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管理的优化措施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第1卷 第8期
产业科技创新 2019,1(8):105~106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管理的优化措施分析
胡雪娇
(内江市救助站,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救助站救助人员的社会救助是一项公民服务,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文章从救助站救
助人员的社会救助档案管理现状展开分析探讨,从革新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建立多元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管理
制度三方面的优化措施展开分析。
希望促进以社会救助为代表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救助站救助人员;救助档案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19)08-0105-02
救助站救助人员救助档案是社会救助档案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一种社会救助活动的历史资料,当社会救助机构或者医疗机构需要对救助站救助人员进行查询时,救助档案就成为了最好的信息源,其是社会救助工作的组成基础。
救助档案是对救助站救助人员或其他困难人员的权益保证,也是降低工作风险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
1 救助站救助人员救助档案的管理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明显带有地域色彩,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
当前社会救助档案管理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展开存在一定的障碍。
例如在调查之中我国只有80%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存档管理,其中以经济水平为分隔,大城市之中一些成规模的救助单位形成了管理规范已有一段时间,社会救助档案的管理工作开展也较为完善。
但是大城市之中救助人口相对较多较为复杂,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原因,其救助档案优化工作开展进程较为缓慢,但是总体情况较好。
中等城市之中的社会救助机构很难成规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不足,并且缺乏规范。
一方面中等城市之中的人员情况并没有大城市复杂,但救助服务仍然能够保有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对救助站救助人员的清查也较为清楚。
此类社会救助机构更多是将社会救助档案的管理放在诸如医疗层面、住房层面与法律层面等重大公民权利救助记录之上,管理较为原始,普遍以人工管理为主,信息化管理架构尚未完全铺开,并且规模不大。
许多县市之中的社会救助机构普遍缺乏救助档案的设立与管理,对于社会救助工作,更多以实际工作为重心,工作方式较为粗放。
一方面在地方县市之中人口较少,贫富水平不大,救助站救助人员也较为稀少,工作难度不大,所以档案的维护管理必要性显现不足。
以深圳三和为例,大量的流动人口在三和人才市场进行群聚,但是这些人口普遍没有身份证明和以及固定住址,是以一个半流浪闲散人员的形态出现在三和地区。
而对于救助站人员来说,对此类半流浪状态的人员建立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许多的救助站救助人员身份难以界定,很多时候刚刚建立的档案,数日之内便失去了实际意义。
而这种以流动人口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临时流浪人员,管理难度很大,需要对救助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而临时流浪人员是否应当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仍然需要在救助之余进行讨论研究。
2 救助站救助人员救助档案管理优化措施
2.1 建立对救助站救助人员救助档案管理的全新认识
社会救助工作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下一定会不断的前进与发展。
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在此项复杂的管理工作之中难以胜任,一方面其面对的阶层人员相对复杂,另一方面工作方式仍需探索,所以亟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进行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社会救助档案管理是管理工作走向规范的标志,是其他管理工作的基础性指标。
对社会救助档案的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全新的管理意识。
首先从领导阶层就要树立重视档案管理的理念,由上而下的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之中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将档案工作和救济工作融为一体,在救助工作之中更多的运用档案、记录档案、研究档案。
在对辖区内的救济档案进行分析时,要着重观察
作者简介:胡雪娇(1984- ),女,四川内江人,本科,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政救助方面研究。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106Vol.1 No.8
其异同点,找出流浪人口等人口生活困顿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
要能够灵活使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和传播渠道对各种档案建设工作展开建设性的设计,同样是以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为例,传统的三和人才市场以海信为主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公司,其中更是以没有正规资质的黑中介、二道中介进行人力资源业务,广大的务工群众和用工单位都深受其害。
针对这种情况要能够结合当地的政策实际,积极从社会救助角度开展正规人力资源公司登记计划,一方面通过信息渠道审核人力资源公司的相关资质,确保用工规范。
另一方面能够和人才市场之中的众多正规人力资源公司展开协作,推广以“实名认证”为核心的务工登记方法,在档案创立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得真实的信息,建立可以长期使用的档案。
这种档案一方面能够协助救助站对救济人员展开及时的救济,便于在收纳和安排的时候甄别身份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援助,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这些人群规范化务工,在救助站内对登记人员进行就业教学,用授人以渔的态度帮助救助总体工作更上升一个台阶。
2.2 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指导服务多元化信息化
信息化是用经济手段解决基层工作人员不足的可靠手段,对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主动的进行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探索。
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之中,一方面应当寻求政府或社会机构进行信息技术的引导和管理方向的讨论,另一当面对于已有的信息化技术要做好整合和创新,用崭新的方式探索信息化手段对档案管理体系的应用。
信息化不单是档案管理的工作,对于信息录入和基层运用是能够有所创新的。
同样能够联合市内或者省内的救助机构进行统一的建立救助档案管理网站,对档案信息进行权限限制,保障隐私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加深档案的信息运用。
这就要求基层社会工作者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培养更深层次的专业技术素养。
甚至可以探索建立一套全国的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平台,落实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体系。
幸运的是当前无论大中城市的救助站信息设备都已经很专业了,而信息管理技术和信息档案的专职人员也已经度过了磨合期,能够熟练的将救助档案上传到信息网络上。
以当前的信息技术能够达到的救助效果来看,一方面救助档案能够快速的提供到对应的医疗服务单位,在每年严寒季节、流行病季节都能够有效的将医疗救济提供到每一个患病的困难人群身上。
另一方面在通过对救助站信息设备的改良与完善,给各大公益性质的团体和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就以救助站之外的社会救助组织来说,如果能够与救助站共享一套信息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更有效率的完成社会救济工作,实现整个城市的社会救济统一化和集体化。
2.3 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救助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将工作流程和工作守则制定明确的条文,限制自由度属性较高的社会救助工作。
对于社会救助档案的管理运用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之下,对于信息的调阅和使用必须要进行限制,公民的隐私权同样适用于救助站救助人员。
长期以来各个地方办事机构对于公民隐私权的注重明显不足,在较为漫长的社会演进之中,非盈利机构、事业单位等因为公民隐私泄露的问题引起了很大范围内的社会讨论。
根据中央的相关规定和指示精神,对于地方救助站的救济工作一定要做到保障隐私权益,在档案建立时就要做好信息保护工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人员的个人档案,地方救助站是没有公开和私下转移的权利的,只要公安机关或检查机关持有法院执行令才能够将人员档案进行提取,从而全面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权。
对于管理工作,倡导灵活性较大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原则问题则一定要照章办事。
救助单位的档案管理需要法律和规章进行行为制约,达成自我监督、民主监督的目的。
3 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民群众对社会福利的要求逐步上升,社会救助工作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与管理有重大意义。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救助站救助人员在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之下,能够受到更为多元化的救助模式和救助方法。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学习和进化能够让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最大限度的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社会安定祥和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兆妍. 关于民政社会救助档案的探讨[J]. 智库时代,
2019,3(20):11,13.
[2] 崔玉梅. 论提高办公室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J]. 兰台内外,2019,36(11):61-62.
[3] 韩兆妍. 探析社会救助档案的管理[J]. 传媒论坛,2019,
2(7):163,165.
[4] 何文丽. 规范救助工作丰富民生档案——解读《生活无着
的救助站救助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办法》[J]. 中国档案,
2015,65(2):34-35.
[5] 李立国. 救助管理亟须创新完善制度[J]. 社会福利,
2014,23(1),4-6
[6] 薛小勇.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困境及对策[J]. 社会
福利(理论版),2012,1(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