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
现了X线。

2、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
进行医学研究医学学科。

内容: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
核医学:诊断:体外检查法
体内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显像、非显像检查
治疗
(举例说明)核素治疗:(β粒子或α粒子)
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放射性药物。

131I 甲亢甲癌转移性(分化型)
3、放射性药物特点:
(1)具有放射性;
(2)其生理生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固有特性;
(3)不恒定性(具有特定物理半衰期和有效
半衰期);
(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5)引入量少,计量单位不同(以活度为计
量单位);
(6)治疗作用基础不同于普通药物。

4、放射性示踪剂性质:同一性;可探测性。

5、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举例)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及天然元素或其化
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
性有其一定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聚焦在特
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1)特异性结合:放射性免疫显像及反义显像;
(2)合成代谢:131I甲状腺显像;
(3)细胞吞噬:肝胶体显像;
(4)循环通路:99m Tc-DTPA脑脊液间隙显像;(5)选择性浓聚:99m Tc-焦磷酸盐心肌梗死
组织显像;
(6)选择性排泄: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7)通透弥散:脑血流灌注显像;
(8)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骨显像。

6、放射性核素显像类型
根据显像部位影像采集时间、方式以及所有
核素发射核射线种类,将显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2)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3)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4)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
(5)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根据显像剂对病
变组织亲和力);
(6)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
(7)单光子显像和正电子显像(根据显像剂
发出射线种类)。

7、核医学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正当化原则;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个人剂显限值原则。

8、诊断肺栓塞首选方法:肺血流灌注显像及
肺通气显像结合。

9、肺灌注显像原理:
静脉注入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管径放射性核
素颗粒,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床内暂时嵌顿,即微血管栓塞,从而使肺显影,放射性颗
粒在肺内分布及肺动脉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
而肺灌注显像反映肺动脉血流分布,当腓血管
狭窄或栓塞时,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流进入该区,肺灌注显像该区呈现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10、肺灌注显像适应证: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诊
断及疗效判断。

11、联合应用鉴别诊断PE及COPD
灌注显像通气显像
意义
正常 --------------→
排泄肺栓塞
异常+ →正常-不匹配
→诊断肺栓塞
↘也异常+匹配
→ COPD
通气及灌注不匹配是肺栓塞早期诊
断和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12、核素肺灌注显像
静脉注射某些颗粒状放射性药物,
流经肺循环时,暂时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前小动
脉和毛细血管内,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

13、核素肺通气显像
吸入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
使放射性核素沉积于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内,
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

14、两肺多发楔形稀疏缺损区 PE~100% V/Q不匹配诊断PE
肺灌注显像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
肺动脉血栓栓塞,但异常肺灌注显像并不一定
是肺栓塞,只有及肺通气显像不匹配灌注异常
才是肺栓塞显像特征。

15、RIA质量控制常用指标:
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稳定性;健全性。

16、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
在大脑原发病灶对侧小脑同时出现
血流灌注减低。

17、免疫放射分析及非放射免疫分析异同
相同点:基本原理相同、同样标记
抗体
不同点:示踪剂不同,检测标记物
方法也不同,无核污染。

18、典型肾图三段名称及其生理意义
(1)a段:静脉注射131I-OIH后10秒左右,
肾图呈急速上升一段曲线,时间约为30秒,此
段放射性计数60%来自肾外血管床,10%来自肾
血管床,3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其高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动脉血流灌注量,又称为
血管段。

(2)b段:是继a段之后逐渐斜行上升曲线,通常2-4分钟达到高峰,此段曲线上升斜
率和高度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取
131I-OIH速度和数量,主要及肾有效血浆流量和
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3)c段:系继b段之后下降段曲线,曲
线初始部分下降较快,其斜率及b段上升斜率
相近,反映肾排出131I-OIH速度和数量,主要
及尿路通畅程度和尿流量有关。

因尿流量多少受肾有效血浆流量、肾小管功能及肾小球滤过
率影响,因此在尿路通畅情况下,c段能反映
肾血流量和肾功能。

19、异常肾图类型及临床意义
(1)急剧上升型: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
路梗阻;同时出现在双侧者,多见于急性肾性
肾衰竭和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所致上尿路引流障
碍。

(2)高水平延长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
梗阻和肾盂积水并伴有肾功能损害者。

(3)抛物线型: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
肾功能损害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
积水。

(4)低水平延长线型:常见于肾功能严重
损害,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以及急性肾前性
肾衰竭;偶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当梗阻原因
解除后肾图可很快恢复正常。

(5)低水平递减型:可见于肾无功能、肾
功能极差、先天性肾缺如、肾摘除或对位落空
等。

(6)阶梯状下降型:多见于尿反流和因疼
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引
起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此型重复性差。

(7)单侧小肾图:多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也可见于游走肾坐位采集者和先天性小肾。

20、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原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活
性,使脑内PH值下降,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
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
于病变血管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
和缺血区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
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

