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工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工分制度
1. 相关背景
1953-1958年,我国进行了集体化改造。
从农业合作化的初起,各种各样的工分制作为集体经济时期落实“按劳分配”制度的一项具体措施就已在各地广泛展开。
1962年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在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后,这一制度渐趋完善,成为集体经济时期各地统一的分配制度。
2. 含义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计量社员参加公共生产劳动的数量和社员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亦称为劳动日值。
对于一种工作,在一定土地、耕畜、农具、天时等条件下,以一个中等劳动力按照一定质量要求一天所能达到的劳动数量,作为一个劳动日。
为了计算上的方便,把一个劳动日分成10个工分。
依照每个人的劳动耗费和应分配的消费数量及相应的工分。
决算时,按当年每一工分制和每个人工分总额来分配劳动报酬。
3. 计算工分数量的主要方法
1) 按件记工,即按社员完成的工作定额确定应得工分。
2) “死分活评”,即按社员劳动力强弱和技术高低评定每个工作日应得工分,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议,确定加、减分或按原定标准记分。
3) “死分死记”,即按照每个社员劳动力强弱和技术高低评定每工作日应得工分,再根据实际出勤时间记分。
4) 包工,即合作社把一定的生产任务,按照工作定额预先计算出一定数工分,报给生产队完成。
最初是实行季节性包工称为“小包工”,以后出现常年包工称为“大包工”。
有些合作社在长年包工基础上规定产量标准,行超产奖励制。
4. 各种记工法的不足:
1) 实行评工记分或死分活评,由于不易掌握统一的标准以及评工花费时间多,最后常常导致“死分死记”,即不管实际劳动情况,一律按“底分”记分。
2) 按定额记工比评工记分要科学一些,但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劳动定额难于订的合理,即使订出比较合理的定额,由于生产条件的多变性也往往使它不能准确地反映每个人所支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其结果仍然会造成平均主义或不合理的过大差别。
3) 按现实的产量计算工分比前两种方法较能真实地反映劳动量的支出,但计算上比较复杂。
5. 作用和影响:
1) “搭便车”行为
在所谓的评工记分的农活里。
由于是计时评分,个体在劳动中的努力难以计量到工分钟,较他人多获得工分的激励受到抑制,就具备了偷懒动机,这也是造成这一时期集体经济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2) 无效劳动现象
在定额记工的农活中,由于以计件定工分,不免造成了劳动者追求数量而不顾及质量现象的发生。
而这种“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劳动实际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因而是无效或低效的劳动,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效益。
6. 总结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所谓的工分制是指个体在一个集体中通过其劳动量所占份额来获取报酬的一种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忽略了劳动态度和工作质量,对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与我国的经济性与我国的经济效率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80年代初,随着包干到户责任制形成的广泛开展,工分制的计酬分配方法也转变为包干制分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