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词“晚”的语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词“晚”的语义分析
作者:赵姝媛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4期
摘要:由于表达时间的词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我们常常无法准确分析出其内涵。
本文基于前人对时间词的研究,针对时间词“晚”的语义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对与其意义相近的时间词进行了辨析,并阐述了“晚”在不同语义结构中的语义特点以及由于受到主观认知的影响而产生的语义变化,以期对“晚”的语义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时间词晚语义特点语义结构模糊性
一、引言
时间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附着于运动过程之中,并贯穿始终,同时对运动也具有制约作用。
时间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用来描述时间的词语则是经过主观创造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由于人的主观认识千差万别,时间词的界定也因此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对时间词作了精确的研究。
刘艳茹在对时间词语义分析时,以哲学为研究基调,紧密结合运动过程,充分体现了时间词语最本质的语义内涵。
她认为时间词的语义具有六个特性,表示如下:
+过程性(运动外化为过程,在过程中产生时间的观念)
+主观性(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有主观性,客观时间也要
时经主观过滤才可表达)
间 +单向性(时间只能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顺序做单向
词运动)
+线性(时间点都出在同一条直线上)
+有序性(运动是一个有序进行的过程)
-可逆性(运动过程是不断向前的,不可逆转)
时间词还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的特征。
章婷(2006)描述了时间词的模糊性和准确性特点,并探讨了造成时间词语义模糊和精确的深层原因。
她认为时间是一个认知连续统,具有起点和终点,可以量化。
吴颖(2008)从使用计算机对时间词精确编程的角度,对时间形容词“早”的内涵语义和逻辑语义进行了分析。
认为“早”的时间坐标参照点可以分为“一天”“四季”“运动过程”和“说话的时间”。
她对“早”在不同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见解独到,并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本文将在后面的叙述中详细阐述。
以往对时间词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分布和语义结构特点。
但研究往往只是对时间词全面综合的分析,很少针对某个单独时间词的语义进行深入解析。
本文详细描述了时间词“晚”的语义特征,区分了与“晚”语义相近的多个时间词,分析了“晚”在不同语义结构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语义特点。
二、词典义解析
晚,形声。
从日,免声。
本义:傍晚;黄昏。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晚,莫也。
”《广韵》中的解释是:“晚,暮也。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晚”的解释是:
①晚上:今~︱~会︱从早到~。
②时间靠后的:~稻︱~秋︱~年︱~清(清朝末年)。
③比规定的或合适的时间靠后:八点再去就~了︱今年的春天来得~。
④后来的:~辈。
⑤后辈对前辈的自称(用于书信)。
⑥〈书〉靠后的一段时间,特指人的晚年:岁~︱~节︱~景。
⑦姓。
从词典的解释中不难看出,“晚”的基本语义是表示一天的结束,即太阳落山的时候。
例如:
(1)一屠晚归。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除了以一天作为时间参照,还可以表示一段时间中临近末尾的时刻,多表示季节或年纪,如:晚年,晚秋,晚运等。
同时,“晚”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先后关系,如:晚起,晚婚等。
“晚”的语义覆盖面很广,并且呈现多元变化,词典中的解释详尽可靠,我们将以此为据,展开对“晚”的语义研究。
三、“晚”语义辨析
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认识体系中对时间的划分也不同,所以表示“晚”这一时间段的词语在汉语中很多。
它们各自的起始点和终结点不尽相同,多具有语义模糊性,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它们多与太阳行踪有关,建立在人们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可见,时间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对“夕”“夜”“昏”“暮”“宵”等词语与“晚”的语义进行对比分析,以使“晚”的语义更加准确。
(一)夕《说文解字》:“夕,莫也。
从月半见。
”“夕”为太阳刚落的时候,也可泛指晚上。
“夕”以太阳为参照,指太阳下山,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如“夕阳”表示刚落山的太阳,还可以用来喻指人的年纪。
在“四时制”对时间的分段中,晚餐后到就寝前为“夕”。
与“晚”相对应的是“早”,如“早晚”,表示早晨或晚上,或者表示或早或晚。
例如:
(3)这事瞒不了人,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而与“夕”相对应的是“朝”, 如“朝夕”,意思是天天;也可以指片刻,如“只争朝夕”。
(二)夜二时制时将一天分为昼夜,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庄子·让王》:“善卷日:‘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在四时制的时间分段中,就寝到“朝”之间的时间为“夜”。
现代汉语词典对“夜”的解释是: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它与“日”或“昼”相对,即日夜或昼夜。
夜的时间跨度最大,通常从日落到日出之间全部可以称为夜,语义包容性较广。
与“晚”相比,“夜”所表示的时间会靠后一些,如“夜宵”是指“晚饭”后的加餐。
可见“夜”的时间语义要比“晚”更晚一些。
(三)昏《说文解字》:“昏,日冥也。
”《仪礼·士昏礼》目录下郑玄注:“士取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按:一商相当于一刻)为昏。
”现代汉语中的“昏”指天刚黑的时候,即黄昏。
