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转轨:内在特性、演进逻辑与前景展望——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于指导实践 ( 例如 20 年源于美 国次贷危机并扩展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中 08
国的经济转 轨是 基于 自己的 国情 ,走 适 合 自己 的发展 道 路 ,但 “ 国式 转 轨 ” 演 进 道 路 的 内在 逻辑 中
却应 当成为也能够成为经济转轨国家发展可供借鉴的 “ 范式” 。 与众不 同的 “ 中国式转 轨”
济 转轨 的 内在规 律 以及未 来改 革 中可能 面 临 的机遇 与挑 战 ,对 于 中国如何 应 对全球 化 的 冲击 以及 最终
实现经济转轨的战略 目标 ,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由于中国经济转轨在经济领域的成功 ,中国式转轨模式也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出现了各种 关于中国经济转轨 的特殊路径 、政府在经济转轨过程 中的驾驭能力、经济转轨绩效产生的源泉等问题 的尝试性的归纳研究。20 04年 5 ,国际主流媒体对 “ 月 中国模式 ”和 “ 北京共识 ” ( e i osn B i gC ne. j n
Mac , 2 0 r h 09
・
理论 研究 ・
中 国 式转 轨 : 内在 特性 、 演进 逻辑 与前 景展 望
— —
纪念 中国改革 开放 3 O周年
吕 炜
( 北 财 经 大 学 ,辽 宁 东 大连 1 62 ) 10 5
摘
要 :中国改革 开放 3 O年所取得的 巨大成就及 所经历的坎坷 ,为我们 系统研 究和 总结 “中国
① “ 经济转轨 ”的基本 内涵是指在改变经济资源 的基础配置方式 ,即将经济运行体制从计划控制 为主的轨道转 变到 由市场调控 为主 的轨道上 去 , 一个原理一般性 与实践特殊 性相结 合的从 计划 向市场体制转 换的探 索过程 ,而 “ 是 改革 ” 一词 ,通 常是 与经 济转 轨同义 的。
式转轨” 的 内在特性 与演进逻 辑 ,提供 了丰富而又真切 的素材 。站在 改革开放 3 0周年的 历史时
点 ,瞻前顾后 的考虑 中国经济转轨 的 内在规律 以及 未 来改革 中可能 面临 的机 遇 与挑 战 ,对 于 中
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的冲击以及 最终 实现 经 济转轨 的战略 目标 ,无疑 具有 十分 重大的理 论及现 实
第3 ( 期 总第34 0 期)
20 年 3 09 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e r h o n n i la d Ec n mi s u s s a c n Fi a c a n o o cI s e
Nm。 G 。le l 0) b 3(e r SiN 3 a r 4 a
收稿 日期 :20 -12 0 81-4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问题研究》 (0 7 0 7 我 7831 )
作者简 介 :吕 炜 (9 9一) 16 ,男 ,重庆万县 人 ,副校长 ,教授 ,博 士生导 师 ,主要从 事公共经 济与公 共政策 、转 轨经济理论 、 财政理论与政策等方面 的研究 。
4
财经问题研 究
20 09年第 3期
总第 3 4期 0
ss u)做 出了正面肯定 , 这似乎预示着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但是到 目 前为止 ,“ 北京共识”还只是作为一种理念提出,并未成为一种完整、系统 的分析方法,因此 尚缺
乏对 实践 的普遍 指导 意义 。在 中国经济转 轨 3 0年之 际 ,总 结其 经 济 转轨 实 践过 程 ,并 将 其升 华再 次
现 了由传统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过渡 ,因此 ,体制转轨与发展转型成为了中国改革进 程 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家庭恩格尔系数、居住条件 、交通
条件、通讯条件 以及城市公用设施普及 占有率等显著改善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 自 17 98年以来经济转 轨 进程 取得 了阶段性 的成 功 。 因此 我 们 站 在 改革 开 放 3 ① 0周 年 的历 史 时点 ,瞻前 顾 后 的考 虑 中 国经
一
、
“ 中国式转 轨” 这个 称谓 的 出现 ,暗示着 中 国的经济 转轨 进程 必 然 具有 着众 多 与众 不 同之处 。这
种差异一方面来 自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另一方面也来 自于基于特殊国情而引致的特殊转轨任 务。经过大量的鉴别和比较 ,我们可以把 中国经济转轨的基本特征简单概括 四个方 面,即二重任务
性 、非平衡 性 、阶段 性和二元 性 ,并基 于此对 中国式转 轨进行 解读 。这 四个方 面 的特征并 不是 孤立存 在 的 ,彼此之 间有着 明显 的逻辑 因果关 系 。图 1 中国式转轨 的 内在逻辑 示 意图 。 是
图 1 中 国式 转 轨 的逻 辑 示 Leabharlann 图 1 二 重任务 性 .
