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
“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7.03.01
•【字号】宜府办发〔2017〕9号
•【施行日期】2017.03.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关于印发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宜府办发〔2017〕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1日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根据《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经济总量翻番。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5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
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全省。
千亿产业竞相发展。
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工业总产值先后突破千亿。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轻、重工业产值比调整为39.3∶60.7,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产值和用电量比“十一五”末降低9.9%和4.7%。
企业发展量质提升。
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491家,五年净增684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837家,净增568家。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县域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454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2.2%。
宜都市、夷陵区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宜都市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93位。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从49家发展到273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3家,工业企业专利授权840件。
精品名牌创建全省领先。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7件,居全省第二位;湖北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分别达180件、175件。
节能减排目标完成。
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基本完成,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家;6家企业的能源管理中心成为国家示范项目。
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市基础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网光纤和无线3G
化。
2014年底,全市农村实现了光纤“村村通”。
“两化”融合进一步加强。
规模以上企业90%设立了信息机构,95%建立了OA 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
1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5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两化”贯标试点企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偏低,规模企业数偏少,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中心城区工业发展滞后,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企业融资难。
(三)“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
宜昌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国际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宜昌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实施“一主两副”和“两圈两带”,宜昌工业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四)“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挑战。
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
磷石膏为主的工业“三废”治理亟待加强。
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增强,技术和人才短缺对宜昌工业形成了制约和挑战。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工业七大千亿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规划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提质增效与发展速度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扩
大增量相结合,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与任务。
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量明显壮大,质量明显提升,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建成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现代制造中心、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1)工业发展总体目标。
全市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0亿元。
其中: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700亿元、2800亿元、2200亿元、1300亿元、11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
以快速壮大中心城区工业总量为重点任务,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培育4个工业总产值过1500亿的县市区。
夷陵区、宜都市工业总产值过2000亿元,当阳市、枝江市工业总产值过1500亿元,力争新增1~2个县市(区)入围全国百强。
做大做强7大工业千亿产业。
巩固发展已有的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建材、电子信息成为新的千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2)信息化总体目标。
形成覆盖各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宽带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85以上。
2.具体规划指标(见表2.1)。
表2.1宜昌市“十三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十二五”
实际完成值“十三五”
