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2课时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版⾼中地理第3章⽣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2课时学案
第2课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1.知道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2.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重点)
3.掌握农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阅读教材P50—P55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
(1)⾃然界的基本投⼊:热量、光照、⽔分等条件,共同导致了农业⽣产的地域分异现象。

(2)⼈类社会的投⼊:主要表现为劳动⼒、基本⽣产资料和⽣产技术。

2.分类
(1)原始迁移农业
①分布:热带⾬林地区的某些原始部族。

③影响:森林破坏→⼟壤侵蚀→肥⼒下降→⾕物产量低。

(2)传统旱作⾕物农业
①⽣产特点:⾃给⾃⾜式的农业,耕地稳定。

②⽣产⽅式:以种植旱作⾕类为主,精耕细作,农业区内同时饲养牲畜。

③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陆的东岸及亚热带⼲旱的⼭地,包括中国东部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半岛的⼭地、丘陵,印度的德⼲⾼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尼罗河、两河流域等地区。

(3)现代混合农业
①特点
a.以营利性⽣产为⽬的,重视规模与效益。

b.⼈⼒使⽤较少,机械化程度⾼,和城市市场及⼯业联系密切。

②⽣产⽅式:种植⾕物和放牧牲畜。

具体如下图所⽰:
③优势
a.两种⽣产⽅式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b.时间互补,忙闲错开。

c.两种⽣产⽅式的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稳定。

正误判断:
(1)农业地域类型体现了⼈类对⾃然环境的合理利⽤。

( )
(2)传统旱作农业属于商品农业。

( )
(3)饲料和交通是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 )
【提⽰】(1)√农业地域类型是⼈们因地制宜合理利⽤⼟地的反映。

(2)×传统旱作⾕物农业是⾃给⾃⾜式的农业,属于⾃给农业。

(3)×饲料和市场是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材整理2 农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P56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地球⾯貌
农⽥取代了⼤⽚的森林和草原,部分区域已由农业景观取代⾃然景观。

2.改变⼈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
森林是发展农⽥的障碍,要扩⼤农⽥就要砍伐森林。

此外,草原也是拓展农⽥的开垦对象,⽽且还受到过度放牧的压⼒。

3.给环境带来难以预想的变化
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壤盐渍化;⼤量使⽤农药,不仅杀死了农作物的害⾍,也杀死了这
些害⾍的“天敌”和其他⽣物,给⽣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正误判断:
(1)⼲旱半⼲旱地区过度开垦易造成⽔⼟流失问题。

( )
(2)⼟壤盐渍化都是由于农业不合理灌溉形成的。

( )
(3)合理强度的农业⽣产,可以使⼟地资源永续利⽤。

( )
【提⽰】(1)×⼲旱半⼲旱地区过度开垦易造成⼟地荒漠化问题。

(2)×⼟壤盐渍化并不都是农业的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3)√农业⽣产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强度,⼟地资源就可以为⼈类持续利⽤。

[质疑·⼿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我国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候,四季变化明显。

农作物⼤多为两年三熟,南部⼀年两熟。

主要种植⼩麦、⽟⽶等作物,⼈均耕地较少,采⽤⼈⼒、畜⼒,使⽤传统的耕作农具,如铁犁⽜耕等,进⾏精耕细作,作物单产较⾼,是典型的传统旱作农业区。

探讨1:传统旱作⾕物农业为什么是⾃给⾃⾜农业?
【提⽰】传统旱作⾕物农业区⼈⼝众多,⼈均耕地少,⽣产规模⼩,粮⾷⼤部分留作⾃⽤,较少部分拿到市场上出售。

探讨2:我国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壤肥沃,为何不属于商品⾕物农业区?
【提⽰】我国华北平原虽然⾃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密集,⼈均耕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因此不能发展成为商品⾕物农业区。

探讨3:我国东部⼴⼤农耕区在经营种植业的同时,也饲养猪、⽜、⽺等牲畜,试分析该农业⽣产是否属于现代混合农业?为什么?
【提⽰】不属于。

现代混合农业是同⼀地块同时以植物和动物为⽣产对象的农业⽣产类型,我国东部⼴⼤农耕区家禽、家畜的饲养绝⼤多数规模较⼩,是在农业⽣产的间隙进⾏,只能作为副业,不是真正的现代混合农业。

探讨4:亚洲的传统稻作农业区有哪些适宜⽔稻⽣产的有利条件?
【提⽰】亚热带或热带季风⽓候,⽔热充⾜;地形平坦,⼟壤肥沃,灌溉⽔源充⾜;⼈⼝稠密,劳动⼒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消费市场⼴阔。

探讨5:珠江三⾓洲地区基塘⽣产的原理是什么?
【提⽰】挖泥筑基,种⽢蔗、果树和桑树;塘中蓄⽔养鱼,⽢蔗制糖,蔗渣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形成良性⽣态循环。

[核⼼点击]
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关键是要建⽴⼀种“⽣产对象→⽣产⽬的→⽣产规模→农业地域类型” 思维模式。

具体分析如下表:
1.下图为某地⼟地利⽤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

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27290036】
(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牧场畜牧业 B .种植园农业 C .现代混合农业
D .现代旱作⾕物农业
(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A .劳动投⼊多,科技含量低 B .专业化程度⾼,商品率⾼ C .⽣产规模⼩,机械化程度低D.⽣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农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为现代混合农业。

第(2)题,现代混合农业⽣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程度⾼,投⼊劳动⼒少,科技含量⾼,商品率⾼。

