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五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
第五单元导学案
(2018年10月)
(注:按住ctrl键,单击上面课题,跳转到相应的页数)
导学案
16 猫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
..()()
蜷.()伏一缕.()
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
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课堂检测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秋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请从结构和语言角度简单阐述本文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诅.( zòu )骂怅.( chàng )然怂恿
..( sǒng )( yǒng )蜷.( quán )伏一缕.( lǚ)
2、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作者(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达标检测
1、比喻。

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

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猫的深厚感情。

3、拟人。

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生动形象。

4、(1)结构巧妙。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2)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描写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细致。

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

导学案
17 动物笑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2.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体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幽默风趣,注意体会这种幽默的效果。

2.学会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动物。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康拉德•劳伦兹(1903 -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诗。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羞怯.( ) 小凫.( ) 麝.香( )
驯.养( ) 禁锢.( ) 虐.待( )
咒.骂( ) 匍匐
..( )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急待地来找我。

( )
(2)小鸭子对母亲需索不体。

( )
(3)我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训的鸟。

( )
(4)它总是窜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

( )
3.解释下面的词语。

(1)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诞不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相径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采奕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思考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在水鸭子的实验中,你看到了怎样的逗笑的情景?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地写这个逗笑的情景呢?
3.课文写了“我”和黄冠大鹦鹉“可可”有关的三件趣事,浏览课文,说说是哪三件事?其中哪一件给你印象最深?把它描述出来,这三件趣事有什么表达效
果?
4.下面一段话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通过学习课文《绿色蝈蝈》,使我对蝈蝈的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②不但蝈蝈捕食昆虫,而且还吃水果的甜浆。

③它们的叫声非常柔和,每当夜幕降临,静谧的田野就成了它们表演的舞台。

④谁能不说蝈蝈不是一种可爱的昆虫呢?
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淄博中考)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它为人类奉献的蜂蜜、蜂胶、蜂王浆……________
①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③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④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A.①④②③B.③①④②
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6.“另一次我差点儿被送进疯人院里,这得怪我养的那只黄冠大鹦鹉‘可可’了。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文中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请找出一处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8.动物的世界五彩斑斓,它们在我们尚未深知的家园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幸去拜访它们,和它们成为朋友的。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2)读了这幅漫画,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qièfúshèxùn gùnüèzhòu pú fú
2.(1)急—及(2)体—休(3)训—驯(4)窜—蹿
3.(1)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3)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4)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第一句开篇点题,总括全文,表明文中逗笑的主角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三四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

2.情景:一个有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

①写出了不明原委的人容易把“我”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的原因。

②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的行为总是令人发笑,增强了文章的幽默风趣的效果。

③反复做实验,可以看出“我”对科学工作的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①可可到处追寻“我”;②可可的恶作剧:“可可不但把这位来,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做一堆,背心上的做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做一堆。

”;③可可把毛线缠到树上。

4.①删去“使”②将“不但”与“蝈蝈”调换位置④删掉第一个“不”
5.D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关于黄冠大鹦鹉“可可”的故事。

7.示例:“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一个感叹,两个反问,反映了“我”当时的惊奇和担心的心理。

8.(1)人类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群起反击。

(2)让我们与地球上所有生物成为朋友,珍惜它们的家园。

导学案
18 狼
学习目标
1.熟读,理解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素养。

3.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4.理解文本主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现代汉语与古代语法之间的区别。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并理解“狼”这一形象在古人思维中的意义。

知识链接
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学法指导:
1.该篇文章是一篇小故事,趣味性强,相信同学们一定喜欢,建议同学们去看多
的《聊斋志异》小故事。

2.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关注部分文言词汇,如:
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可通过工具书或互联网对这些字的古
字形进行分析探讨,便于加强掌握。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字音梳理】1.分别给下列加横线生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1)眈眈相向 A.dān B.chén
(2)苫蔽 A.zhàn B.shàn
(3)少时 A.shǎo B.sáo
(4)弛 A.cǐ B.chí
【字词解释】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2)意暇甚()
(3)屠自后断其股()(4)乃悟前狼假寐()(5)缀行甚远()(6)两狼之并驱如故()(7)一狼乃从()(8)屠大窘()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借助注释初读课文,然后合上书,尝试用自己话讲述该故事。

2.请你逐段分析本文,简要阐述各个段落所描写的内容。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同学们,本文情节波澜起伏,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和动词的合理使用生动
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请同学们互相合
作,将这系列动作描写与动词找出来进行分析。

示例:“缀行甚远”、“并驱如故”一个缀字与一个驱字,生动表现了狼的贪
婪与凶狠形象。

2.搜集与狼相关的成语,看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与同学共同搜集狼的有关资料,看看狼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并说说你的收获。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意义或用法
(1)顾野有麦场()(2)屠乃奔倚其下()
(3)乃悟前狼假寐()(4)屠暴起()
(5)以刀劈狼首()(6)盖以诱故()
2.下边句子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说明其中的语法现象,并翻译该句子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1)A (2)B (3)A (4)B
2.(1)闭眼;(2)空闲;(3)大腿;(4)睡觉;(5)紧跟;(6)原来;(7)跟从;(8)困窘急迫
3.留仙;柳泉居士;聊斋先生;《聊斋志异》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略。

2.第一段描写了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畏惧狼,两次投骨不能摆脱狼的追踪,表现了屠户的谦让和狼的贪婪。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第四段讲屠
户杀狼,表现屠户的警觉和狡诈艰险,这是故事高潮和结尾。

第五段发表议论,点明主旨,说明人类的聪慧将永远战胜邪恶势力。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不前二字表现了畜生的谨慎,眈眈又表现了狼的凶恶。

“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都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屠夫的害怕和侥幸心理;“顾”“倚奔”“弛”“持”等,变现了屠户决心斗争的觉悟。

“暴起”“劈”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2.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等等,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邪恶狡诈形象,通常用其形象表现恶人或邪恶势力。

狼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特性的的动物,它们群居,拥有十分团结的力量,它们对自己的配偶忠诚,护犊爱幼,这是在人类世界中都值得深为赞赏的品质。

如此看来,狼并非是一种十恶不赦的动物,我们对它也存在着片面的看法与误解。

故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课堂检测
1.(1)看见(2)于是(3)才(4)突然(5)用(6)用来
2.C
3.(1)前进,形容词用作动词。

翻译:狼不敢前进,瞪着眼朝着屠户。

(2)像狗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翻译: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3)打洞,名词用作动词。

翻译: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想钻洞进入来攻屠户的后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