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轼小楷《养生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苏轼小楷《养生论》
苏轼小楷《养生论》拓本
苏轼小楷《养生论》墨迹本选页
苏轼小楷《养生论》拓本,出自万历31年董其昌编辑《戏满堂法帖》。
绍圣二年四月八日书,苏轼时年60岁。
《养生论》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
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道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
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
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
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
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子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
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一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
至于树养不同,则功妆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目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触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其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劳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元黄耳。
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
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至乏绝。
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
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
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而)为受病之始也。
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理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仰观俯察,莫不皆然。
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
其次,孤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
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老以厌衰,中路复废。
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
以尾闾。
而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胜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
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途,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
而求者,以不专丧。
业偏恃者,以不兼元功。
追术者,以小道自溺。
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
故忽而不营,非欲而疆禁也。
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和理日济同乎。
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希以朝阳,绥以五绮,无为自得,体妙心元,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
若此以往,庶可舆羡门比寿、五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已也。
以嵇叔夜《养生论》颇中予病,故乎写数本,其一以赠罗浮邓道师。
绍圣二年四月八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