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易错试卷)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③觞(shāng):酒杯。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

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 A ②答: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详解】
(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

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考查写作手法。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中“早莺”、“新燕”、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答案】
1.浅草
2.D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有“乱花”、“浅草”。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喧闹的游湖场景”错误。

诗歌没有描写出“喧闹的游湖场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
伟。

【解析】
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
晁补之
来见红蕖溢渚①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②。

注释:(1)渚:水中的小陆地(2)汶阳:汶河之北。

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案】
1.柳梢黄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
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6.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
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记叙。

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

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

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7.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宋]张先②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1.细读这首词,根据提示填空。

这首词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上片描写的是的热闹场面;下片描写的是夜间赏月的。

2.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历来为人称道,清代词人朱彝尊评其曰:
“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

”结合注解②相关内容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
1.白天游春静谧景色(大意对即可)
2.示例:世传三影有“花影”“山影”“秋千影”,这两句写影却无影,极言杨花之轻细,月夜之静谧,确实在世传三影之上。

【解析】
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8.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

为无求。

得无忧。

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

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
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

试登楼。

望南州。

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

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
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

他是“懒”“拙”之人吗?请结合《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

《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

《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

不“懒”表现: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

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加。

不“拙”表现:“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又直言敢谏,有理有据。

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

由《江城子》“试登楼。

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

《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
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

由“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可知有壬不“懒”;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9.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

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

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
【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

其中,“不”字很见功力。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

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

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1)你,你的(2)C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就。

B:于是,就。

C:你的。

D:是。

故选C。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_______)为题材的诗,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找出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
1.边塞战争,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燕脂、夜紫,肃杀的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寒夜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深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或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所以这是将士有着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是“燕脂、夜紫”。

描述画面时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
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时值深秋,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

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本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人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

战事紧急,像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
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
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
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
3.示例:鹦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
1.结合百度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王冕的《白梅》,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元稹的《菊花》,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D错误,引用东晋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典故,并不能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本道题是语言运用题,学生只要能抓住两个物中任何一个物的特征,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就可以。

如,藤:藤的柔美,反而能更好地衬托大树的巍峨遒劲。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答案】
1.A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的“怀古”之作。

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