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介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引起赤霉病。
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子囊 壳深蓝至紫黑色。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无色,弯纺 缍形,多有3个隔膜。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 4.子囊孢子
病菌生物学及生理分化: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 度为24~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子囊壳形成 的适宜温度为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 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 求相对湿度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释放。水滴存在对病 菌孢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病害控制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有一些可利用的中抗和耐病品种。但 没有高抗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要 控制氮肥施用量和使用时间;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 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 3.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 用适乐时,每100kg种子用药100~200g湿拌。②喷雾防治:是 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 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药剂有适乐时、 世高、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麦不能食用。
症状: 苗期:种子带菌引起苗枯,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
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
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被害小穗 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 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后期病 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
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茎基腐则
主要发生于茎的基部,使其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小麦赤霉病
小 麦 赤 霉 病
赤霉病病粒
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此 外 , 黄 色 镰 刀 菌 F. 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等多种镰刀菌也可
小麦赤霉菌有一定的生理分化现象,菌株间致病力有所不同, 但不够稳定,不足于区分出明显的生理小种。
除危害小麦外,禾谷镰刀菌尚可侵染大麦、燕麦、水稻、玉米 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鹅冠草等禾本科杂草,此外,还可侵染 大豆、棉花、红薯等作物。
病害循环
越冬:越冬形态: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越冬场所:病残体、土壤和带病种子。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 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
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
后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 制。
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
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 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不能 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病残体和菌源,来年 发病重。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 )
小麦赤霉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 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ຫໍສະໝຸດ 在河南省大流行。小麦赤霉病可使小麦
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同时病粒内含有多种
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可引起人、 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严重感染此病的小
传播与侵入:
传播方式:气流和雨水传播。 侵入: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 颖缝处直接侵入)。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孢子落在麦 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 穗内并侵入花药。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 。潮 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小麦赤霉病虽然是一种多循环病害,但因病菌侵染寄主的方式 和侵染时期比较严格,穗期靠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次数有限, 作用也不大。
发病条件
气象条件: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 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 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 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
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 田发病严重。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 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土壤 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