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架空层景观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2019年2月
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第3期
收稿日期:2018G11G23
作者简介:王雨晗(1992-)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学历史与理论研究.居住区架空层景观设计研究
王雨晗
(武汉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指出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人们对于居住区架空层的景观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对在架空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架空层景观设计功能和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此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居住区架空层;景观设计;设计原则中图分类号:T U 98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
文章编号:1674G9944(2019)2G0021G02
1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居住区架空层[1]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居民对于住宅需求不仅局限于满足居住功能,开始关注提高生活品质㊁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人们在居住的生活中衍生出了人类的各种情感,而住宅则是承载这种情感的基本单元,拥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普遍
现实需求[2]
.居住区架空层以其优美的环境㊁距离的优
势成为人们日常休息交往㊁缓冲精神压力的地点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架空高层的景观设计,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2㊀架空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㊀灰空间
灰空间又可以称为 泛空间 ,本意是指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过渡空间,这个概念最早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他认为: 城市己经失去了它曾经有过的最完美的
过渡空间
[3]
.居住区架空层即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一些居住区架空层设计不当,使的建筑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割裂感,切断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2.2㊀绿化景观名不属实
植物是景观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部分,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色彩㊁气味㊁形态展现出季节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但是由于架空层特殊的建筑空间形式,植物选择不当会使其存活困难,另外,一些居住区养护不及时,人员配备欠缺,使得绿化景观名不属实.
3㊀架空层景观设计的功能
3.1㊀生态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景观生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架空层作为居住区环境资源的一部分也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由于架空层环境的特殊性,应选择喜阴耐旱少病虫害的植物,并
适当的将外部景观渗透到架空层内部,植物释放的负氧
离子有益于人体健康[4]
,并能使架空层形成良好的气体
交换.架空层景观设计应该基于生态尊重和人文关怀之上,充分利用居住区的自然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
3.2㊀过渡功能
架空层作为连接建筑与环境的主要空间,其过渡功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空间过渡和情感过渡.首先是空间过渡,架空层是由私密的室内到开放的室外的过渡空
间[5],兼具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特点.架空层内外通常为
柱体和墙面虚实相间的分隔方式,搭建了建筑与景观之间互动的桥梁.合理处理和运用架空层的空间过渡功能,有利于营造协调融洽的景观建筑空间.其次,架空层的过渡功能也存在于人们的情感上,人们从外部环境直接进入室内时会产生一种情感过渡上的生硬体验,架空层这种半私密空间的存在,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感受,使人们在外部空间较为紧张㊁警惕的状态中,逐渐放松下来,慢慢的趋于温柔和平和,架空层的情感过渡功能会更容易使人产生安全感[
6]
.3.3㊀景观功能
在居住环境中,常常由于高容积率㊁规划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小区景观效果受到影响,架空层景观营造不仅能够提升小区的绿化率,也为创造良好的居住区景观添砖加瓦.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架空层空间的舒适度,通过透景㊁框景㊁借景㊁漏景等不同造景方法的运用,形成景观的起伏韵律㊁对比衬托和丰富的空间层次,满足居民对美的追求,创造精神上的享受.此外,架空层景观可以和整个居住的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风格统一的居住区景观,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景观归属感.
3.4㊀交往功能
相较于传统的居住形式,越来越多的城市高楼和封闭的现代小区使人们变成一座座孤岛,邻里关系日趋冷
漠,人与自然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淡化[7]
.居住区架空层不仅连接了室内外空间,也为邻里交往架起桥梁.一方面,架空层是围合空间,无时间限制,不会受到


㊀王雨晗:居住区架空层景观设计研究园林与景观
酷暑严寒㊁日晒雨淋的困扰,以及架空层便利的可达性,使它成为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交往场所;另一方面,架空层空间亲近自然,内部景观渗透与外部自然环境和谐一致,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有人情味㊁环境优美的交往空间[8].居住区架空层的交往功能有利于促进居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建设和谐温情的邻里关系.
4㊀居住区架空层景观设计原则
4.1㊀经济性原则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住宅㊁公寓越建越高,高容积率住区普遍存在,诸多的高层住宅采取架空层的建筑形式,来满足居民对景观的需求,在架空层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经济性.首先,架空层的位置布置要具有合理性,尽可能多地辐射住宅,使架空层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其次,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将景观设计渗透达到最大,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创造优美的架空层空间;最后,考虑到后期养护的便利性,地域性材料㊁乡土植物的选择,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2㊀人性化原则
架空层的是使用者是人,设计要以人为本,景观设计要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打造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居住环境.首先,在架空层空间的设计中,要兼顾儿童㊁青年㊁中年㊁老年不同年龄层和孕妇和残疾人的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㊁合理搭配绿色植物㊁营造舒适的装饰装修等都属于对居民物质需求的满足;其次,还用考虑到居民们参与活动㊁相互交流的精神需求,注重私密性和开放性的结合,为其在架空层空间中的活动提供便利.4.3㊀地域性原则
由于自然㊁社会㊁经济环境等差异,各地区不仅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观,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人文风情,架空层景观设计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环境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本土植物的合理运用和搭配是地域性最为直观的体现,本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在柔化建筑空间的同时很好的展现了地方特点.另外,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形地貌,在规划设计中,要因地制宜㊁尊重自然,理解和分析场所的特点和功能,合理的运用和改造原有地貌,才能够更好的营造架空层的地域性特点.
另一方面,架空层的地域性展现在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方面,历史文脉承载一代人的记忆,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性格和价值观.景观设计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可以将民间传说㊁名人轶事㊁传统图案等元素进行抽象,应用到景观小品㊁立面设计等景观界面当中去,拒绝千篇一律的空间风格,从而形成有地方场所精神的架空层空间[9].
4.4㊀艺术性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吸收了艺术流派中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景观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载体.区
别于纯艺术的是功能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艺术是景观
功能的表达形式,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艺术性在
景观设计也越来越重要.丹凯利认为,设计是生活本
身,对功能的迫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美是结果,不是
原因[10],架空层景观设计需要将艺术性和功能性结合起来考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重视景观的艺术
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陶冶情操,放松
身心.
4.5㊀共享性原则
共享单车的出现,使 共享 成为当代生活的热门话
题, 共享空间 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居住区架空层
是居民共同使用的空间,也具有共享性.美国著名建筑
师波特曼认为:是人对环境的心理反应创造出来的建筑
空间,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并促进
人们彼此之间更多的交往[11].因此在架空层景观设计的细节中充分考虑 人 这个因素,考虑居民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景观要素想组合来增加共享空间的领域感,开拓出一片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使居民共享居住区的环境资源,并收获一份独特的社区归属感.
5㊀结语
架空层是现代建筑特有的空间形式,目前也成为居
住区中居民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景观设计在架空层
的中丰富多彩的呈现,形成了架空层景观的多元化.景
观设计一直是是架空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好前
期的规划,如何充分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如何达到设计
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如何打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
舒适宜人的架空层空间,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 B/T50353-201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2]张袆娴.居住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3](日)黑川纪章.日本的灰调子文化[J].澡鸿文译.世界建筑,1981(1):57~61.
[4]张运国,空气负离子与人体健康[E B/O L].h t t p://w w w.c m a.g o v.c n,引用日期2016-11-11.
[5]杜㊀卉.住宅建筑架空层空间设计与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6]杜㊀晨.居住区架空层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7]J a n G e h l.L i f eb e t w e e nB u i l d i n g:U s i n g P u b l i cS p a c e[M].M I T P r e s s,1999.
[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9](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0]解铭威.丹 凯利设计风格与经典作品分析[J].现代园艺,2018(5).
[1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