混合农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物还是多放牧牲畜,⽣产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

【答案】(1)C (2)B
明朝的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经很难寻觅,并且许多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国药将不复存在,中医也将难⾏了。

探讨1:你认为,这种情况的发⽣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提⽰】反映了我国当前野⽣动植物资源⽇益减少,甚⾄不少珍稀动植物的物种灭绝等⼀些⽣物资源遭受破坏、⽣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

探讨2:产⽣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提⽰】主要是对于野⽣动植物资源的利⽤不尽合理,保护不够,使部分⽣物资源遭到破坏所致,过度的采集捕猎,破坏了野⽣动植物的⽣存环境,常可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

[核⼼点击]
农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意图。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候适宜
C.临近市场D.资⾦雄厚
(2)④区域⼤规模农业⽣产活动对当地原始⾃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体减少
B.森林覆盖率减⼩
C.⼊湖泥沙量降低
D.草原⽣产量降低
【解析】第(1)题,从宏观⽅⾯讲,该地区为北美五⼤湖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布,⼈⼝稠密,众多的城市为当地的⽔果和蔬菜提供了⼴阔的市场,C项符合题意。

从微观⽅⾯看,果树、蔬菜位于图中的③地区,该地区有⼀个⼈⼝超过400万的⼤城市,为当地的⽔果和蔬菜提供了⼴阔的市场。

第(2)题,本地区原⽣森林分布较⼴,④区域⼤规模农业⽣产活动对当地原始⾃然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森林,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B项符合题意。

【答案】(1)C (2)B
探讨1:该⽣产模式成为良性⽣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地交替种植⼩麦、牧草或休耕,有利于保持⼟壤的肥⼒;此外,⽺粪还⽥,也有利于提⾼⼟壤的肥⼒。

探讨2:此种⽣产模式为什么经济收⼊⽐较稳定?
【提⽰】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所以经济收⼊⽐较稳定。

[读图指导]
1.澳⼤利亚⼩麦—牧⽺农场是⼀个良性的农业⽣态系统,农场同时种植⾕物和放牧牲畜;种植⾕物和放牧牲畜两种⽣产⽅式是互惠互利的,如有些⾕物可作牲畜的饲料,⽺粪可增加⼟壤的肥⼒。

2.劳动⼒管理⾮常合理。

播种和收割⼩麦的农忙时间,正好是放牧的休闲时间;⼩麦⽣长季节,农事较闲,正好是牧⽺活动的忙季。

农民可有效利⽤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该模式属于现代混合农业。

[体验评价]
3.根据上⾯图表,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与澳⼤利亚⼩麦—牧⽺农场相符合的是( )
A.以⾃给⾃⾜⽣产为⽬的
B.主要收⼊来源包括⼩麦和⽺⽑
C.种植⼩麦和绵⽺饲养同时进⾏,时间上相互冲突
D.种植的主要是春⼩麦,春种秋收
(2)澳⼤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有( )
①农业⽣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强②⼤规模机械化⽣产③交通运输便利④农场是⼀个良性的⽣态系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题,澳⼤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以营利为⽬的,⼩麦和⽺⽑是其主要收⼊来源,种植冬⼩麦,秋种夏收。

第(2)题,澳⼤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农场内的⼟地实⾏轮作或休耕制度,因此可以保持⼟地的肥⼒,⽽且动物粪便可以肥⽥,因此形成了良性的农业⽣态系统。

⼩麦的耕作活动和牧⽺活动在⼀年内交替进⾏,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麦还是多养⽺,具有很⼤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答案】(1)B (2)D
[课堂·⼩结]
对点训练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读三地农业基本情况⽐较表,回答1~3题。

【导学号:27290037】
A.⼤牧场畜牧业、现代混合农业、稻作农业
B.现代旱作⾕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
C.现代旱作⾕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牧场畜牧业
D.种植园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现代旱作⾕物农业
2.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①⽓候较为⼲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③市场需求⼤④劳动⼒充⾜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下列关于③地区农业⽣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率⾼B.机械化⽔平⾼
C.技术含量⼤D.作物单产⾼
【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①地的种植⽐重很低,畜牧业⽐重很⾼,且商品率⾼,应为⼤牧场畜牧业;②地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重相差不⼤,且商品率⾼,应为现代混合农业;
③地的种植业⽐重很⾼,畜牧业⽐重较低,且商品率低,应为稻作农业。

第2题,⼤牧场畜牧业的形成、发展与劳动⼒数量关系不⼤。

第3题,③地为稻作农业。

其特点有⽔利⼯程量⼤、⼩农经营、单位⾯积产量⼤、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平低。

【答案】 1.A 2.A 3.D
对点训练2 农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麦,饲养绵⽺,现已成为澳⼤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与墨累河河⽔引⽤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些环境问题。

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4~5题。

4.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5.⽬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的环境问题是( )
①⼟壤盐碱化②河⽔流量增多,河⼝附近侵蚀作⽤增强③湖中的⽔⽣动植物⼤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长不良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解析】第4题,这是澳⼤利亚的混合农业,以种植⼩麦和牧⽺为主,其中牲畜主要卖到市场,作物除了卖到市场外,⼤部分作为牲畜饲料。

第5题,(引⽤河⽔过多)过度灌溉,易造成⼟壤盐碱(渍)化,并能使湿地萎缩,牧草⽣长不良。

【答案】 4.D 5.A
我还有这些不⾜:
(1)
(2)
我的课下提升⽅案: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