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三改一拆”行动带来的八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兴市“三改一拆”行动带来的八大变化作者:王辉
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9年第8期
嘉兴市“三改一拆”办公室王辉
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 三改一拆” 专项行动自2013 年
启动以来,持续推进已近6年了。
六年来,嘉兴市按照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三改
一拆”行动作为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两美”浙江的生动实践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发扬红
船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努力打好“拆、改、建”组合拳。
拆后有效利用是“三改一拆”行动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为此,嘉兴市各级“三改一拆”办
公室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运用执政智慧,做好拆后利用的大文章,将
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结合,与城镇有机更新、改善民生结合,与
水环境综合治理、优化生态环境结合,拆出了新空间、新面貌、新品质,深刻改变了嘉兴城乡
面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撷取嘉兴市“三改一拆”行动中涌现的几个
工作样本,概括出以下八大变化。
一、“三改一拆”拓展了空间资源
有效盘活低效用地,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效益,拓展发展空间。
不断完善拆后利用工作,对
于拆违腾出的土地,科学实施规划建设,与创建文明城市、扩大有效投入等有机结合,实现土
地资源、空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了
嘉兴市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了城市品质。
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通过一系列“无违建区”的创建举措,全区各空间
资源日趋拓展,平台基础配套日益完善,平台承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大空间、大平台、大项
目的发展“三级跳”,构建了“一体两翼三引擎”的产业新格局,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
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目前,该区引进阿里巴巴菜鸟城、北大青鸟嘉兴时尚小镇、慈文传媒
等重大产业项目20 多个,总投资超500 亿元,高铁核心区鸟巢创意小镇也在加速推进中。
该
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已引进了美国雅培奶粉、德国海拉灯具、丹麦乐高玩具、荷兰皇家飞利浦、美国荷美尔等项目,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产业集聚效应也日益凸显。
该区塘汇街道针对城
东路沿线腾出的空间,成功引进奥园房产、尚东名邸等68 个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
“十二五”以来,该区引资规模和水平居全省前列,已累计引进欧美、韩日、港澳台等40 多个国家
和地区600 多家外商企业,实现合同利用外资56.1 亿美元,实到外资32.6 亿美元,吸引24 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
另外,该区先后实施了南湖村、建成村、兴明村、南江村、四联村、星联村、永丰村等区
域的征地拆迁,完成拆迁140 多万平方米。
同时稳步推进余北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工作,已有9 家企业签订了货币补偿协议,腾退土地240 多亩。
此举拓展了空间资源,充分发挥了土地综合
效益。
二、“三改一拆”催生了转型升级
“拆”字当头,倒逼行业升级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低小散”生产加工户、家庭作坊和个私企业的分布特点,嘉兴市以拆违为抓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两退两
进”“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机器换人”“退二优二”、技改等产业升级改造措施,嘉兴市在倒逼低端产业转型、低效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该市做到疏堵结合,
跟进“两创”园区建设,引导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实现“以拆违倒逼腾退、以集聚促进规范”
的良性发展。
平湖市新埭镇洁具行业是该镇的传统产业,由此也带来了污染环境、低价恶性竞争等弊端。
借助“三改一拆”的东风,该镇对现有的“低小散”洁具行业进行彻底洗牌,对83 家“四无”企业进行拆违淘汰,保留了15 家规上企业。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该镇提升了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保留下来的15 家规上企业的产值与往年同期相比平均增加了20% 以上,个别企业实现了70% 以上的大幅度提升。
原先栖身于黄湾镇( 现为海宁市尖山新区) 农村的企业属于典型“低小散”。
自启动“三
改一拆”以来,结合东部( 黄湾) 生态功能区建设,黄湾镇对所属324 家企业实施拆违治理,
已有202 家企业完成腾退。
