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躁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躁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摘要:目的:对我院精神科躁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

方法:盲选于我院精神科(2017年1月15日-2019年1月15日间)行诊治的56位躁狂症病人实施探究,应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
(n=28,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28,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入选研究对象精神、躁狂症状及依从情况进行比较探析。

结果:观察组病人在针对性护理干预下精神、躁狂症状评分及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较好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在0.05或0.01以下)。

结论:分析躁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因素并以此制定适宜针对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病人精神及躁狂症状,提高依从性,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精神科;躁狂症;暴力行为;护理干预
躁狂症患者普遍对自身病症无认知,特别是具有暴力行为的病人,极易危害他人。

因此在病症控制过程中还需加强攻击防范措施,采取适宜护理干预[1]。

本文以盲选于我院精神科(2017年1月15日-2019年1月15日间)行诊治的56位躁狂症病人实施探究,半数施用常规护理干预,半数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入选研究对象精神、躁狂症状及依从情况开展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盲选于我院精神科(2017年1月15日-2019年1月15日间)行诊治的56位躁狂症病人实施探究,应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位。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0位,占据比例为71.43%,其中女性患者人数为8位,占据比例为28.57%;年龄最小值为22岁,年龄最大数值为52岁,年龄段平均数
值在(37.7±3.5)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2位,占据比例为78.57%,其
中女性患者人数为6位,占据比例为21.43%;年龄最小值为24岁,年龄最大数
值为52岁,年龄段平均数值在(38.2±3.0)岁。

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比较具
可比性(P值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体检及治疗指导。

观察组:分析暴力行为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含括如下:保障病房安静整洁,尽量选取舒缓音乐播放,降低病人攻击行为。

对于病症严重者需加强安全检查,避免病房中出现危险品。

护理人员需开展心理、沟通培训指导,在与病人交流时态度谦和,避免出现过激行为惹怒病人,不争吵、不讽刺,以真诚、冷静、关系的态度面对患者。

提升自身职业素养,面对突发状
况时避免慌乱,及时解决。

告知病人活动重要性,通过语言、活动等形式对其暴
力意图进行转移。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加强巡视,如病人出现烦躁、敌
视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将其隔离并辅助其控制情绪。

必要时可开展手工活动等
分散其注意,自然宣泄精力。

另外在护理中需警惕患者间关系,避免出现教唆攻
击等行为。

当病人自控失效时需以严格、坚定的态度对病人进行制止,制止无效
后需医护人员共同开展约束措施,控制病人行为,待其情绪平稳后解除束缚。

1.3观察指标
①精神、躁狂症状评估标准:精神症状以护理观察量表NOSIE[2]评判,具体
含括精神、抑郁、社会能力、个人情况等方面,分值与精神症状严重性呈正比;
躁狂症状以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3]评判,合计13维,当分值高于22分时
证明躁狂症状有明显表现;②自制问卷评估病人依从性,总分100分,分值高于
60分证实存在依从性,相反则表明依从性较差。

1.4统计学分析
开展数据统计探析,具体采取软件SPSS20.0、Excel数据库,其中计数、计
量资料检验分别应用X2、t,表现为百分率、均数方差,P<0.05为差异较为显著。

1.
结果
2.1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精神、躁狂症状评分
在差异性护理干预下,两组研究对象精神症状评分以及躁狂症状评分均存在
显著差异性(P值在0.05或0.01以下),见下方数据。

表1精神、躁狂症状评分对比(分)
组别精神症状躁狂症状对照组(n=28)61.72±2.7120.93±1.06
观察组(n=28)50.20±2.3416.30±1.42
t22.29118.102
P0.0000.000
2.2比较两组盲选人员依从性情况
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对照组依从性较高病人为:20名(71.43%),观察组病
人中依从性较高数量是:27名(96.43%)。

将两组盲选人员依从性情况开展比较,结果具显著差异(X2=6.487,P值在0.05或0.01以下)
1.
讨论
经分析发现,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因素普遍含括:对自身病症缺乏认知、被
幻觉支配、无法忍受医院嘈杂环境及相关人员的态度、自控力差、不合理要求过
多等。

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显著。

本研究内观察组精神
及躁狂症状评分均有良好改善,依从性提高,证实在针对性护理下,病人症状改
善情况较好,恢复性较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早日恢复健康。

得此
结果的因素可能在于针对性护理下,通过分析暴力引发因素,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制定相比于传统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及人性化的护理措施[4],其为病人制定安静、
整洁的环境,消除病人躁狂心理[5]。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及心理培训,让其能够以
最合理的态度面对病人,提升病人认可性,建立友好关系。

合理排班,加强管理,及时察觉病人情况并开展处理,通过了解病人喜好转移其注意,分散精力,让其
能够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及护理,因此症状改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躁狂症
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可概括为环境、人员、自身等方面,分析其因素制定针
对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病人症状,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曹梅仙, 黄江英. 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护理方法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5):69-71.
[2]黄家升. 躁狂症患者个体化综合护理的研究[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3):36-37.
[3]于爱丽. 对躁狂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22):239-240.
[4]张伟. 精神科躁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及护理干预[C]// 中国中
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2015.
[5]芦华. 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问题及措施[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2):220-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