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20课仿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科学精神领悟表达方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三小徐辉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0课
【设计理念】
教学一篇课文,必须准确把握这篇课文作为选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依据王荣生教授关于“选文类型鉴别”的思想以及本单元教学主题,本文很显然可定为“例文”,因为它用具体事实证明观点的特征十分明显。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尝试运用等方式去掌握这种写作方法,同时,感受到本文所蕴涵的“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的主旨,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漩涡、司空见惯、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核心目标:能了解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写一段话。

3.拓展目标:感受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 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整理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与课文中相类似的科学事例。

课前交流
1.谈话: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六年级了,学习了许多的课文,有写景的,有写人的,
有写事的,还有散文、诗歌……收获可真多!那同学们有没有学过这样一类文章,文章中
整理会提出一个观点,并采用一些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我们就要来学习这样一篇议论文。

【设计意图:用轻松的聊天,引出议论文,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热情,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明确观点。

1.入题:同学们,《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整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写了这样一篇议论文。

2.板书课题,读题。

3.课前我们聊到,议论文一定会提出一个观点,大家看,在课文第一自然段,整理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了!读!(出示第一段)。

4.整理的观点是什么?就观点(课题)质疑,相机理解“真理”和“诞生”。

【设计意图:顺着课前聊天,直接导入课题,明确文章的观点,引导思考观点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承上导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是问一百个问题或画一百个号问就能得出真理吗?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文章比较长,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

2.学生自读。

3.反馈交流:
(1)交流生字: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花、领域、漩涡、花圃(注意读准音) 理解四字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2)交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

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句子来理解吗?
a.指名回答:“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现真理的条件是什么?(关键词变红)整理还用了一个关联词把这句话连起来,让我们合作读读。

这就是“真理诞生于……”!
b.大家还找到哪个句子,也是在说“真理诞生于……”的意思吗?(“纵观千百年来……”。


师:是呀,这个句子也在解释观点。

大家读到“从细小的……”时有没有想到一个词?(见微知著)。

c.大家看看这两个句子,还有什么了解?(意思都一样,前后呼应,都是在说观点的意思。


(3)理清线索。

师:是的,这第二自然段,是紧接着第一段提出的观点,来做解释;而第七自然段的这句话,又再一次重申观点,做出总结。

那课文中间这些部分就是在——“证明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亲密地、完整地接触,获得初步的感受,理解观点的含义并理清文章线索,为后面重点学习用具体事实证明观点作好辅垫。


三、研读例证,领悟表达。

1.导语:空洞的观点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在课文中间部分,整理写了一些什么?(板
“雄辩”!)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整理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观点?(3个)它们分别是关于什么现象的事例?
2.请同学来概括,指名回答。

(相机表扬学生把文章读短的概括能力。


3.师生合作,研读例证一。

(1)导语:我们先来看看整理举的第一个事例。

它是不是像整理说的那样,“只要见微知著……”呢?请大家对应这四个关键词,(读)把这段课文分成四层,每层后划一条长长的竖线。

(2)学生默读课文,分层。

(3)交流。

a.(出示第一层)我们来看第一层。

谢皮罗教授注意到了什么?谢皮罗教授本身的专业是什么?洗澡水的漩涡与机械专业关系大吗?这说明他很怎么样?(敏锐)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他却敏锐地注意到了。

这就是——“见微知著”!
b.看到这样的现象,谢皮罗教授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出示第二层)如果你就是那看着洗澡水漩涡的谢皮罗教授,你来问问!(个别读)大家都是那一脸迷惑的谢皮罗教授,一起来问问!(齐读)看到一个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就要问问“为什么?”这就是——“善于发问”。

c.产生疑问后,谢皮罗教授又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三层)个别读后问:如果不写“紧
紧抓住”“反复”好不好?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才能体现谢皮罗教授“不断探索”)。

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样做实验的。

(补充资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谢皮罗教授?(不断探索、锲而不舍)这其中他要走多少艰辛、曲折的道路,(在课题“一百个问号”下面画“?”),产生多少个疑问啊!这“一百个”真的是整整的一百个吗?而是指很多很多。

d. 这样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出示第四层)引:谢皮罗发现了(真理)!当谢皮罗发现这个真理时,心情会怎么样?会怎么说?世人实验后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正确的时,又会怎么说?我听出了你们心中的赞叹与佩服!(在课题“真理”下面画“!”)这不就是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吗?
(4)明白对应关系,师生合作读。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每一层与观点的含义有什么关系?(对应)合作读一读,老师读观点的含义,同学们读具体事例。

“只要……”。

由此不就证明(指课题说)“真理诞生于……”吗?
(5)引发思考,理解写法。

同学们,刚刚这个事例中,如果说“见微知著”和“善于发问”是事情的起因,那“不断探索”就是这件事的(经过),最后“发现真理”就是事情的(结果)。

同学们一般写事时,哪部分会详写?(经过)那这件事为什么不把经过写得详详细细的呢?
写这个事例的目的是什么?证明观点。

那在这件事中有没有体现出观点中的意思?(有)能证明观点吗?(能)那就足够了!作为证明一个观点的事例,它就是要紧紧扣住观点,
把观点中强调的意思表现出来,证明出观点是对的就可以了。

4.对比阅读,研读例证二和例证三。

(1)导语:下面我们去看看整理举的第二个例子和第三个例子,能不能像第一个事例这样分成四层,紧扣观点含义中的四个关键词来证明观点。

(出示表格)(2)学生分组合作,研读两个事例。

(3)汇报交流:
5.请学生小结:通过比较阅读这三个事例,大家发现了什么?(科学精神和论证写法两方面)
这三个事例,它们都是紧扣观点,成功地证明了“只要……”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
【设计意图:重点学习第一个事例,再比较阅读,分组学习第二、三个事例,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如何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同时,还感受了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难点在此得以突破。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导语:能证明整理观点的具体事实只有这三个吗?不是,整理只具体写了这三个,对其它的进行了概说。

整理说:“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你能再补充一个吗?请具体说一说。

2.学生补充事例,同学们听有没有紧扣观点说具体。

3.小结鼓励:好极了!把刚才我们说的连起来,就是一个紧扣观点,突出重点的具体事例了!
4.升华主题。

同学们从以上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发现真理明明白白的几个条件,似乎发现真理非常简单,人人都可为,但(引原文第八段的第一句话来发问:)……是凭空产生的吗?整理引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又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观点。

出示第八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看来要发现真理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顺着课文的意思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举实例证明整理提出的观点,及时巩固了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收获,引导学生从科学精神(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和论证写法两方
面去总结。

2.质疑。

同学们一堂课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若学生有疑问:很好!有了疑问,就有了探索的理由,希望同学们能紧紧抓住问号,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若学生无疑问:指课题发问,反过来看这个观点,是不是一百个问号之后一定诞生真理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再用具体事例去证明!
3.作业:(1)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2)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对文中科学事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并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科学精神、论证写法两方面总结本堂课所学,加深印象。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引发更深的思考,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用具体事实去证明观点。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提出观点
紧扣观点
证明观点具体事例
突出重点
总结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