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乱中的秩序_评影片_穆赫兰道_李晓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评论
大舞台
凌乱中的秩序
——评影片《穆赫兰道》
李晓欢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4)
摘要:《穆赫兰道》是最具大卫•林奇风格的电影,导演以人物 的心理和情绪为叙事核心,充分运用电影的时空特性,精心营造了一 个叙事迷宫,似乎要将观众引向一个猜不透的世界。但是影片还是没 有超越观众的理解底线,在那些看似凌乱的影像背后是导演对传统叙 事手法的延续。
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散发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即使是欢快的 旋律也仍然藏着一股隐隐约约的哀愁。他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中寻求平衡,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钢琴作品含蓄而内敛, 严肃和深刻,多声部的复杂印象和丰富的乐思为他的钢琴音乐带 来了交响性。
那件灰色的睡衣。蓝钥匙、棕色杯子、灰色睡衣这些小细节暗示 我们又回到了现实,回到戴安娜煮咖啡的那个时空。然后戴安娜 眼睛的大特写,伴随着一阵剧烈的敲门声,戴安娜的眼睛慢慢闭 上又慢慢睁开,周围响起人的尖叫的嘈杂声,显然戴安娜已经产 生幻觉,面目狰狞的姨妈夫妇在后面紧紧地跟着她,极度恐惧之 中的戴安娜陷入癫狂状态,吞枪自尽。
第二首A大调《间奏曲》,乐曲一开始用带有暗淡色彩的优 美旋律娓娓道来,曲中经常出现两个声部的对唱,演奏者将各声 部协调配合,突出表现了旋律的不同层次。
第三首g小调《叙事曲》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卡琴用力量十足 的和弦断奏,在突出节奏重音的同时,而不失高声部的旋律线条。 中间旋律转为柔美朦胧,与前一段呈对比,带有梦幻的感觉。
梦境中神情紧张的年轻男子丹向一个中年男子讲述他的一个 可怕的梦,现实中在同一家餐馆戴安娜和杀手做交易时,戴安娜 无意中看到丹正在望着他们。杀手告诉戴安娜事成之后,她会看 到一把蓝色的钥匙,而这把蓝色钥匙是用来开一个蓝色匣子的, 蓝色匣子在一个乞丐的手上,即这个乞丐将是戴安娜罪行的见证 者。戴安娜内心深处很害怕见到这个乞丐,“梦是一种(受抑制 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3]因此梦境中戴安娜化身为那 个年轻男子丹,不停地向中年男子宣泄对乞丐的恐惧,并且说 到“希望永远不会在现实中看到那张脸”。当那个乞丐真的出现 时,丹当场被吓晕过去。戴安娜雇杀手害死卡米拉之后内心饱受 煎熬,这种强烈的恐惧就导致了梦中那个笨手笨脚的杀手,因为 失误一连杀了三个人,才得以脱身。现实中邻居来拿留下的东西 时告诉戴安娜那两个探员又来找过她,因此梦境中出现了幕后黑 手打电话给戴安娜,事故现场两名警探做调查的场景。现实中戴 安娜应邀参加卡米拉的酒会,卡米拉和亚当的过于亲密的举动引 起了戴安娜的极度反感,这时她正在喝咖啡,并于无意中看到了 梦中的威胁亚当的卡氏兄弟,因此在梦境中有了卡氏兄弟吐咖啡 的情节,咖啡在这里代表着厌恶、抗拒的情绪……戴安娜不幸的 童年、无望的事业、失败的爱情等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在她的梦境 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补偿。
131
大舞台
文艺评论
听卡琴演奏,感受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
黄溥冰 (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361005)
已经不记得是因为卡琴而喜欢勃拉姆斯,还是因为勃拉姆 斯喜欢卡琴了。然而第一次接触勃拉姆斯的g小调狂想曲OP.79 NO.2,就被它所充斥的复杂的矛盾感和冲击的情绪撼动了。