规划目标属性工业发展水平1工业总产值(亿元)552712000预期性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13预期性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10左右预期性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14912000预期性产业结构调整5工业占GDP比重(%)5955预期性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520预期性信息化及两化融合水平7宽带普及率(%)5180预期性8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5072预期性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3050预期性10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技术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应用率(%)4060预期性创新水平11高新技术企业(家)273500预期性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81.5预期性13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家)116160预期性14省级名牌产品(个)175200预期性节能减排水平15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20%预期性16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24%预期性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23%约束性1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73约束性3.分产业规划指标(见表2.2)。
表2.2宜昌市“十三五”时期主要产业发展主要指标产业2015年工业
总产值(亿元)2020年工业
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速度(%)精细化工产业1748370016.2食品饮料产业1350280015.7先进装备制造产业1100220014.8新材料产业714130012.7绿色建材产业526110015.6电子信息产业215100035.9生物医药产业476100016民用航空航天产业--300--电力能源产业3405008.0纺织产业19635012.4说明:部分产业统计口径有重合部分。
4.县市区规划主要指标(见表2.3)。
表2.3各县市区“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县市区2020年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亿元)“十三五”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家)宜都市210014.8330枝江市165014.4350当阳市150012420远安县60014.8130兴山县40014.230秭归县30016.8100长阳自治县20015.475五峰自治县12021.1100夷陵区200014.5280西陵区10029.320伍家岗区30017.865点军区3004250猇亭区120021.4150宜昌高新区250030.9300注明:宜昌高新区和猇亭区、伍家岗区的统计中有重复部分。
三、做大做强工业千亿产业
(一)精细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精细化工产业年均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培育产值过千亿元的企业1家,过50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2.发展方向和重点。
发挥磷资源、煤化工及产业集聚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煤化工、盐化工基础,改造提升磷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硅化工、氟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园区集聚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1)磷化工。
充分发挥宜昌磷矿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行磷矿产销加一体化。
推动湿法磷酸替代热法磷酸生产精细磷化工产品,积极发展磷系新材料和精细磷化工产业。
加快推进磷矿伴生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推进黄磷向有机磷和高端精细无机磷酸盐方向发展,开发医药、农药中间体,阻燃剂、高分子材料助剂,医药、
食品级磷酸盐,磷酸铁锂及六氟磷酸盐等系列新产品。
实现肥盐结合分级利用,磷肥向水溶性铵盐、钾盐及多聚铵等产品方向发展。
回收利用黄磷尾气、黄磷渣,改选提升黄磷提纯及磷酸精制技术,探索磷石膏低温转化生产硫酸和水泥工艺。
关闭5万吨/年以下复混肥装置、10万吨/年以下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装置、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不到年产生量15%的磷铵装置,不再新建普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
鼓励开发水溶性肥、液体肥、缓(控)释肥等高效环保新型肥料和液体复合肥所需的工业磷酸铵、聚磷酸铵、磷酸二氢钾等优质原料。
到2020年,磷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650亿元。
(2)硅化工。
加快有机硅与光伏产品配套及综合利用,扩大有机硅产能,推进有机硅单体深加工向精细有机硅产品、各种助剂、硅材料方向发展。
大力开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高端装备制造配套材料、有机氟硅、光引发剂、生物基新材料等先进化工新材料。
到2020年,硅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3)氟化工。
加快磷矿伴生资源中氟资源的回收利用,积极发展聚氟材料,开发电子级氢氟酸,向含氟精细化学品方向发展。
到2020年,氟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4)盐化工。
进一步合理利用氯气资源发展磷化工、带动发展硅化工,与氟化工结合发展聚氟材料产品。
到2020年,盐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60亿元。
(5)煤化工。
大力推广应用粉煤浆气化技术,提升合成氨工艺技术和安全环保水平。
大力开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尼龙切片、聚碳酸酯产品。
积极开发推广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工艺。
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品竞争力。
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3.空间布局。
优化沿江化工产业布局,规范提升化工园区。
新建项目一律布局于工业园区,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化工项目,对厂区距离江岸
1公里以内的化工企业限期逐步搬离。
关停综合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位于城镇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装置。
(1)猇亭工业园。
以磷精细化工为主,以盐化工配套,综合利用发展硅化工,形成有机磷系列产品、电子级磷化工产品、有机硅产品及光伏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若干循环经济园区,同时稳步发展基础肥料及高端肥料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精细磷化工及硅化工生产基地。
(2)枝江工业园。
以煤化工及其深加工为主,形成化工新材料、有机精细化学品、基础磷肥和高端专用肥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及其下游深加工产品。
支持姚家港化工园打造全省规模最大、产业覆盖面最全、效益最好化工产业基地。
(3)宜都工业园。
以湿法磷酸装置及相配套的煤化工组成,主要生产基础肥料及精细化工产品。
重点发展湿法磷酸装置肥盐结合项目、氟回收、氟深加工产品以及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形成基础肥料、高端专用肥料、氟化工产品的综合园区,成为全国氟化工生产基地。
(4)当阳工业区。
以煤、磷化工相结合,主要以基础氮肥、钾肥生产高端专用复配肥料为主。
实施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煤粉气化技术,向新型煤化工方向发展,生产烯烃及深加工产品,形成化工新材料、基础肥料和高端专用肥的生产基地。