同时,该镇做到疏堵结合,跟进“两创”园区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2 亿元,建设“两创”中心项目15 个,目前竣工项目6 个,已有26 家入驻镇“两创”中心,引导小微企业集聚转型发展,步入新的生产轨道。
另外,嘉善魏塘镇的小木业、陶庄镇的废钢铁加工业、桐乡濮院镇的毛衫业、海宁许村镇
的经编业、海盐武原镇紧固件业以及桐乡崇福镇皮草加工业等当地传统产业,通过“三改一拆”行动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转型升级。
三、“三改一拆”树立了法治形象
嘉兴市“三改一拆”和“无违建”创建工作始终在依法依规的轨道上进行。
《嘉兴市违法
建筑认定和处置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出台和认真执行,就是一个普法教育的过程。
“三改一拆”拆掉的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不当得利和不正之风,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公平
正义的法制权威。
在创建过程中,嘉兴市各执法主体既分工明确,管好“自留地”,又相互协作,无缝对接,使“三改一拆”成为检验广大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的试金石。
该市通过依法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彰显政府部门依法办事的理念和姿态,营造法律至
上的氛围,减少了行政诉讼案件的发案率,缓解了政府和拆违当事人的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
稳定,树立了法治政府的良好形象。
在近五年的“无违建”创建过程中,嘉兴市拆违量在全省
排名前列,且未发生因拆违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
平湖市在清理整治瓜豆所区域的过程中,邀请法律工作者全程参与政策制定、方案安排、
重要法律文书起草和现场谈判等环节。
同时,根据清理整治工作的要求,平湖市综合相关政策
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汇集了与清理整治相关的11 部法律、法规、规章,选
定了清理整治的法律框架,梳理出国土管理、物权效力、用地程序、承包性质、违法责任等8
方面的法律问题,明确清理整治工作的方向、路径和措施。
在此过程中,法律工作者在一定程
度上充当了“第三方”的角色,消除了对立情绪,解答了法律问题,使当事人逐步认同并接受
处置方案,确保了“三改一拆”行动取得实质性成效并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法律判定。
四、“三改一拆”加快了城乡统筹
在“无违建”创建工作中,嘉兴市把拆违与交通设施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相结合,以
拆违促进拆迁,清理了一批拆迁“困难户”“钉子户”,打通了断头路,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
和停车难问题,进一步缩短了城乡差距。
秀洲区洪合镇以“三改一拆”为先锋,完善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洪合镇因为毛衫产业的繁荣,民营经济异常活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该镇常住人口和
外来人口的比例达到了约1:3。
由此,洪合镇也变得寸土寸金,滋生了大量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
这些违章建筑严重侵占了公共空间,使道路越来越堵,小镇变成“堵镇”。
依靠这几年
“三改一拆”工作,洪合镇一举拆违近140万平方米,拆出了宝贵的交通发展空间,开工建设
了18 条断头路,新建了17 个停车场共3500 个停车位。
拆违拆出了新气象,“堵镇”不再堵,原来一潭“死水”的交通现状被彻底盘活,随着这18 条断头路的打通,洪合连接市域和镇村
之间的交通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五、“三改一拆”打造了绿色生态
近年来,嘉兴市通过“三改一拆”与“五水共治”“小城镇综合治理”相结合,围绕“两
美嘉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截污清源”“拔钉清障”等专项拆违行动,消除
了局部区位“脏乱差”的历史顽疾,拆出了绿色环境,改出了和谐生态。
生猪养殖业转型提质,促进了水质环境的显著好转。
在曾经被誉为“猪三角”的“新三桥”生猪养殖密集区,六年来,嘉兴市累计拆除违建猪舍1600 多万平方米,基本完成违建猪舍清
理工作,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由养殖污染造成的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居高不下的情
况明显好转,河道污粪横流、恶气冲天的现象不复存在,基本告别劣五类水质。
嘉兴市跨行政
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年度考核首次达到优秀。
平湖市钟埭老集镇迎来新生机,三改一拆”拆出两大公园。
该镇在开展拆后土地利用工作时,一方面打造优美环境,另一方面不断挖掘人文典故,提升小镇的文化内涵,建成了总占地100 亩,总投资625.4万元的樱花公园,从2015 年至今,已经连续三年举办樱花节,吸引了
众多的市民前来踏春赏花。
根据钟埭镇现有的古树名木,以一株300多年的老茶花命名建成了
茶花公园,使集镇的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海宁市通过“三改一拆”,建立了长水塘水源生态湿地。
2011 年前,海宁长水塘所在区域分布着大量厂房、堆场和老旧民居,环境面貌较差。
该市以拆改倒逼该区域内企业腾退,为长
水塘水源生态湿地夯实环境基础,同时总投资3 亿多元,建设占地面积2608 亩的生态湿地公园,推动了供水质量持续提升。
目前,海宁市处理后的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已提升一个类别,三
类水成为常态,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困扰的难题。