这是一首具有古典奏鸣曲式结构特点的作品,其内容和色 彩却带有浪漫主义的气质。勃拉姆斯用了通篇的三连音,将旋律 紧张躁动的情绪表现出来。卡琴在弹奏中快速转换明亮和暗哑两 种对比色彩,鲜明的节奏下蕴含着强烈的张力。乐曲的主题旋律 气息宽广,一开始主部主题用连续的两次半音上行,旋律由低到 高,卡琴将音乐层层推进,左手的八度给人厚实的感觉。连接部 连续的和弦,节奏铿锵有力,乐曲从之前暗淡的g小调转到了明 亮的D大调,演奏者用坚定具有颗粒感的断奏给听者带来紧张激 动的情绪。接着副部主题转到优美抒情的d小调,旋律在半音进 行中带着深切的忧伤甚至痛苦,缠绕着的三连音连绵不绝持续往 上力度不断加强、情绪不断高涨陷入不断反复的紧张感中,最后 以一个坚定有力的和弦结束副部,左手分解和弦引入结束部。结 束部旋律略带不安,旋律移到左手低声部,音色浑厚低沉,给音 乐带来沉重感。展开部一开始用前面的主题材料发展,不停的转 调,接着用极轻的力度演奏三连音,造成朦胧的感觉。最后主题 再现,情绪又回到了前面的热情高昂。
5
第18场
实一下那 里是否发 生车祸
在 餐馆, “戴安 娜”这 个名字 ,引起 丽塔 的回忆 。
6
第20场
两人回到 家中,拨 打戴安 娜的电话 。
7
可可 给贝蒂送 台词
第24场
8
丽塔 给贝蒂对 台词
第27场
9
可可 发现丽塔
第28场
10
贝蒂 试镜,和 亚当相 遇
第29场
贝 蒂和丽 塔到戴 安娜公 寓,发 现死尸 ,之 后两人 去
二
影片《穆赫兰道》中导演大卫•林奇在对传统线性叙事一定 程度的延续基础上,又严格遵循着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弗洛伊 德认为,梦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预卜未来的神谕,不是毫无意义 的、荒谬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许多意愿和欲望, 在人清醒时因为它们与道德和习俗不兼容而被囚禁在人的无意识 区域,夜晚,当人们进入睡眠状态,这些强烈的愿望就趁前意识 检查松懈时,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面,因而成梦。 因此,梦的本质就是在现实中被压抑而未实现的愿望的迂回性满 足。[2]影片中戴安娜梦中出现的人物或事物正是她现实中所见和 所想,只不过有些被转换成了另一种形态,即被“化妆”过了。
《圆舞曲》OP.39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情调,由16首小曲组 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第15首《摇篮曲》了。卡琴通过强弱拍 节奏的起伏,来表现母亲摇着摇篮哄孩子睡觉的形象,流露出宁 静安详的气氛。
两首狂想曲中,除了之前提到的g小调狂想曲,还有OP.79 NO.1的b小调狂想曲。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钢琴的各 个音区,创造出管弦乐般洪亮的音响效果,情绪热烈奔放。接着 乐曲转到抒情的慢板,主旋律被几个伴奏声部缠绕,曲调忧郁, 高音区模仿悠扬的长笛声,流动而缠绵。卡琴将两种不同的情绪 表现得张弛有度、对比鲜明。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勃拉姆斯的音乐,也是第一次接触卡琴 (Julius Katchen)——这位被公认为演奏的勃拉姆斯作品最符 合作曲家气质的钢琴家,他以擅长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且技巧高 超著称。他的一套钢琴独奏曲的CD收录了勃拉姆斯几乎所有的钢 琴独奏作品。
下面以其中几首作品的钢琴特点,结合卡琴的演奏,作简略 的介绍。
三
电影最后的30分钟,导演运用重构型蒙太奇把故事分割和 拆卸,然后通过浓缩简化、颠倒时序及交错呈现等对影片进行重 新组装,将现实、回忆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似乎将观众引向了一 个猜不透的世界。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导演在影片中隐藏了 大量的识别标志。虽然影片的表意动机不再是建立在情节的线性 发展上,但是通过那些前后呼应的小细节仍然能够获得破译的途 径。
