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2021学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2016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上海市2016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上海市2016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的全部内容。

上海市2016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
孔子不知“儒服"
①峨冠博带,长襟宽袖,近来重受青睐。

前不久,百名专家呼吁北京奥运采用“汉服”,同时声称“要立法让大伙全部穿‘汉服'"。

4月23日《河南商报》报道,开封市长宣布支持“满城宋装”的“倾城计划”,并且说:“为了推行宋装,我想我会带头穿。

"看来,古代衣冠已经成为今天一些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②这让我想起孔子不知“儒服”的故事.《礼记·儒行》记载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杨天宇《礼记译注》把这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说:“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服装,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少年时期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

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随俗。

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
③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师,鲁哀公尊重他,以为他穿着的就是“儒服”.这似乎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既然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中国人当然就应当穿“汉服”、“宋装”;既然和尚穿袈裟、道士穿道袍,儒家学者当然也应该穿“儒服”.如果用开封市长的眼光看,孔子不但应该穿“儒服”,而且应该“带头穿”.可是,孔子却不免让人大失所望,他说自己穿衣服一贯入乡随俗,不是“儒服”, _____特别申明,自己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儒服”.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先生如此特别申明,其中三昧,颇堪玩味。

④孔子不知“儒服",而且,对古代衣冠也不感兴趣.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衣帽是“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一种“符号”,那么,以复兴尧舜之治为己任的孔子,肯定会对尧舜衣冠特别关注,
热心倡导.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

”鲁哀公想知道舜戴什么样的帽子,一连问了三遍,孔子却毫不理睬。

鲁哀公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回答?孔子说:古代王者衣冠朴拙,蒙头绕颈,并没有什么讲究。

是他们“好生而恶杀"的政治品格,给天下带来一片和谐景象。

“君不问此,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在他看来,古人穿什么衣裳戴什么帽子,不是后人需要特别了解的问题.不去研究尧舜之治的成功之道,却去关注舜戴什么帽子,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

⑤孔子不知“儒服”,但是,并非说孔子对衣服没有研究。

相反,孔子很注意衣服的美观与得体,《论语·乡党》篇就有专门的心得。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说:“穿的衣服怎样配颜色,他也很有眼光。

现代的女裁缝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面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面子,而狐皮则配黄面子.孔子在衣裳上,也小有发明之才。

他盖的被子超过他本人的身长一半,这样好免得脚冷.为了方便做事,他要右袖子比左袖子短。

"不过,孔子不主张追求时髦,对华装丽服不羡慕,对破衣烂衫不歧视.他反对衣帽取人。

《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然则夫章甫、屦、绅带而笏者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他认为,衣服的品格,不能等同于人的品格.一个人穿的衣裳高档,不等于他的品格高尚。

他的学生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论语·子罕》),一点也没有什么不自在,他感到很欣慰。

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钱穆《论语新解》解释说:“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

纵有志,亦是虚志。

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

"当年大红大紫的慕绥新,从衬衫、领带、西服、皮带到皮鞋,全是世界名牌,到头来证明不过是个大贪官,可谓鲜活例证之一。

⑥孔子不知“儒服”,所以,儒家学派流传一千多年,没人能穿上“儒服”。

《清诗话》下册有钱泳《履园谭诗》,记亡友蒋敬斋轶事,说:“敬斋名溶,长洲诸生。

年二十许,辄喜讲道学,言语坐立不苟.尝自制寝衣,长六尺余,本《论语》所谓‘长一身有半’也。

余笑谓之曰:‘古之寝衣,似即今之衾被,恐泥古太甚。

’敬斋愕然曰:‘吾过矣,吾过矣!’至于下拜。

其风趣如此."
可惜,今人只肯闹蒋先生这样的笑话,却绝不肯像蒋先生这样认错。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所以 B.由于才会C.不仅而且 D.一边一边2.第④段画线词语“舍本求末”的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根据第⑤段论述,请概括孔子关于衣着方面的观点.(4分)
4.第⑥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2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引述孔子不知“儒服”的典故是为了批判现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汉服热”。

B.本文第③节中孔子“特别申明”自己不知“儒服"为的是强调自己不穿儒服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有儒服。

C.文中大量引用文献典故,论述了孔子不知“儒服”的背后是重视实际意义不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精神。

D.文章最后一节里的“笑话”是指开封市领导不了解服装文化的内涵而附会其意导致犯下低级错误。

6.本文针对的是哪一种文化现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父亲的家国
①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因为重病骨瘦如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②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

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
可欺。

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③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

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

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

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

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④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

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⑤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⑥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身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

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
......
才是真正的素质。

⑦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身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

他是何等的孤独啊。

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⑧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

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⑨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⑩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

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

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⑪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

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⑫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

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7.简析第③段最后画线词“朋友”加了引号的表达效果。

(2分)
8.第⑥段中“读书人的气质”指的是:_____________(2分)
9.文中“我”为何会说父亲的孤独又深又长?(3分)
10.第⑩段划线句中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3分)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我”的父亲在病重之际多次感叹世态炎凉,表现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深深失望和伤感,也表现了他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热爱之情。

B.第⑥节中提到的“真正的素质”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见互相关爱。

C.第⑧节中提到父亲的“心声”指的是父亲希望我们学会读书识人,不要在以后的社会中吃亏。

D.第⑪节中父亲原来对“我"有很多期望最后仅希望“我”花钱要节约,是因为他认为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E.文中两次记叙父亲背诵诗歌给“我们”听,表达了父亲记忆力很好,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F.本文语言平实质朴,行文自然流畅,情感深沉隽永,通过“我”对父亲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虽然平凡却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普通人形象.
12.本文的题目是“父亲的家国",结尾却落在“我"上,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翰《凉州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3)种桃道士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4)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8)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之作。