始于 2 世纪 7 0 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是一个经济社会体制全面变革的过程 ,也是一个就 整 个社 会 而言 利益 不断 增进 的过 程 ,同时也是 一个 社 会利 益结 构不 断在 激烈 的对 抗 与碰撞 中进 行调 整 的过程 。时至今 日,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3 年 的历程 ,其间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实现 了国 0 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 8 ,成为世界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国家的经济奇迹 ;而且也在体制层面实 .%
二重任务性是指在转轨经济的运行中存在着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双重约束,这样经济转轨实际上同 时承担着 “ 体制转轨”与 “ 发展转型”两大任务 ,这两大任务作为两条主线贯穿于转轨的始终 ,忽 视任 何一条 主线 的思想 和行 为都是 不可取 的并会 给转 轨绩 效带来 不 良影 响。 区分 “ 轨 ” 与 “ 型 ” 转 转 的双视角分析思路散见于一些文献 中,日 本学者加藤弘之 (0 3 20 )定义 了双重转型 ,认为 中国经济 转轨面对的任务并不单纯 , 体制转轨并非是纯而又纯的体制形态转变 ,还要受到别的转变条件的制 约,使转轨不能按照改革方案预先设计的路线前进 ,由此引起了将发展指标与改革指标结合起来进行 分析的思考,这是很有创新意义的 。中国学者对经济转轨的研究摈弃 了一些西方学者 的理想主义 J 和纯理论化倾向,更多的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土壤 ,基于有着典型中国特色的经济转轨 实践来考察经济转轨的实质与特征。厉以宁 (96 19 )较早地阐述 了 “ 型发展” 观,认 为中国是一 转 个转型的发展中国家 ,转型是指 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指中国正在从 不 发达状 态迈 向现代化 。正是 由于 转 型与 发 展 这两 项 任 务 结合 在 一 起 ,中 国所 遇 到 的问 题 ,尤其 错 综复 杂 ,这 里既有 转型 中的 问题 ,又有发展 中的 问题 。周 振华 (97 对 “ 长 转 型 ” 的研 究则 19 ) 增 是 以体制转轨为约束条件 ,研究狭义的发展问题 ,只是这里 的 “ 转型”是指增长方式或发展方式的 转换 。 吕炜 (04 明确提 出建立 以 “ 轨 一转 型 ” 为 框 架 的双 视 角研 究思 路 来 分析 和 研究 转 轨 20 ) 转 政策 和实践 引。 从体制的角度进行考察 ,中国转 轨实际上是政府 当局通过政 策驾驭一个相对 比较短暂的时期
意义。基 于此种考虑 ,本 文基 于 中国式转轨 的主观 、客 观 两个层 面 ,分别探 讨 了 中国式转轨 的 客观特性 以及主观政 策驾驭 转轨进程 的 内在 逻辑 ,最后 对 中国式转轨进 程的 未来之路 进行 了前
瞻性的思考 。
关键词 :中国式转轨 ;改革 开放 ; 内在 特性 ;演进逻辑 中图分类号 :F 6 . 0 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X 20 )30 0 .1 00 16 ( 0 9 0 - 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