贝蒂 在姨妈家 中看到 丽塔, 误以为她 是姨妈 好朋友
第8场
2
贝蒂 走进房间 ,看了 看熟睡 的丽塔
第11场
贝 蒂知道 丽塔不 是姨妈 的朋友 ,并在 丽塔 的包里 发
3
第14场
现大量现 金和一把 蓝色钥 匙
4
丽塔 不知道钱 和钥匙 的来源
第16场
丽 塔想起 穆赫兰 道,贝 蒂劝丽 塔往警 局打 电话, 证
这些小的细节依赖于观众的生活经验或者说观影经验发生作 用。我们生活在线性的时空当中,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联系的, 无论影片中的时空如何错乱,生活经验都会使观众借助一切手段 将影片内容重新梳理为线性的故事。因为卡米拉使戴安娜受尽冷 落,戴安娜无法忍受所以才雇杀手干掉卡米拉,因为杀手成功杀
死卡米拉,所以蓝色钥匙出现在戴安娜的茶几上,因为戴安娜极 度恐惧产生幻觉,所以才吞弹自尽。但是,导演的创作不能超越 观众的理解底线,否则影片只能成为一堆晦涩难懂的信息碎片。
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集包含了多样的创作手法,每一套作 品的乐曲间包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差和戏剧 性。OP.118融合了激情与幻想,由四首《间奏曲》、一首《叙事 曲》、一首《浪漫曲》组成,每首各有其鲜明的音乐风格:
第一首F大调《间奏曲》主题旋律宽广,充满激情,左手快 速的上行三度、六度的分解琶音与右手的八度相配合,卡琴将左 右手的音色做出了一种平衡的和弦感。
三首奏鸣曲中,《f小调钢琴奏鸣曲》OP.5最为著名,富有 浪漫主义气息,同时具有贝多芬式的激情:
第一乐章用了各种变奏技法,卡琴在庄严的快板中以稳当的 速度,为音乐注入了饱满的热情和丰满的音响;行板的第二乐章 中,主题在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安静地流淌,音乐温馨甜蜜,卡 琴将渐变的力度推动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音色多变;第三乐章 为谐谑曲,两种音乐情绪快速转换;第四乐章连续的三连音带来 阴森的感觉,音乐呈现悲剧的形象;最后一个乐章为回旋曲,音 乐变化多样,节奏复杂,音乐到后面越来越激动,最后凯旋式的 结束。
邻居走后,戴安娜煮咖啡,这时她用的是棕色的杯子。戴 安娜端着杯子走向沙发,镜头横移为躺在沙发上的卡米拉,而下 一个镜头中戴安娜手中的杯子已经变成透明的,衣服也不再是之 前穿的灰色的睡衣,显然这里时空已经变换了。接着镜头摇向茶 几,烟灰缸还在,但是那把蓝色钥匙没有了,可见这是邻居来拿 东西之前的事。接下来的几个段落都有卡米拉出现,所以直到戴 安娜和杀手在维奇斯餐馆做交易,这部分都是闪回。在之后的组 合段落中,首先是那把蓝色钥匙的特写,然后镜头横移为棕色杯 子的特写,镜头接着上摇为戴安娜恐惧的脸部的特写,然后全 景,戴安娜紧紧地盯着茶几上的那把蓝钥匙,此时戴安娜穿的是
关键词:穆赫兰道;线性叙事;现实依据;识别标志
导演大卫•林奇对影片《穆赫兰道》极具颠覆性的处理手法 似乎让观众无所适从,但是无论如何神秘、如何凌乱,影片依然 在一定范围内遵循着传统叙事的规则,一定程度的线性叙事、梦 境与现实的对应及精心设置的识别标志都为观众理解影片提供了 可能性。
一
任何叙事都建立两种时间性:被讲述事件的时间性和讲述行 为本身的时间性。如果我们把一个文本中讲述行为的顺序编码为 1、2、3、4……定义为叙事位,把事件本身自然发展的先后顺序 编码为叙事序一、二、三、四……假设有一种理想的完全的顺序 叙事,故事的叙事序一、二、三、四就会与叙事位1、2、3、4完 全吻合[1],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1)、二(2)、三(3)、四 (4)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影片《穆赫兰道》的梦境段落中,导演将主要线索、插曲式 段落和荒诞的小细节交叉、杂糅在一起,表面看上去很混乱,但 仔细分析会发现每条主要线索、每个情节独立的小段落其实都是 中规中矩的线性叙事。现在截取从贝蒂和丽塔相见到贝蒂消失这 个段落,来观察一下其叙事序与叙事位的对应关系:
叙 事序
场 景内容
叙事位
1
11
第30场
寂静酒吧 。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贝蒂和丽塔这条主线索被分割成11部分, 分布在影片第8到第30场,这些场景完全按照叙事序发展,完全 遵循故事的自然顺序。所以导演只不过是将两条 Nhomakorabea要线索分别切
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将它们交叉起来,或在中间插入一些情节独 立的小段落,总之主要线索被分割的若干部分的前后顺序并没有 被颠倒,叙事位与叙事序一一对应。从这一点来看,影片没有跳 出传统叙事的窠臼。
21首匈牙利舞曲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 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 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其 中第五号升f小调脍炙人口。勃拉姆斯在该曲中加入了大量色彩 浓郁的和弦与八度,旋律粗犷豪放,情绪饱满。卡琴用自由的速 度和跳跃性的节奏体现乐曲热烈欢腾、充满生机的情绪。
如果说勃拉姆斯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变奏发展技法仍属 于萌芽阶段,那么到了他创作变奏曲的时期,勃拉姆斯将他的音 乐思想最大啊限度地融入到了变奏曲——这个在有限的旋律及和 声范围内获得最大创作自由的体裁。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升f
小调舒曼主题变奏曲》、《降B大调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和两首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其中《降B大调亨德尔主题变奏曲》 最为出色,这首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主题采自亨德尔 的大键琴用的《3首组曲》,作曲家用密集的双音、三和弦、八 度,与右手旋律上强烈的附点节奏,呈现出热烈辉煌的音乐效 果。
大舞台
凌乱中的秩序
——评影片《穆赫兰道》
李晓欢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4)
摘要:《穆赫兰道》是最具大卫•林奇风格的电影,导演以人物 的心理和情绪为叙事核心,充分运用电影的时空特性,精心营造了一 个叙事迷宫,似乎要将观众引向一个猜不透的世界。但是影片还是没 有超越观众的理解底线,在那些看似凌乱的影像背后是导演对传统叙 事手法的延续。
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散发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即使是欢快的 旋律也仍然藏着一股隐隐约约的哀愁。他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中寻求平衡,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钢琴作品含蓄而内敛, 严肃和深刻,多声部的复杂印象和丰富的乐思为他的钢琴音乐带 来了交响性。
那件灰色的睡衣。蓝钥匙、棕色杯子、灰色睡衣这些小细节暗示 我们又回到了现实,回到戴安娜煮咖啡的那个时空。然后戴安娜 眼睛的大特写,伴随着一阵剧烈的敲门声,戴安娜的眼睛慢慢闭 上又慢慢睁开,周围响起人的尖叫的嘈杂声,显然戴安娜已经产 生幻觉,面目狰狞的姨妈夫妇在后面紧紧地跟着她,极度恐惧之 中的戴安娜陷入癫狂状态,吞枪自尽。