(5)白洋工业园。
将白洋工业园打造成为生产精细磷酸盐、橡塑加工及化工新材料的新型化工园区。
(6)远安工业园。
以黄磷为基础,重点发展高端磷酸盐及磷系新能源材料,形成高端磷酸盐和磷系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
(7)兴山工业园。
以精细磷化工、硅化工为主体,形成磷化工及硅油、硅橡胶等综合生产基地。
(8)夷陵工业园。
以磷矿石开采和加工、高端磷肥、精细磷化工及橡塑加工为主体,形成集矿山开采、矿石加工于一体的化工生产加工基地。
(二)食品饮料产业。
1.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食品饮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7%,培育产值过千亿元的企业1家,过200亿元的企业1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
2.发展方向和重点。
(1)以白酒为主的酿酒加工业。
支持白酒加工业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推进“互联网+白酒”营销模式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
稳步发展啤酒加工业,提高中档啤酒的产品比重;鼓励露酒加工业发展;支持黄酒加工业通过技术和品种创新加快发展;推进白酒产业集群发展。
到2020年,酒类加工业及配套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白酒加工业产值达到450亿元,啤酒、露酒和黄酒加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
(2)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和蔬菜加工业。
发展柑橘精深加工,打造产业全产业链,实现零废弃综合利用。
适度控制发展桔橘罐头加工,巩固发展豆类、水果和蔬菜罐头加工。
改进高山反季节蔬菜、葛根、冲菜、野生天葱、微菜等宜昌地方特色菜加工技术。
发展香菇、马铃薯、红薯、大蒜等脱水产品、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品种。
加大魔芋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
加快发展果蔬物流业。
到2020年,果蔬加工行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水果加工业200亿元,蔬菜加工业100亿元。
(3)茶叶加工业。
稳步提升发展绿茶,支持发展红茶,兼顾发展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特色茶。
加快优良茶叶品种的选育、繁育,加强标准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推进茶叶机械化生产。
加大茶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
提高对低档茶和茶下脚料、茶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整合品牌资源,推进茶叶公共品牌和自主品牌
建设。
到2020年,茶叶加工产值达到200亿元。
(4)粮油及饲料加工业。
逐步提高优质米、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等产品比重。
按照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要求,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米面食品加工。
支持薯类淀粉和副产品的加工应用。
整合巩固传统豆制品加工,支持开发休闲豆制品、大豆蛋白等豆制深加工产品。
开发菜籽油新产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等木本植物油发展,促进油脂品种的多元化。
稳步发展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推广使用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
到2020年,粮油及饲料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粮食加工、植物油加工、饲料加工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
(5)乳制品制造和饮料加工业。
鼓励乳制品企业加强自有奶源基地建设,提高稳定可控奶源比例,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
支持改良柑橘品种、建设适宜果汁饮料加工的柑橘原料基地,积极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果汁饮料。
大力发展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鼓励发展蔬菜汁饮料、含乳饮料,研究发展功能饮料,稳步发展碳酸饮料、桶装饮用水和饮用矿泉水。
到2020年,乳制品制造和饮料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乳制品制造产值达到80亿元,饮料加工产值达到120亿元。
(6)畜牧和水产加工业。
稳步发展猪肉产品,开发牛、羊、禽等肉类制品,鲜肉制品向冷鲜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
支持开展畜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强检验检疫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肉类食品安全。
充分利用清江鱼等特色资源,发展冷冻或冷藏分割、切片、腌制、熏制等水产制品,重点支持便携、即食休闲制品发展和研发生产。
支持企业提高加工保藏、运输水平,完善水产品现代化物流体系。
到2020年,畜牧和水产加工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其中畜牧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产值分别达到150亿元。
3.空间布局。
(1)打造“一城”(中国名优白酒和现代茶叶名城)。
支持稻花香集团以白酒为主业,发展千亿产业集群;支持枝江市以枝江酒业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酒类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中国白酒名城·枝江”。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工程,建成全国一流的茶叶强市。
(2)建设“三区”(都市休闲食品综合加工区、宜东平原精品农产品加工区、山区特色食品加工区)。
以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宜昌高新区为重点,辐射夷陵区小溪塔镇、龙泉镇、鸦鹊岭镇,打造休闲食品综合加工区。
以枝江市、当阳市、宜都市以及远安县部分乡镇为重点打造宜东平原精品农产品加工区。
以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以及宜都市部分乡镇为重点打造山区特色食品加工区。
(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1.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8%,培育产值过100亿的企业5~6家,过50亿元的企业8~10家,过30亿元的企业8~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25~30家,培育一大批产值过1亿元的“专、精、特、新”装备制造企业。
2.发展方向和重点。
努力壮大产业规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市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和全国的产业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全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在民品制造中的作用,提升全市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1)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
加强与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不断丰富车型品种,推动整车制造业跨越发展。