“昏”侧重于从天的颜色上来判断时间,具有[+颜色]的语义特征,表示太阳落山以后,天色逐渐昏暗,但是并没有完全变黑的时段,比“晚”要早一些。
因而“昏”的语义多围绕颜色展开,如“黄昏”准确地描述了太阳将落,只有点点余辉沾染大地时的颜色。
“昏”与“晓”相对,“昏晓”意义与“朝夕”相近,也可指明暗。
(四)暮本字为“莫”。
《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
”意为太阳即将落入草木中。
《广韵·暮韵》:“暮,日晚也。
”《现代汉语词典》:暮,指傍晚,时间将尽,如“暮色,暮春”。
“暮”的语义很广,在时间语义上和“晚”很接近,既可以表示一天中较晚的时段,也可以表示一段时间中接近末尾的时刻,如“暮春”“暮年”。
“暮年”与“晚年”的意思大体相同,大概都指五十岁以上的年纪,但是“暮年”要比“晚年”的时间轻微偏迟一些。
“暮”在表示天色时也可同“昏”,如“暮色”即黄昏时昏黄乌黑的天色。
(五)宵《说文解字》:“宵,夜也。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夜”,如“元宵、今宵”。
“宵”多
用在与节日相关的词语中,有“美好”义,如“良宵”。
“宵”与“夜”的语义基本相同,都表示日落到日出之间的整个时间段,包含“晚”“夕”和“昏”所表示的时间跨度。
当“夜”与“宵”并用时,“夜”表示后半夜,而“宵”表示前半夜。
四、“晚”语义特征分析
刘利民(2008)认为,由于人的认知体验的差异性,语义具有复杂多变的多维性。
语词除具有
核心语义,还会具有核心语义外的意义特征。
由于认知的发展,词义往往会从一个领域扩展到其它的领域。
“晚”除了其本义可以表示一天内时间的先与后,还可以用于其它的时段,而且由于所参照的时间段或动作过程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一)名词“晚”
当“晚”为名词时,指“晚上、夜晚”。
常常与名词搭配,构成词义相对固定的词语,表示夜晚进行的活动或是晚上出现的现象,如:晚霞,晚会,晚宴,晚报等。
与“晚”搭配的这些名词本身不具有
时间性,只是发生的时间相对固定,人们遵循经验和习惯,将它们按照时间语义分类,赋予其“时间”义。
可以用时间分类的名词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时间词,比如有“晚会”,却一般没有“早会”和“午会”,这是由于人们通常习惯在晚上举行联欢庆祝等活动,作为工作学习之余的放松和娱乐。
有“早操”而没有“晚操”,是由于人们习惯在早晨锻炼身体,我们通常会说睡“午觉”,却不说睡“晚觉”。
这是因为晚上睡觉是每个人正常的生理机能,所以用“晚”来修饰“觉”显得多余。
而“午觉”则不同,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工作学习而进行的活动,并不是人生理所固有的环节,需要用“午”来加以修饰。
有些没有出现的词如“早会”,并不是因为这个词不成立,而是因为人们不习惯于早晨聚会,因而这个词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吴颖(2008)认为,时间词具有很强的能产性,随着人们交际的需要,会不断更新出新的词语。
(二)形容词“晚”
“晚”作为形容词时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名词连用,表示某一阶段的后期;另一类与动词连用,表示动作发生的先后。
1.与名词连用
当形容词“晚”与名词连用时,其语义不指固定时段,而是要随名词的变化而表示不同的时间概念。
此时的名词本身带有时间性,是一段具有起点和终点的时间跨度。
“晚”提取这一段时间的后一部分,表示临近结束。
也正是由于这一限制,“晚”的语义也被扩大,含有“冷清”“萧条”义,如“晚秋”“晚唐”等。
与“晚”搭配成词的时间段有①季节:“晚秋”“晚春”“晚稻”,此时“晚”与形容词“深”同义,“晚秋”也可以说是“深秋”;②朝代:“晚唐”“晚清”;③人的一生或年龄段:“晚年”“晚运”(老年时才有的运气)
等。
名词的时间段也并不一定连续不间断,可以由多个连续排列的时间点组成。
如“晚辈”是指出生时间相对较晚的人。
“晚”在这里被认为是形容词,可以把“晚秋”扩展为“较晚的秋天”,但是却不可以把“晚饭”扩展为“较晚的饭”;能说“在晚上吃的饭”,“晚”处在介宾短语的宾语位置,表明这时的“晚”是以名词的形式存在的。
2.与动词连用
“晚”与动词连用,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某个标准点以后。
“晚”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时间语义,它随参照的标准点的变化而变化。
标准点既可以是客观规定的某个准确时间,也可比是人们主观以为的或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某个模糊时间段,即“晚”在同一个词语里放在不同的文化群体或时空下也会有不同的时间语义标准。
如“晚起”一词,并不能表达出具体在哪个时段起床,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是八点以后,抑或是其它时间。
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对“晚起”有一个主观的评判。
“晚”有时也会有确定的客观标准,表示某个具体的时间,如“他晚来了十分钟”就表示他在规定时间后十分钟到达。
但是当“晚”的参照点是主观臆断的或是约定俗成的某个不确定时间时,“晚”后面则不可以带具体的时间补语。
我们把与动词连用的“晚”也看作形容词而不认为它是副词,是因为我们认为“晚”在这里的语义与“晚”作形容词时的语义相同,应看作同一个词。
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中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
即形容词不但可以作状语,而且还可以作定语或表语,但是副词却只可以作状语。
“晚”可以被程度副词修饰,如“晚婚”可以说成“很晚结婚”,前后语义不发生任何变化,所以我们认为“晚”在这里是形容词。
五、结语
“晚”是带有语义模糊性的时间词,没有精确的时间界限,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语义特征。
本文分析了“晚”在不同的语义结构中因受主观认识影响而产生的语义变化,以期使得“晚”的语义更加明了。
参考文献:
[1]刘艳茹.现代汉语时间词的语义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
2005,(4).
[2]章婷,李葆嘉.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J].河南社
会科学,2006,(4).
[3]吴颖.时间形容词的逻辑语义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8,
(3).
[4]梅晶.先秦“傍晚”语义场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4).
[5]刘利民.语义多维性及语言性操作的模式[J].外语学刊,2008, (1).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赵姝媛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