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丰县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情况调研(一)(3月)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丰县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情况调研(一)(3月)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 (2分) (2019高二上·中山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黄金周临近,针对黄山每年人满为患的情况,风景区管委会建议广大游客提前预订山顶宾馆,以免届时晚上来的游客没有房间。

B . 近些年,央视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一大批文化精品节目,陆续登录各种媒体,反响甚好。

C . 改革开放 40 年的历史证明,只有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稳健前行。

D .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

2.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年,“用工荒”现象不断蔓延。

今年以来,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用工短缺现象方兴未艾,不仅技工明显供不应求,普通工人也大范围短缺。

同时,“用工荒”呈现结构性、不对称状况:农民工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年轻劳动力短缺与“40、50”人员就业难并存,生产一线蓝领工人短缺与白领就业难并存。

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

A . 蔓延
B . 方兴未艾
C . 供不应求
D . 契机
3. (2分)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末) 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 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
皇帝、光绪皇帝等。

C . 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 .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4. (2分)下列各句中对文学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B . 白居易,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C .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陈子昂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改革文风,扩大诗文题材,风格也清新刚健,开创唐诗新气象。

D .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他写的反映家庭琐事或亲旧生死聚散的短文,朴素简洁、悱恻动人。

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

5.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轼诗论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其中的“元”“白”“郊”“岛”分别是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孟郊和贾岛。

B . 古代白话小说“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由元代冯梦龙编辑;“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由明代凌蒙初编著。

C . 自“五四”以来的戏剧创作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20年代有郭沫若的《王昭君》,30年代有曹禺的《雷雨》,40年代有《白毛女》,50年代有老舍的《茶馆》。

D . 司汤达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红与黑》;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6.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探春有倡办诗社之意,于是宝玉和众姐妹聚在秋爽斋商量起社。

大家起了别号,推李纨为社长,当日探春做东在秋爽斋先开一社。

时值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大家便以此为题作诗。

李纨评论以宝钗为第一,黛玉为第二。

B . 《社戏》中开头写“我”倒过去二十年看的两场戏的情景,为后面写儿时看社戏的情景作陪衬。

双喜等十
几个少年本来白天去看过戏,但是为了陪我,又趁着夜色摇了“八叔”的大船去看,回来还吃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豆。

C .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是两类,田园诗的代表是《归园田居》,咏怀诗的代表有《杂诗十二首》,发扬了田园诗风格的有后世的王维、孟浩然,继承咏怀诗传统的是阮籍,他有《咏怀八十二首》,鲍照的《拟行路难》也属此类。

D . 小说讲究情感的节制,《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努力压制失去儿子的悲痛,表现得稳重、沉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节制在另外一些小说中表现为作者叙述时客观、冷静的语调,《桥边的老人》就是如此。

7. (2分) (2018高一上·浦东月考)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它被提出来主要用于阐释:()
A . 《诗经》
B . 《乐府〉
C . 《古诗十九首》
D . 《楚辞》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8. (6分) (2016高二上·景县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

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
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

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

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

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
(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 . 《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 . 《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的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 . 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
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 . 《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 . 《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 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

B . 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因。

C . 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D . 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9. (20分) (2019高三下·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无一用
(意大利)卡尔维诺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斜照进街道,杂乱地照亮这条街。

阳光从料想不到的缝隙里射出来,打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的脸上。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第一次看到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记不清他是停在那里还是往前走着,可以肯定的是,他离我越来越近,因此或者是我朝他走去,或者是他向我走来。

他高大而消瘦,穿着一件浅色的雨衣,一把紧紧卷起的雨伞利落地挂在胳膊上。

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毛毡帽子,也是浅色的,帽檐又宽又圆;底下紧挨着的是眼睛,大大的、冷冷的、亮亮的,眼角带有奇怪的闪光。

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根手指夹在书里,好像是为了标记那个位置似的。

很快,我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静止的目光打量着我,从头到脚。

我立即把目光转向别处,但是每走一步,我就扫视他一眼,而每一次我都看见他离我更近,并且望着我。

最后,他停在了我的面前,几乎抿着的嘴唇,正要摆出一个微笑。

这个男人从衣袋里抽出一根手指,慢慢地,用它向下指着我的双脚。

这时他才讲话,用一种有点儿谦卑的、极低的声音。

“对不起,”他说道,“您一只鞋的鞋带开了。


真的。

鞋带的两端垂到了鞋的边缘,拖拉下来,被踩脏了。

我的面颊微微地红了,嘴里嘟哝了一句“谢谢”,我俯下了身子。

在马路上停下采系鞋带是令人讨厌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停在人行道的中间,还会被人碰到。