对评价脑循环储备功能
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临床实用价
值。

21、脑血流灌注显像适应证
(1)诊断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可逆性缺血
性脑病;
(2)脑梗死早期诊断及脑血管疾病治疗前、
后效果评价;
(3)癫痫灶定位诊断;
(4)老年性痴呆病诊断及鉴别。

22、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1)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IA)和可逆性缺
血性脑病(PRIND):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脑血流可能未
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这
时神经系统检查及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阴
性,而rCBF显像可发现近50%患者脑内存在缺
血性改变,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放射性减
低或缺损区。

(2)脑梗死:
脑梗死发病早期rCBF显像即可检出。

此外,rCBF显像还可检出难以被CT和MRI发
现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象和局部过度灌注表
现,前者表现为一侧大脑皮质有局限性放射性
分布减低或缺损,同时可见病变对侧小脑放射
性减低,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疾病。

而后者表现
为病变放射性减低区周围出现异常放射性增高
区。

(3)其他:癫痫、AD、脑损伤、脑肿瘤、
偏头痛、脑死亡、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帕
金森、其他脑部疾病。

23、PET脑代谢显像原理(名词解释:脑葡萄
糖代谢显像)
葡萄糖是脑组织唯一能源物质,选择正电
子放射性核素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
显像剂,它和普通葡萄糖一样能穿过血脑屏障
进入脑组织,也能在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下变
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但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外,更不能快速地反向通过血脑屏障,其在脑
内滞留时间较长。

因此在体外通过PET对发射
正电子核素进行计算机成像,从而反映脑组织
代谢情况。

24、代谢性骨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甲旁亢、肾性骨病、骨质疏松症、
畸形性骨炎。

25、骨显像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可见于: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肺癌骨转
移;代谢性骨病;骨折。

26、骨显像“闪烁”显像: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近期
(2-3个月)内约有10%-15%患者骨影像表现为
原有病灶放射性进一步增高,病变更加突出,
但临床上却有改善表现,这种不匹配反应称为
“闪烁”现象。

3个月后再行显像往往可见明
显改善。

这是由于治疗后短期内放射性骨炎未
愈,局部血流仍有增加和修复性新生骨骨盐代
谢活跃所致。

这是骨愈合和修复表现,而不是
转移性骨肿瘤结果。

27、各种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其中以肺癌、
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发生骨转
移最为常见。

1、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
现了X线。

2、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
进行医学研究医学学科。

内容: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
核医学:诊断:体外检查法
体内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显
像、非显像检查
治疗
(举例说明)核素治疗:(β粒子或α粒子)
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放射性药物。

131I 甲亢甲癌转移性(分化型)
3、放射性药物特点:
(1)具有放射性;
(2)其生理生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固有特
性;
(3)不恒定性(具有特定物理半衰期和有效
半衰期);
(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5)引入量少,计量单位不同(以活度为计
量单位);
(6)治疗作用基础不同于普通药物。

4、放射性示踪剂性质:同一性;可探测性。

5、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举例)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及天然元素或其化
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
性有其一定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聚焦在特
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
(1)特异性结合:放射性免疫显像及反义显
像;
(2)合成代谢:131I甲状腺显像;
(3)细胞吞噬:肝胶体显像;
(4)循环通路:99m Tc-DTPA脑脊液间隙显像;
(5)选择性浓聚:99m Tc-焦磷酸盐心肌梗死
组织显像;
(6)选择性排泄: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
(7)通透弥散:脑血流灌注显像;
(8)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骨显像。

6、放射性核素显像类型
根据显像部位影像采集时间、方式以及所有
核素发射核射线种类,将显像分为以下几种类
型:
(1)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2)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3)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4)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
(5)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根据显像剂对病
变组织亲和力);
(6)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
(7)单光子显像和正电子显像(根据显像剂
发出射线种类)。

7、核医学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正当化原则;放射防护最优化原
则;个人剂显限值原则。

8、诊断肺栓塞首选方法:肺血流灌注显像及
肺通气显像结合。

9、肺灌注显像原理:
静脉注入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管径放射性核
素颗粒,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床内暂时嵌
顿,即微血管栓塞,从而使肺显影,放射性颗
粒在肺内分布及肺动脉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
而肺灌注显像反映肺动脉血流分布,当腓血管
狭窄或栓塞时,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流进入该
区,肺灌注显像该区呈现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10、肺灌注显像适应证: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诊
断及疗效判断。

11、联合应用鉴别诊断PE及COPD
灌注显像通气显像
意义
正常 --------------→
排泄肺栓塞
异常+ →正常-不匹配
→诊断肺栓塞
↘也异常+匹配
→ COPD
通气及灌注不匹配是肺栓塞早期诊
断和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12、核素肺灌注显像
静脉注射某些颗粒状放射性药物,
流经肺循环时,暂时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前小动
脉和毛细血管内,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