拓展产业链条,带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快速发展。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制水平,突破石墨烯在电池
电极材料应用上的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动力电池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和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招引工作,形成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大力发展高压超高压电缆、通讯电缆、海底电缆、船用电缆等技术含量和进入壁垒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推进产品向高端化发展。
在电气设备制造上,着重开发50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和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等产品,推进电气开关及控制设备向产业高端发展。
(3)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及磁电设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器件、磁电子芯片及其他磁电设备制造业,推进磁、电子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建成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节能光源、电子材料、元器件及磁电设备产业集群。
(4)通用设备制造业。
着力发展成套制齿设备,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的成套制齿设备生产服务基地。
积极推进工业输送设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工业输送设备基地。
以金属回收机械为基础,扩大环保设备生产能力。
鼓励强势泵业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泵业市场地位。
积极引进电机、泵、阀、机床附件项目,壮大产业规模。
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和应用重点技术,促进全市通用机械设备向高端市场发展。
(5)专用设备制造业。
大力引进和培育太阳能采集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设备、风能发电设备功能部件、节能电光源设备。
促进金刚石锯片基体和硬质合金锯片基体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并向金刚石工具和硬质合金工具方向延伸。
建成国际一流的金刚石和硬质合金加工工具制造基地。
推进纺织设备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
引进和培育环保设备制造业项目,推进环保设备产业快速成长。
加快石油钻井机具、钻岩设备、茶叶加工机械、水果保鲜包装设备等小行业的发展。
(6)民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业,以飞机组
装、维修、改造、拆解为核心,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民用航空材料及配套制造、通用飞行器制造,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改装、拆解回收等全产业链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飞机维修和改装基地。
引进战略投资,重点发展固体火箭发动机,积极参与武汉民用航天基地建设项目。
(7)江海工程装备制造业。
整合军工企业和地方企业资源,壮大船用动力设备及配件、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规模。
发展海洋水下装备,加快成熟产品产业化,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体系,打造以海洋水下无人系统集成为特色的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心。
在保持大马力低速柴油机产业地位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气化长江工程在宜昌的战略布点,加快发展LNG双燃料动力柴油机,大力研发生产各种规格的LNG储罐,打造国家气化长江装备制造中心。
3.空间布局。
全市装备制造业布局为“一带七园”。
“一带”是指全市装备制造业布局主要在长江沿岸,七园是指东山、猇亭(含汽车—电气装备、三峡民用航空设备制造两个产业园区)、点军、伍家岗、夷陵、宜都七个装备制造园区。
东山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产业园。
重点依托东山园区将宜昌高新区建成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布局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基础装备制造业项目。
猇亭汽车—电气机械装备产业园。
集中布局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设备、环保设备、化工设备项目以及金属制品项目,成为全市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最主要平台。
三峡民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
加速推进民用航空飞机维修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器制造及相关配套加工产业,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点军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园。
充分发挥“红旗系”电缆企业优势,加快推进磁电产业项目和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建设,建成长江中上游以电线电缆、磁电设备、新型显示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园区。
伍家综合装备产业园。
发挥宜昌火车东站区域物流枢纽优势,依托伍家岗民营科技园,注重发展专用设备和延伸新能源设备及相关产业。
夷陵重工装备产业园。
整合现有多家大型重工装备企业资源,着力引进冶金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气产品项目,尽快形成规模。
宜都工程机械产业园。
集中布局通用类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项目。
(四)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7%,培育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4~5家。
2.发展方向和重点。
以建设国家区域战略性非金属功能材料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为牵引,建设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实现突破性发展。
建成国内外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石墨产业联盟、国内一流的磁电子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国内重要的功能型玻璃基材及器件基地。
(1)信息功能材料。
大力发展用于信息获取、传输、转换、存储、显示或控制用的石墨材料、高纯硅材料、磁基材料、氟基材料等产业。
石墨材料。
积极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加快石墨烯材料研究中心建设,开发细鳞片石墨液相包覆技术,推进各种功能材料产品升级与产业化,将导电导热低氯低硫超薄材料、负极材料、高性能石墨粉、金刚石碳源和高纯超细石墨等产品发展成全球最具竞争力产品。
高纯硅材料。
推进半导体封装中心产业化,建设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及硅烷偶联剂等硅基新材料产品链,加快发展各种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推进光学玻璃冷加工技术开发,发展光电高端玻璃制品,加速引进3D玻璃生产技术,积极建设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