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期末总复习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沦陷了268年的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
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该材料()
A.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说其成功是不正确的
B.从积极的角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其结论有道理
C.结论太绝对,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一个历史事件
D.反映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无论赋予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2.以下对“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国家支柱产业
B.政策支持,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一战爆发,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
D.实业救国,促使民族工业均衡发展
3.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内容如下: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
此次会议的召开()
A.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促使近代“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
4.有学者说:“辛亥革命……令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为前进而准备着。
”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C.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5.“(20世纪初)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
A.师夷长技B.变法图存
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
6.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
其“揖欧”表现在()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7.13.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
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
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
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
8.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
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应是
() A.清政府政策的推动
B.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列强放松侵略
9.《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10.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11.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
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康梁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A.④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2.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那天早晨.警察忽然叫各户悬挂龙旗(清朝的国旗)……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一个一个好像从棺材里面跑出来的人
物。
”材料描述的是()
A.慈禧太后从西安返京 B.尊孔复古逆流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张勋复辟帝制
13.据不完全统计,1916年全国共有24万近代女工,集中在手工业等轻工企业当中,而少数女子在教会医院、学校、剧团等供职,女子登台演戏也是在辛亥革命后。
这主要表明( )
A.女子为生活所迫参加生产活动
B.辛亥革命促进了女性的解放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D.辛亥革命提高了妇女的参政能力
14.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15.“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相对于皇帝倒了,剪辫是更具有观念意义的革命。
可见剪辫()
A.使普通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
B.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C.断绝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复辟之路
D.意味着新思想开始冲击国人的生活
16.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避免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17.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于()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武昌起义
18.下面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是()
A.甲午战争的影响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19.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探索。
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
②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④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
20.电视剧《闯关东》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剧中格格那文和鲜儿从王府出逃,路上正遇到军队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
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
C.“府院之争”D.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
21.下图反映的是1912年、1921年在华企业比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政府鼓励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22.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海陆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D.强化内阁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23.《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24.“照得中华民国,成立已历岁月。
……不图袁贼世凯,竟敢自为帝制。
……本军应天顺人,用特仗义讨袁。
各省闻风响应,袁贼覆亡无日。
”材料中的“本军”是()
A.太平军
B.北洋军
C.护国军
D.护法军
25.“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①孔子②徐光启③黄宗羲④陈独秀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
材料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
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九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
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
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
但其功用还不止此。
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
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
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代表着进步和未来,是新文化的标志。
大量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是民国时期教科书走向成熟的标志”。
而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书信,如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包括男女(同学)平等、婚恋自由、个人主义等等。
——摘编自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人创新文学之论”的内容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关系。
28.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1)内涵:革命发展迅速,清朝迅速灭亡揭示了其失去民心,没有剧烈的社会动乱,人员伤亡小。
原因:清政府腐朽衰败之极、革命势头迅猛、掌握了清政府军政大权的袁世凯
迫使宣统帝退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
(2)表现:北洋军阀专制、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
联系: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等。
(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原因: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
27.(1)内容:用口语书写,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主要原因:民国初年,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头脑,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想要以民主和科学来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便不得不采用新文学。
(2)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是一场以白话文为武器的文学革命。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而白话文也有助于教育的普及,进而促进民主、平等等新道德的产生,从根本上有利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展开和深化。
28.(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