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文化景观中蕴涵的人地关系思想及其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村落文化景观中蕴涵的人地关系思想及其体现
作者:张婷麟
来源:《旅游纵览》2011年第05期
在古村落文化景观中,最基本的因素还是群山环抱的,疑似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中原望族前来避难。
山重水阻,闭塞的环境迎来避乱世的人们,然后秀美山河使这些人在徽州留下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到: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经济、宗教关系都是受其支配。
宗族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
正是由于避难的人们多为整族迁来,屯聚成村,因此宗族观念很强烈,籍贯的归属对每一个徽州人都很重要。
即使不是在徽州出生也不忘原籍在徽州。
朱熹生在福建,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徽州人都认为他祖籍徽州歙县;胡适寓居他乡几十年,写自传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宗族制度的重要在徽州宗祠的修建中也可见一斑。
徽州各个宗族对祠堂的修建都很重视。
宗祠是徽州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也是各个村落的心理中心。
用于祭祖、商议大事、也做娱乐活动等,呈坎的罗东舒祠更是以大而精闻名。
随之而来的是中原的文化,也把风水等观念带人了徽州以及中原地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这些来自中原的观念不断地同化着这里的原著居民——山岳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原人也慢慢被同化,最终两者合二为一,成为徽州人,徽州的文化也就此产生。
徽州的古村落都是按照风水在布局的,不仅村落的整体布局如此,民居中也有很多体现风水的细节,比如呈坎村中的“泰山石敢当”“辟邪镜”“内八字的聚财墙”等等。
在潜口我们也看到了民居的宅门斜开,以斜辟邪的说法等等都有所体现。
中原人的人迁带来了文风鼎盛的徽州,徽州人坚信读书是天下第一等要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的男孩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异地求学或经商。
考中功名,继而入朝为官,被徽州人认为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在屯溪老街的三雕店铺做访谈的时候,很多都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景象。
还有三种出现的频率也非常的高,包括在西园的砖雕上也有见到,就是姜太公垂钓,文王访贤,三顾茅庐的故事,很显然在徽州人们的心目中为朝廷做事、为社稷出力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也是光大门楣的很好的途径。
也正是因为这样,商是儒商,医是儒医。
徽州地区人多地少,人民生活较为贫困,而因为得天独厚,盛产木材、茶叶等,再加上临近地区为浙江、江苏等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为徽商的崛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徽商的活动范围基本遍及全国,所谓“无徽不成镇”也就是说徽商无所不至,为很多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徽州商帮大异于其他商帮的重要特色是“贾而好儒”,徽商的文化素质一般较高,信奉“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文化素质的提高给
徽商的经商活动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把古代文化中的谋略等化为经商的有力经验,使徽商在中国的商业舞台上独领风骚好几百年。
徽州文化受到新安理学的影响很深厚,他们是天人合一论的主张者,讲究和谐发展的思想,古徽州的人们从来就有一种和谐社会的思想在指导他们的生活。
比如,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封山育林的习惯,游览期间也有所见闻。
而众川河岸上的“公禁河鱼”更是体现徽州人民对生态经济的自主约束力。
还有呈坎村的燕翼堂,它的天井下依次有沙,鹅卵石,木炭,对水过滤作用,说明当初的人们依然有了环保意识。
而在现在的村民的生活中,我们也找到了生态文明的痕迹。
在入户调查中,我们发现,生活条件较好的住户,家中有一台沼气转换装置,把家中厕所所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送人气灶,加热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