万元,如市嘉俊陶瓷公司于2020年对生产线进行天然气改造,改造投入753万元,产品单位成本增加约1.67元/m³。
二是用气费用高。
如蒙娜丽莎集团每平方米瓷砖燃气成本为4.68元,比使用煤制气增加1.55元。
在当前市场不景气、需求下滑的环境下,陶瓷企业难以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来维持利润率,普遍面临利润率下降的局面。
三是气源供应不足。
2020年6月以来,清远、肇庆等地接连发生天然气断供事件,造成数十家陶瓷企业损失严重。
佛燃能源2020年财报显示天然气供应量为29.3亿m³,同比增加6.8m³,经测算陶瓷企业生产线改造需新增用气量17.9亿m³。
天然气断供事件和供应缺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陶瓷企业煤改气的意愿和积极性。
(二)投融资问题制约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制造业投资规模下降,绿色转型压力大。
从资金要素层面上看,制造业绿色转型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但制造业投资持续萎缩,投资总额从2017年起连续3年下跌,由2017年的1616.7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1126.8亿元,下降幅度达43.5%。
随着制造业投资减少,制造业行业能源转型、技改投资、研发力度下降,绿色转型面临速度慢压力大的困境。
二是投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制约绿色制造业长远发展。
市制造业贷款多为流动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与应对碳达峰碳中和资金需求的长期性相矛盾。
2021年3月末,市制造业贷款余额2050.5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57.5亿元,占比仅为17.4%。
部分制造业碳减排项目和技术改造由于无法得到期限足够长的信贷支持,容易引发现金流不足或资金断裂的潜在风险。
(三)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欠缺,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加强
一是政策协同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地区暂未出台支持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涉及地方发改、住建、工信、生态环境、金融等多部门,由于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制定绿色政策、推动绿色金融等方面协调配合程度有待提高。
二是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尚未建立区域制造业绿色低碳项目库,绿色制造业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全面的激励机制,如针对制造业绿色信贷缺乏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对绿色项目中的低碳、零碳投资缺乏有效激励,对绿色制造业企业缺乏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优惠等。
(四)环境信息披露不健全,绿色金融服务能力较弱
一是缺乏碳计量中介机构。
市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制造业企业极少,且缺乏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碳排放量进行评估和认证,金融机构不掌握企业碳排放量、减碳技术改造升级等其他环境信息,对制造业低碳项目认定存在困难。
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绿色制造业项目融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风险特征等知识技术含量高,金融机构缺乏绿色金融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制造业绿色项目、环境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碳减排目标完成度等方面存在困难。
另一方面,市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环保节能类为主,针对碳减排、碳交易等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三、政策建议
(一)发挥金融管理效能,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一是用好用活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
加大货币政策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力度,发挥商业信用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公开市场操作抵押品框架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
二是完善绿色信贷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建设、产品服务和风险防控能力;开发碳排放权、排污权、碳资产抵质押融资贷款,探索新能源贷款、能效贷款等能源信贷品种,创新绿色供应链、绿色生产、绿色建筑等绿色信贷品种,支持绿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发挥政策合力效应
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风险分担和激励机制。
积极发挥绿色基金和融资担保机构的杠杆作用和风险补偿作用,综合运用贴息、融资担保、财政补贴等政策,增强制造业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有效发挥跨部门政策合力。
保障天然气、氢能、光伏、等能源供应稳定,降低能源价格,促进制造业能源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吸引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制造进行投资。
(三)构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绿色发展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
强化金融机构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能力,提升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构建碳排放和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绿色低碳项目、落后产能项目等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提高绿色信贷融资效率。
二是加强绿色金融智力建设。
统一绿色制造业和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引入第三方环境风险评估专业中介机构进行碳计量,探索建立绿色低碳项目库。
建立绿色金融人才培育和引进奖励机制,搭建绿色金融业务培训体系和平台,提高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