13、核素肺通气显像
吸入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
使放射性核素沉积于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内,
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

14、两肺多发楔形稀疏缺损区 PE~100%
V/Q不匹配诊断PE
肺灌注显像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
肺动脉血栓栓塞,但异常肺灌注显像并不一定
是肺栓塞,只有及肺通气显像不匹配灌注异常
才是肺栓塞显像特征。

15、RIA质量控制常用指标:
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稳定性;健全性。

16、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
在大脑原发病灶对侧小脑同时出现
血流灌注减低。

17、免疫放射分析及非放射免疫分析异同
相同点:基本原理相同、同样标记
抗体
不同点:示踪剂不同,检测标记物
方法也不同,无核污染。

18、典型肾图三段名称及其生理意义
(1)a段:静脉注射131I-OIH后10秒左右,
肾图呈急速上升一段曲线,时间约为30秒,此
段放射性计数60%来自肾外血管床,10%来自肾
血管床,3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其高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动脉血流灌注量,又称为
血管段。

(2)b段:是继a段之后逐渐斜行上升曲
线,通常2-4分钟达到高峰,此段曲线上升斜
率和高度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取
131I-OIH速度和数量,主要及肾有效血浆流量和
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3)c段:系继b段之后下降段曲线,曲
线初始部分下降较快,其斜率及b段上升斜率
相近,反映肾排出131I-OIH速度和数量,主要
及尿路通畅程度和尿流量有关。

因尿流量多少
受肾有效血浆流量、肾小管功能及肾小球滤过
率影响,因此在尿路通畅情况下,c段能反映
肾血流量和肾功能。

19、异常肾图类型及临床意义
(1)急剧上升型: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
路梗阻;同时出现在双侧者,多见于急性肾性
肾衰竭和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所致上尿路引流障
碍。

(2)高水平延长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
梗阻和肾盂积水并伴有肾功能损害者。

(3)抛物线型: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
肾功能损害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
积水。

(4)低水平延长线型:常见于肾功能严重
损害,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以及急性肾前性
肾衰竭;偶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当梗阻原因
解除后肾图可很快恢复正常。

(5)低水平递减型:可见于肾无功能、肾
功能极差、先天性肾缺如、肾摘除或对位落空
等。

(6)阶梯状下降型:多见于尿反流和因疼
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引
起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此型重复性差。

(7)单侧小肾图:多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也可见于游走肾坐位采集者和先天性小肾。

20、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原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活
性,使脑内PH值下降,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
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
于病变血管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
和缺血区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
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

对评价脑循环储备功能
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临床实用价
值。

21、脑血流灌注显像适应证
(1)诊断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可逆性缺血
性脑病;
(2)脑梗死早期诊断及脑血管疾病治疗前、
后效果评价;
(3)癫痫灶定位诊断;
(4)老年性痴呆病诊断及鉴别。

22、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1)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IA)和可逆性缺
血性脑病(PRIND):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脑血流可能未
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这
时神经系统检查及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阴
性,而rCBF显像可发现近50%患者脑内存在缺
血性改变,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放射性减
低或缺损区。

(2)脑梗死:
脑梗死发病早期rCBF显像即可检出。

此外,rCBF显像还可检出难以被CT和MRI发
现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象和局部过度灌注表
现,前者表现为一侧大脑皮质有局限性放射性
分布减低或缺损,同时可见病变对侧小脑放射
性减低,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疾病。

而后者表现
为病变放射性减低区周围出现异常放射性增高
区。

(3)其他:癫痫、AD、脑损伤、脑肿瘤、
偏头痛、脑死亡、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帕
金森、其他脑部疾病。

23、PET脑代谢显像原理(名词解释:脑葡萄
糖代谢显像)
葡萄糖是脑组织唯一能源物质,选择正电
子放射性核素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
显像剂,它和普通葡萄糖一样能穿过血脑屏障
进入脑组织,也能在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下变
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但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外,更不能快速地反向通过血脑屏障,其在脑
内滞留时间较长。

因此在体外通过PET对发射
正电子核素进行计算机成像,从而反映脑组织
代谢情况。

24、代谢性骨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甲旁亢、肾性骨病、骨质疏松症、
畸形性骨炎。

25、骨显像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可见于: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肺癌骨转
移;代谢性骨病;骨折。

26、骨显像“闪烁”显像: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近期
(2-3个月)内约有10%-15%患者骨影像表现为
原有病灶放射性进一步增高,病变更加突出,
但临床上却有改善表现,这种不匹配反应称为
“闪烁”现象。

3个月后再行显像往往可见明
显改善。

这是由于治疗后短期内放射性骨炎未
愈,局部血流仍有增加和修复性新生骨骨盐代
谢活跃所致。

这是骨愈合和修复表现,而不是
转移性骨肿瘤结果。

27、各种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其中以肺癌、
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发生骨转
移最为常见。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