海宁市把“三改一拆”行动与环境治理、生
态建设紧密联动,在拆违中,加大了高污染、低效益的畜禽养殖场拆除力度,实施甲鱼棚、猪棚、牛棚、羊棚、废品棚“五棚共治”,累计拆除温室甲鱼养殖设施343 万平方米、违建猪舍135 万平方米、禽舍103 万平方米。
目前,海宁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重现了江南水
乡地绿河清的美景。
六、“三改一拆”推进了文化建设
在“三改一拆”推进过程中,嘉兴市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市场摸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执政
智慧,结合当地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科学利用,不搞盲目“一刀切”,对破败倒闭的企业厂房、矿山进行了专项改造,多方利用社会资源,实现了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华丽转身,创造
了独树一帜的影视文化基地。
2013 年前,人口不到两万的海盐县澉浦镇却建起了45 万平方米的违建,这里曾“驻扎”
着粉尘漫天的矿山,集“脏乱差”于一身的废弃羊毛衫交易市场和为数众多的“低小散”作坊
企业,“村村冒火、户户生烟”的小作坊发展模式不仅污染了环境,更让澉浦镇产业转型之路
举步维艰。
自“三改一拆”开展以来,澉浦镇大力引入投资方,鼓励影视公司通过租、购老旧
闲置厂房和废弃矿区,建设影视场景,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影视产业,为澉浦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
“三改一拆”+ 灵活的市场机制,很快让废弃矿区、老旧厂房焕发出全新活力。
在澉浦镇长青路口,老轻纺城已经荒废20 多年,经改造后,外立面形成了广州街、澳门街外景,内部则建成了110 间客房;澉东村猫儿桥西北边有座馒头山,之前山旁弃用的炸药仓库经
改造成了兵营和监狱的场景;在紫金山矿区和大旗山矿区,利用部分存量建设用地与厂房建设
的以上海外滩为中心的民国城已见雏形,黄浦江、民国别墅区等“一江、两区、九街”场景建
设正按计划有序推进;永乐村某印染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后同样转作影视基地,1.6 万平方米厂
房现已改造为由老沈阳、老上海、老广州等场景组成的四方城,目前影视基地已形成独立场景
6 处、20 余个点,近年来的《新雪豹》《伪装者》《黎明决战》等热播影视剧都曾在此取景。
澉浦已一跃成为民国年代戏主要的拍摄基地之一,名气越来越大,规划3 平方公里的海盐澉浦
影视小镇雏形初显。
七、“三改一拆”增进了民生福祉
“三改一拆”拆出了美丽环境,美丽环境正在催生美丽生活和美丽经济。
大批老旧小区建
成了一批健身绿道、文体休闲等民生工程设施,实现了“路面平、管道畅、路灯亮、设施全、
绿化美、环境洁”,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新的改善。
同时,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当地
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和人
民的收入。
澉浦镇影视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繁荣催生出新的产业,以剧组人员为主要客源的一
批餐饮住宿正在兴起。
每到“五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南北湖影视基地的各个拍摄区都
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仅2016 年,澉浦镇就吸引游客和影迷200 余万人次,大批的人流
客流让当地农民分享了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截至目前,该镇成功引进浙江南
北湖梦都影业有限公司、嘉兴鼎盛合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48 家影视公司入驻,注册资
本9.3 亿元,南北湖影视文化产业完成影视投资6.85 亿元;接待《黎明决战》《伪装者》等
72 个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影视制作销售金额8.43 亿元,上交税收3530 万元,吸引了海
外高技术产业安家落户。
平湖市钟埭镇经过“三改一拆”的蜕变,环境面貌的大幅提升,人文宜居、投资宜商的吸
引力直线提高。
今年1 月份,蒂森克虏伯弹簧和稳定杆平湖项目落户钟埭(蒂森克虏伯集团是
德国第五大工业公司,世界500 强企业)。
该项目是蒂森克虏伯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子公司,
一期注册资本1500 万美元,总投资4500 万美元,占地67.5 亩,预计可年生产弹簧380 万根、稳定杆150万杆,产品销售收入计划可达3.1 亿元,年利润总额可达4300 万元。
八、“三改一拆”促进了平安建设
历年以来形成的违法建筑,大都因违法成本低廉、收入可观而逐步建成且呈不断扩大趋势。
违法建筑多以彩钢棚、砖瓦房等简易建筑为主,存在消防安全、结构安全和环保等问题隐患。
为此,嘉兴市坚决把拆违工作作为打造“平安嘉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治危拆违、蓝色屋
面整治、城中村改造等专项治理工作,确保群众居住安全和企业生产经营安全,为建设“平安
嘉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大力开展治危拆违专项攻坚,将扩大有效投资、城市有机更新危旧房改造治理、棚
户区改造和“三改”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打响治危拆违攻坚战,精准发力,应拆尽拆,从根本
上消除各类房屋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无违建创建,进一步抓好重点领域、重点类型
违建的整治,着重开展涉安企业乱搭建、农村生产生活辅助用房乱搭建等重点难点问题的专项
治理,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