(2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山的这一转变.
B.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小令,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

C.作者大量用典,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对比,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D.本首元曲感情基调雄健、高昂,表达了作者追慕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

16.本曲首句很有特色,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

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①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

建成
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

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

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

"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

太宗慰勉之。

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未几,突厥至便桥。

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

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尝至贪泉②,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

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

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

(选自《旧唐书·忠义传》)【注】①隐太子建成:李建成为唐高祖李渊长子。

其弟李世民即位后,追赠为“隐太子”。

②贪泉: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城外二十里外有水曰贪泉,人饮其水起贪心,即廉士亦贪。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太宗数.之曰(2)潜为间构
..
(3)拜.广州都督(4)安能易.吾性乎
1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2分)
A.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

B.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C.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5分)
(1)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2)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20.引文第一段主要表现了冯立□□□□的品格。

(2分)
21.作者描绘冯立在贪泉前的言行其用意是:_____ 。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墨池记曾巩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①,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③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①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

22.用自己的话概述“墨池"得名的由来。

(2分)
23.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他也想要推广墨池的景点来劝勉那些作学问的人吗?
B.或者也想推广王羲之苦学的事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吗?
C.大概也是想推广墨池的景点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吗?
D.或者也想推广王羲之苦学的事来勉励那些作学问的人吗?
25.概括本文具体的写作缘由。

(2分)
26.从文意看,作者对《临川记》中所述“墨池”这一遗迹的由来尚有疑问,为何他还为“墨池”作记?(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琼瑶: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只要有了这个,也就达到幸福的境界了。

米兰·昆德拉: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ﻬ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
1.C
2.舍弃文化内涵的本质,只追求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

(2分)
3.(1)注意衣服的美观与得体;(2)衣服的样式要实用;(3)不追求时髦华丽;(4)不以衣帽取人.4.孔子不追究儒家文化的外在形式,更注重传扬文化的内涵,因此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得以真正传承。

(2分)
5.C(3分)
6.本文针对的是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和地方不去了解文化内涵只简单追求文化形式,导致误读“文化”,做出劳民伤财的事。

作者希望借助先贤孔子的言行,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的正确理解,从而真正做好传承文化的工作,提升国民的文化内涵。

(5分)
7.此处运用引号表示否定,同时揭示了一些人把金钱利益看得比情谊更重的丑恶嘴脸,讽刺了他们的虚伪.(2分)
8.知耻明礼、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风格气度。

(2分)
9.在一个充斥着浮躁自私的社会中,被个人利欲侵蚀的人们不能理解父亲家国天下的气度情怀,父亲终其一生想改变而不能,只有忍受精神上的痛苦,独自坚持,因此这份孤独变得又深又长。

(3分)
10.因为父亲在物质贫乏而偏僻的农村,在无人共鸣甚至饱受打击的情况下,仍能坚守道义,不抛弃自己的信念,独守精神上寂寞孤单,这连一些饱读诗书之人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一个普通农民,所以这既彰显了先贤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父亲高尚的人格.(3分)
11.A、F(6分)
12.虽然看似结尾以写“我”为主,但却恰是通过直白的情感抒发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沉的爱的体会,和对其情怀的理解支持,彰显了父亲人格魅力的感召.从而呼应了文题和全文的情感主旨.(4分)
13.(1)古来征战几人回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前度刘郎今又来
(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梧桐更兼细雨
(6)暮霭沉沉楚天阔
(7)濯清涟而不妖
(8)会挽雕弓如满月
14.(2分)咏史怀古
15.(3分)C(并未使用对比)
16.(3分)作者以大气磅礴的设问开卷,引发读者怀古思今的无限遐思和对英雄的向往,奠定了全曲雄浑、豪迈、激昂的情感基调。

17.(4分)
(1)列举……的罪状(2)挑拨离间(3)授予……官职(4)使……改变
18.(2分)C(C为被动句,其它都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19.(5分)
(1)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
(2)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罢了。

20.(2分)知恩图报
21.(3分)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同时也表现了他憨直不拘小节的性格。

22.根据荀伯子《临川记》记载,王羲之因为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故此池被称为“墨池”。

(2分)
23.承接上文,得出勤学苦练不可缺少的结论,又把文意自然引申到对美德的追求上去。

(2分)24.B(2分)
25.州学教授王君深怕王羲之的遗迹被人遗忘,为墨池题字并请作者为此写一篇记.(2分)26.虽然“墨池”命名由来存疑,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值得后人推崇,这则典故所传达出的勤学苦练精神也值得学习,而作者也希望想要在道德上有所成就的人更能从中获得教益,因此作者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

(4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略。

附:译文一
冯立,同州冯翊人。

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

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

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
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

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

不久又回来请罪。

太宗训斥他道:“你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你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你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

”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

太宗宽敕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

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

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

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

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

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the whole content ofthis article,Gorky said: "the book isthe ladderof humanprogress." I hope you can make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rapi dly, all of whichgradually changetheway of people'sstudy and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 pursue a document, but aslong 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mall persiste nce, you willcontinue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 thecomplex 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reading an article or doing a p roblem makes uscalm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 our pure spiritual world and resist
the attackofthe external wor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