浅色眼睛的男人低声告别后,就马上离开了。

然而命运却注定我又遇到他:还没有过去一刻钟,我就又看见他站在我面前,望着一个橱窗。

那时候,一种不可解释的冲动攫住了我,我想趁他正专心地看着橱窗的时候,转过身,退回去,或者赶紧走过去,希望他没有注意到我。

不,已经太晚了,这位陌生人转过身来,他看见了我,望着我,还想对我说些什么。

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

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谦卑了。

“您看,”他说,“它又松开了。


我真想消失,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弯下腰,愤怒地努力系鞋带。

我耳朵里嗡嗡响,觉得周围走过并且碰撞我的人,还是上一次就碰撞我、注意我的那些人,他们低声说着嘲讽的话。

不过,现在鞋带系紧了、结实了,走在路上,我既轻松又自信。

这会儿,我甚至怀着一种无意识的自豪感,希望再次巧遇那个陌生人,好为自己恢复名誉。

刚刚沿着广场转了一圈,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

陌生人看着我,脸上流露出一种遗憾的表情,他向我靠近,轻轻摇着脑袋,像是为某个不受人控制的自然事实而惋惜。

往前迈步的时候,我担心地瞟了一眼那只让我内疚的鞋子:鞋带系得又紧又结实。

然而,让我沮丧的是,陌生人继续摇了一会儿脑袋,然后说道:“现在,另外一只鞋的鞋带松开了。


这时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噩梦中。

我显露出一副反抗的怪相,用牙齿咬住嘴唇,像是不让自己发出诅咒,我又开始在街上弯下腰,暴躁地使劲系鞋带。

我站起来,眼睛下面的脸颊火焰一般灼热,我低着脑袋走开了,只想要避开人们的目光。

但是那天的痛苦并没有结束:当我吃力地急急忙忙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感觉到蝴蝶结一点儿一点儿地滑开,结扣则越来越松,鞋带正在渐渐散开。

刚开始,我放慢了脚步,似乎只要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维持那一团不稳定的平衡了。

可是我离家还很远,而鞋带的两头则已经拖在地上,这边那边地甩来甩去。

于是,我走得气喘吁吁,像是在逃开疯狂的恐惧: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

人们的目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一般。

我钻进了遇到的第一个门廊,躲了起来。

然而,在过道的深处,在半明半暗之中,我看见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站在那里,双手搭在紧紧卷起的雨伞的伞柄上,似乎是在等我。

我起初惊讶得张大了嘴,随即大着胆子挤出笑容,我指着松开的鞋带,想阻止他说话。

这位陌生人点点头,露出他那忧伤的表情。

“是啊,”他说,“两只鞋的鞋带都开了。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门廊更安静而适合系鞋带了,虽然我后面的高处站着一个浅色眼睛的男人,他看着我,不放过我手指的每一个动作,而且我还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的手指中间,打乱我的动作。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现在我不再感到任何痛苦,我甚至还吹起口哨,第无数次重复着该死的系鞋带动作,不过这一次系得更结实。

我很放松。

如果那个男人保持沉默,不先轻轻地咳嗽几声,有点儿犹豫不决,接着以坚定的语调一口气说出下面的话,就没事了。

他说道:“对不起,您还是没有学会系鞋带。


我满脸通红地转向他,仍然猫着腰。

我舔舔嘴唇。

“您知道,”我说,“对于系鞋带,我真的不在行。

也许您不相信我的话。

从孩童时代开始,我就从不愿意费力学会它。

我用穿靴器。

对于鞋的结扣,我无能为力,我弄得乱七八糟。

也许这难以置信。


于是陌生人说了一句奇怪的话。

“那么,”他说道,“您的孩子,假如您有孩子的话,您怎么教他们系鞋带呢?”
然而最为奇怪的还是,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给出答案,似乎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解答过了,还把答案记下来,等待着迟早会有某个人向我提出它一样。

“我的孩子们,”我说,“将从其他人那里学习怎样系鞋带。


陌生人更为荒唐地反驳道:“假如,比如说,发生了大洪水,整个人类都消失了,您是被选中者,您以及您的孩子们将延续人类。

那时怎么办?您有没有想过?您将怎样教他们打结?因为不然的话,天晓得,在人类能够打结、重新把它发明出来之前,要过去多少个世纪!”
我再也理解不了了,无论是打结的事,还是他的这番话。

“但是,”我尝试着提出异议,“为什么恰恰我应该成为被选中者,为什么恰恰是我这个连打结都不会的人呢?”
长着浅色眼睛的男人逆光站在门口,他的表情中有些可怕的、天使一般的东西。

“为什么是我?”他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

所有人鞋上部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

社会依赖现令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

可洪水呢?如果来了洪水,需要一条诺亚方舟呢?不是单单一个人就能完成要重新开始而需要做的那几件事。

您看,您不会系鞋带,另一个人不会刨木头,又一个人还没有阅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有一个人不会播种,如此等等。

