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

故事本身有悬念,很吸引人。

里边提及的“狡兔三窟换”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讨论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为人处事很有启迪;茅盾的《谈独立思考》探讨了独立思考的意义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很有益处。

而胡适、茅盾、爱因斯坦等这些名人,他们的人生以及人格就是很好的参照,德国的歌德曾经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4]从心理学角度说,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而人类都有英雄崇拜的心理,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讲述作家的奋斗经历或高尚人格,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农迎春.利用《大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循环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种明章、施亚西.一本被广泛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介绍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修订本)[J].中国高等教育[M],1985,(10).
[3]农迎春.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文学教育,2012,(2).
[4]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2012EA007)
作者简介:农迎春(1972-),女,壮族。

文学硕士,河池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公关礼仪》等的教学。

十二年寒窗苦读之后,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是诸多中学生的目标。

然而从高中迈入大学校门,迎接大一新生的却是与中学时代完全不同的东西。

不同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上课方式、人际交往……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适应不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对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首要环节。

本文对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大一新生踏进校园大门,面对新的人、新的环境、新的课堂授课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往往无从适应,从而导致焦虑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地甚至会影响到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2.自卑。

当大一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身边是亲朋好友的祝贺和同学的羡慕,那种优越感是很让人留恋的。

进入大学后,面对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在一些活动中不能崭露头角而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等等,这些久而久之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冷漠。

对人、对事表现出漠不关心以此来保护自己,这是有些大一新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选择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可以很好地使自己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但是这种消极的心态,会导致人们情感的冷漠。

4.空虚。

步入大学之前,每个学生都有着清晰而唯一的目标—考上大学,因此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

进入大学之后,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完全是自己支配,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些同学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因此终日觉得无所事事,生活空虚。

5.孤独。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而且还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

上大学后,远离父母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很多大一新生都会想家,有的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流,感到强烈的失落与孤独。

6.抑郁。

抑郁症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纪之病”,也被一些学者称作“蓝色忧郁”、“心灵感冒”。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表现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兴趣减退,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学习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记忆力差、存在睡眠障碍、有些甚至有自杀或自伤的行为或念头。

二、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
1.学校大环境的改变。

中学时代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是佼佼者,备受老师的重视和同学的艳羡。

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使成绩名列前茅,这种挫败感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等情绪。

同时家庭条件上的对比差距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有些学生思维太过绝对化,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学习失去信心,感觉前途一片渺茫,甚至发展为抑郁症。

中学时期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宿舍—食
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卢明星,段蕊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摘要:每年的九月,是各大高校的开学季。

大一新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踏进学校的大门。

然而,面对生活、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大部分的大一新生不能很好适应,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生活学习。

本文就大一新生常见心理
问题、产生原因及如何应对做简单论述,目的在于引起社会各界及学校、家长的重视,帮助大一新生很好地度过大学适应
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63-02
【心理疏导】. All Rights Reserved.
堂—教室”三点一线式,没有空余的时间,生活虽单调但很充实。

进入大学以后,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可够学生自己支配,但是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支配时间,如何使生活过的充实,并缺乏必要的时间管理的理念,于是便觉得生活既无聊又空虚。

现代的“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大都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大学以后,什么都要靠自己,一旦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苦于无人倾诉,感到孤独寂寞。

2.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家长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然而过高的期望值却会不自觉地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反之,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什么都不让孩子做,遇到什么问题都替孩子冲在前头,使得孩子丝毫没有抗挫折的能力。

然而,进入大学后什么都要靠自己,一但遇到问题就容易情绪崩溃。

3.个人人格的缺失。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大一新生由于自身人格相对不够健全,因此在面对问题、挫折时就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同时由于此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相对不成熟,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因此容易变得懒惰,感觉生活空虚、无聊,天天混日子。

三、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应对对策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该怎么做)。

新生入学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在军训时期,学校可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

在军训结束后,班级里应建立起有凝聚力的班委,通过开展各项积极有益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熟悉身边的同学,使他们消除刚踏入校门时的陌生感。

此外,学校也应
当对每一个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

2.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该怎么做)。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在对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应当多与孩子沟通,共同探索一条合适的模式。

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当,既不过高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不一味溺爱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脆弱。

应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也应该定时、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产生问题及时解决。

3.个人人格方面(个人该怎么做)。

进入大学后,大一新生要尽快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在面对身边优秀的群体时要欣然接纳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客观对待与别人的差距。

既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努力完善提高自己,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

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友谊。

此外,应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每一个小目标开始,一点一滴实践目标,充实大学生活,使大学生活过得既有意义又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谷军.新环境下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62-163.
[2]傅激.讨论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理论与当代,2008,(3):44-46.
[3]刘磊.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08,(18):544-545.
作者简介:卢明星(1989-),男,学历:本科;段蕊(1987-),女,职称:教师,学历:硕士。

留守子女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农村留守子女。

农村留守子女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招生对象以城乡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中很大多数生源为农村初中毕业生,而这其中就有不少学生为留守子女。

他们要在两三年内成长为职业技能工人,要在接受大量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践训练的同时,还要独自学会生活、融入社会、度过人生重要的青春期,当面对陌生的中职学校和中职生活难免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一、留守子女入学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性障碍。

留守子女大多很小就远离父母家人与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尤其是来自山区农村的孩子们,他们很多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集中食宿,生活自理能力相比城市子女要强。

但长期远离父母带来的孤独感和亲情缺失使他们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淡漠,
留守子女中职生入学心理障碍分析
胡晓松1,2
(1.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湖北十堰442000;2.湖北十堰教育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留守子女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招收对象中有着不少的留守子女新生,他们从基础教育走向职业教育之初,面对职教的学习和生活,难免出现一些入学心理障碍,本文从留守子
女的入学心理障碍表现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留守子女;中职;入学心理阻碍
中图分类号:G71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64-02【心理疏导】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