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2T15:31:11.65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4月供稿作者:李秀荣
[导读] 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为指导思想,选择适合于学生年龄特征的、为学生所喜爱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李秀荣河北省涉县西戌镇中心小学体育教育
摘要:受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增强,“终身体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被正式提出。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必须有一项全球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和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从而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了体育不仅是终生教育的因素,而且还需要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改革措施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从事体育锻炼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且这种习惯是可以持续一生的。
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由此可以看出,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和社会的衔接点,也为成人体育奠定基础。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背离的状况,忽视了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①对终身体育观念认识不足。
目前,学校体育只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队建设、校外运动竞赛成绩,不重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和质量。
对终身体育缺乏深刻理解和忽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体育锻炼中形成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甚至出现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忽略了体育锻炼的终身受益性。
②体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传统的学校体育是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仍然是以体育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
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阻碍了终身体育习惯、兴趣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③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
现行的教学模式比较僵硬,教学内容死板和高度重复,只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锻炼的能力的培养。
理论部分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践部分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难度太大,大多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意义。
现代体育正向着娱乐、休闲、健身(健美)和探险、极限的方面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难以适应这种需要。
因此,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完满、健康生活的构建。
④体育教学中留给学生的精神空间狭小。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形式上体现规范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形成了固定陈旧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被视为多余,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情感、思维的发展空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更是极为狭小。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激发和调动。
实质上,对运动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渴望,是不需要强制的,强制性的手段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感情是不利的,更无益于他们终身从事体育活动。
二、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与项目
现在学生对体育的要求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
确定教学内容和选编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终身效应。
应重视和增加体育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着重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效果评定以及体育卫生知识、养生保健方法等。
教学内容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把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作为“终身项目”。
教学方法上确立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无形化等原则。
比如,开设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兴趣选项班和休闲体育项目,向学生传授多种体育锻炼方式,使学生从中选择自己爱好的项目进行学习。
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但已经不知不觉地在接受体育。
因此,体育教育要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变革来改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塑造学生鲜明的运动个性,这样才有可能促进他们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三、改革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
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为指导思想,选择适合于学生年龄特征的、为学生所喜爱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例如,小学低年级时期学生应多安排一些游戏类体育内容,增强趣味性与多样性;小学高年级时期学生应多安排一些能充分显示健与美,充分表现自我的对抗性内容等。
改变教学内容繁杂,由于时间限制导致的蜻蜓点水的安排,实行单元教学,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与传统习惯,选择一些更适宜于终身体育的开展的体育项目。
在课程设置上,除普通体育课外,还可以开设体育选修课、专项提高课等。
提高体育教师的全面素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热爱体育运动。
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允许学生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改变以往根据学生的运动成绩来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标准,要从多方面去反映学生的体育成绩。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体育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体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积极刻苦的锻炼为主”建立以培养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评价制度。
如从学生的体育态度、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以及锻炼的效果等方面去评定,特别要注意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去察与评价学生的体育思想与行为,这样才能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基础。
总之,在体育课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