我多年以来就在寻找,请相信我,很困
难,困难极了。

看来人们应该手挽着手,就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尽管吵架拌嘴,却不能分开行走。


他这样说着,转身消失在街上。

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亚。

(1)小说中写“我”反复遇到“那个浅色眼睛”的陌生人,陌生人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有什么作用?
(2)试赏析画线语段的语言特色。

(3)小说标题是“百无一用”,有人认为改为“鞋带开了”更合适。

你对此怎么看?
(4)小说最后说“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10. (16分) (2019高三上·杭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注杜诗》序
季振宜
丙午冬,予渡江访虞山剑门诸胜,得识遵王。

遵王,钱牧斋先生老孙子也。

入其门庭,见几阁壁架间,缥缃①粲然。

茶碗酒盏,无非墨香。

知其为人,读书而外,顾无足好者。

一日指《杜诗》数帙,泣谓予曰:“此我牧翁笺注《杜诗》也。

年四五十即随笔记录,极年八十书始成。

得疾着床,我朝夕守之。

中少间,辄转喉作声曰:‘《杜诗》某章某句尚有疑义。

’口占析之以属我。

我执笔登焉。

成书而后,又千百条。

临属纩② ,目张,老泪犹湿。

我抚而拭之曰:‘而之志有未终焉者乎?而在而手,而亡我手,我力之不足,而或有人焉。

足谋之而何恨?’而然后瞑目受含③。


牧翁阅世者,于今三年。

予读其书,部居④州次,都非人间所读本。

而笔阵纵横,甲乙牵连,目眯志荒,不可辨别。

遵王袞袞诵之,若数一二。

以是牧斋先生所读书遵王实能读之凡笺注中未及记录特标之曰具出某书某书往往非人间所有又独遵王有之。

遵王弃曰留夜,必探其窟穴,檎而出之,以补笺注之所未具。

装合辐辏,眉目井然,譬彼船钉秤星,移换不得,而后牧斋先生之书成,而后杜诗之精神愈出。

人但知其能一弓,而不知其成之者三年;人但知其能三赋,而不知其成之者十年。

后生轻薄,喜谤先辈,偶得一隅,乃敢奋笔涂抹改竄,参臆逞私,号召于人曰:“我注《杜诗》矣。

”是犹未能坐而学揖让,未能立而学步趋,岂饮狂药中风⑤者之谓,亦不读书而已矣。

嗟乎!牧斋先生仕宦爭五十年,生平精力购古书百万卷,作楼登而藏之,名曰“绛云”。

一旦弗戒于火,皆为祝融取去,而《杜诗笺注》巍然独存于焦头烂额之余。

杜曲浣花,拂水红豆。

千载而遥,精气相感。

默相呵护,有如是乎?
丁未夏,予延遵王渡江,商量雕刻,日长志苦,遵王又总乾数月,而后托梓人以传焉。

遵王真不负牧翁幽冥之中者哉!
(选自《钱注杜诗》,有删节)
【注】①缥缃:书卷。

②属纩:古仪,用新绵(纩)置于临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断气。

属,放置。

③受含:安心地去世。

含:古代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等物品。

④部居:谓以类相聚,按类归部。

⑤中风:发疯。

风,通“疯”。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口占析之以属我占:口述。

B . 号召于人曰号召:召唤。

C . 牧斋先生仕宦垂五十年垂:将近。

D . 而后托梓人以传焉梓:印刷用的木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我执笔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 都非人间所读本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 而后杜诗之精神愈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 . 乃敢奋笔涂抹改竄今君乃亡赵走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钱牧斋引用多种世所罕见的古籍,笺注《杜诗》几十年,书成之后又反复修改,足见其专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钱注杜诗》的独特价值。

B . 钱牧斋死后,遵王为了实现其临终遗愿,开始夜以继日地进行《钱注杜诗》的修订工作,既弥补了原书不足,又彰显了杜甫诗歌的精神。

C . 一场大火烧毁了钱牧斋竭尽精力购置的百万卷藏书,唯独《钱注杜诗》巍然独存,作者感慨道,那必定是杜甫精魂在暗中默默呵护的结果。

D . 本文叙议相间,语言骈散结合,颇见功力,尤其是牧斋临终前的语言、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将其对杜诗的珍爱刻画得人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以是牧斋先生所读书遵王实能读之凡笺注中未及记录特标之曰具出某书某书往往非人间所有又独遵王有之(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之志有未终焉者乎?而在而手,而亡我手,我力之不足,而或有人焉。

②是犹未能坐而学揖让,未能立而学步趋,岂饮狂药'中风者之谓,亦不读书而已矣。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11. (8分)(2018·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

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

③濯: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 . 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 . 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 . 颈联写诗人喜欢喝酒,案卷一审完,就坐着小轿外出喝酒,酒醉后乘着小船兜风。

E . 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

(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请加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