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活动一
激情诵读,品《大学》之韵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 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 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 ★
课堂活动三
经典联读,知立身之本
课堂活动四
以古观今,悟家国一体
“修齐治平”的实践方针,指引了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 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 “三纲” “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
诵读感悟:
1.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 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课堂活动二 条分缕析,理“三纲八目”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总之, “明明德”是 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 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 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 过程。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 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 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八
目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诚实,不自欺 端正内心,不偏不倚,不动摇 修养自身,完善自身 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关系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 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
联系,层层递进。
“齐家”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平天下”是“齐家” 的延伸。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 标, 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
第二单元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通过诵读,体悟顶 针、排比修辞手法的 表达效果。
语言建构 与运用
理解儒家士大夫对 修身的重视,感受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 神之美。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思维发展 与提升
梳理“三纲”“八 目 ”之间的内在逻 辑,用联系的眼光
分析问题,拓展联 想思维。
文化传承 与理解
了解“修齐治平” 的基本思想,理解儒 家文化对中国文人精 神世界的影响,思考 其现代意义。
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们能从我们的教材或者生活中找到现实的例子
吗?请各个小组自由讨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派代表发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