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董大维
【摘要】目的探究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运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观察组实施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观察并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血管情况,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7.5%)高于对照组(72.5%),误诊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可清晰显示患者病变特征,同时诊断准确率较高.【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8(032)003
【总页数】3页(P146-148)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作者】董大维
【作者单位】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放射科,天津 30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作
用血管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发生主要是患者动脉腔内的血液渗入到动脉壁中,使得动脉壁的中间出现血肿夹层,进而容易沿着动脉壁进行延伸,使得患者血管出现剥离和损害[1]。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发生后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即容易出现肠坏死、肠道缺血等现象,所以应该及时对患者实施准确的诊断,便于临床对患者介入有效的治疗,从而帮助患者恢复。
本次我们则针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的详细情况进行总结和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及其他友好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或家属均已经知晓本次研究概况,且自愿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对照组患者40例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50~67岁,平均年龄为(57.62±2.03)岁;观察组患者40例中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51~67岁,平均年龄为(57.87±2.11)岁。
80例患者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等,从病情发生到本次接受诊断均在3天以内,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即简单对患者说明诊断流程,并征得其同意后开始检查;选择25 ml的扎喷酸葡胺作为对比剂,从患者的上肢静脉进行注射,完成注射后将磁共振成像仪阵矩设置为512×512,层厚设置为4 mm对患者进行检查。
观察组实施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即选择1.5 ml/kg的碘海醇作为对比剂,以4.5 ml/s的速率对患者进行上肢静脉注射。
然后将64层螺旋CT的阵矩
设置为512×512,层厚设置为0.5 mm,螺距为53,管电流为150 mAs,管电压为120 kv,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2~3 cm至耻骨联合处。
两组患者均完成检查,对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CT下病变情况和详细特征;同时对两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进行观察,并按照组别实施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整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下病变情况和详细特征
入选患者均实施了相关检查,对CT下检查情况进行分析可见: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39例可显示出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分支情况,同时患者的血管对比明显,图像清晰且能够观察到血管边缘为光滑状态。
在增强扫描后仍然有39例患者,在横断位出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和真假腔影,假腔呈低密度影,同时可清晰显示其低密度内膜瓣进而充盈缺损影。
1例患者未观察到异常情况。
2.2 两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同时误诊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在临床并不多见,因此临床对于其病变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患者病变一旦发生就会出现主动脉内膜和中层撕裂的情况,进而被血液充盈,形成假腔和血肿情况,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则影响到患者的健康[2]。
主动脉腔内血液在脉压驱动下经内膜破口直接穿透病变中层,将中层分离形成夹层,
主动脉壁分离层之间被血液充盈形成一个假腔,真假腔形成所谓双腔主动脉,真腔通常较小,血流速度较快,而假腔常较大,血流速度较慢。
假腔可能由于血液的充盈而进一步扩张,使内膜片突向真腔,最终导致主动出现是在动脉期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影,在横断位上呈低密度月牙形改变,真腔与假腔之间见弧形内膜瓣影,有时可见横行分支中较长的条形低密度;后处理重建显示更清楚。
临床以往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检查的方法主要就是X线造影,但是X线
造影对患者检查时会产生一定创伤,进而加大了对于患者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X 线造影使用的价格昂贵,因此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受到了限制。
近年来我们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替代诊断方法上,试图通过其他的检查使得患者接受到相应诊断的同时减少相应创伤[3]。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则在近年来
临床最为常用,我们对其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可见,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
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血管情况,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7.5%)高于对照组(72.5%),误诊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即说明观察组采用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效果更好,本次我们着重针对CT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其机制在于:CT血管成像技术
能够发现患者肠系膜是否存在双腔动脉和夹层情况,进而对患者做出诊断[4];此
外对患者的假腔和真腔情况进行观察,可判断其相关比例和假腔的大小,进而观察组患者是否存在血栓情况,便于临床对患者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治疗方案[5];CT
检查对于患者的观察更加全面,如果患者存在肠穿孔和肠梗死等情况也可被及时发现。
而CT检查能够对患者大面积情况均进行观察,同时诊断所用的时间较短,作为无创性检查可以一次性对患者完成相应的判断,进而更适宜于临床广泛开展应用[6]。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n(%)]组别 n 诊断准确率误诊率观察
组 40 39(97.5) 1(2.5)对照组 40 29(72.5) 11(27.5)χ2 值 -
9.804 9.804 P值 - <0.05 <0.05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可清晰观察到患者的病变特征,同时诊断准确率相较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较高。
参考文献
[1] 姜波.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探
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6):164-165.
[2] 罗晓苗,张希全,钟山,等. 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
短中期疗效[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25(12):1701-1706.
[3] 梁杉,王照谦,贾崇富,等. 肾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意外检出自发性孤
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2例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7):676-678.
[4] 于宏志,李晨宇,陈学明,等.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
策略(附15例报告)[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8):748-751. [5] 邢飞,邢伟,张京刚,等.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
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 江苏医药,2014,40(3):347-348,前插1.
[6] 林林,江泓,谈旭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43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