第二首A大调《间奏曲》,乐曲一开始用带有暗淡色彩的优 美旋律娓娓道来,曲中经常出现两个声部的对唱,演奏者将各声 部协调配合,突出表现了旋律的不同层次。
第三首g小调《叙事曲》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卡琴用力量十足 的和弦断奏,在突出节奏重音的同时,而不失高声部的旋律线条。 中间旋律转为柔美朦胧,与前一段呈对比,带有梦幻的感觉。
梦境中神情紧张的年轻男子丹向一个中年男子讲述他的一个 可怕的梦,现实中在同一家餐馆戴安娜和杀手做交易时,戴安娜 无意中看到丹正在望着他们。杀手告诉戴安娜事成之后,她会看 到一把蓝色的钥匙,而这把蓝色钥匙是用来开一个蓝色匣子的, 蓝色匣子在一个乞丐的手上,即这个乞丐将是戴安娜罪行的见证 者。戴安娜内心深处很害怕见到这个乞丐,“梦是一种(受抑制 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3]因此梦境中戴安娜化身为那 个年轻男子丹,不停地向中年男子宣泄对乞丐的恐惧,并且说 到“希望永远不会在现实中看到那张脸”。当那个乞丐真的出现 时,丹当场被吓晕过去。戴安娜雇杀手害死卡米拉之后内心饱受 煎熬,这种强烈的恐惧就导致了梦中那个笨手笨脚的杀手,因为 失误一连杀了三个人,才得以脱身。现实中邻居来拿留下的东西 时告诉戴安娜那两个探员又来找过她,因此梦境中出现了幕后黑 手打电话给戴安娜,事故现场两名警探做调查的场景。现实中戴 安娜应邀参加卡米拉的酒会,卡米拉和亚当的过于亲密的举动引 起了戴安娜的极度反感,这时她正在喝咖啡,并于无意中看到了 梦中的威胁亚当的卡氏兄弟,因此在梦境中有了卡氏兄弟吐咖啡 的情节,咖啡在这里代表着厌恶、抗拒的情绪……戴安娜不幸的 童年、无望的事业、失败的爱情等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在她的梦境 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补偿。
131
大舞台
文艺评论
听卡琴演奏,感受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
黄溥冰 (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361005)
已经不记得是因为卡琴而喜欢勃拉姆斯,还是因为勃拉姆 斯喜欢卡琴了。然而第一次接触勃拉姆斯的g小调狂想曲OP.79 NO.2,就被它所充斥的复杂的矛盾感和冲击的情绪撼动了。
这是一首具有古典奏鸣曲式结构特点的作品,其内容和色 彩却带有浪漫主义的气质。勃拉姆斯用了通篇的三连音,将旋律 紧张躁动的情绪表现出来。卡琴在弹奏中快速转换明亮和暗哑两 种对比色彩,鲜明的节奏下蕴含着强烈的张力。乐曲的主题旋律 气息宽广,一开始主部主题用连续的两次半音上行,旋律由低到 高,卡琴将音乐层层推进,左手的八度给人厚实的感觉。连接部 连续的和弦,节奏铿锵有力,乐曲从之前暗淡的g小调转到了明 亮的D大调,演奏者用坚定具有颗粒感的断奏给听者带来紧张激 动的情绪。接着副部主题转到优美抒情的d小调,旋律在半音进 行中带着深切的忧伤甚至痛苦,缠绕着的三连音连绵不绝持续往 上力度不断加强、情绪不断高涨陷入不断反复的紧张感中,最后 以一个坚定有力的和弦结束副部,左手分解和弦引入结束部。结 束部旋律略带不安,旋律移到左手低声部,音色浑厚低沉,给音 乐带来沉重感。展开部一开始用前面的主题材料发展,不停的转 调,接着用极轻的力度演奏三连音,造成朦胧的感觉。最后主题 再现,情绪又回到了前面的热情高昂。
5
第18场
实一下那 里是否发 生车祸
在 餐馆, “戴安 娜”这 个名字 ,引起 丽塔 的回忆 。
6
第20场
两人回到 家中,拨 打戴安 娜的电话 。
7
可可 给贝蒂送 台词
第24场
8
丽塔 给贝蒂对 台词
第27场
9
可可 发现丽塔
第28场
10
贝蒂 试镜,和 亚当相 遇
第29场
贝 蒂和丽 塔到戴 安娜公 寓,发 现死尸 ,之 后两人 去
二
影片《穆赫兰道》中导演大卫•林奇在对传统线性叙事一定 程度的延续基础上,又严格遵循着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弗洛伊 德认为,梦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预卜未来的神谕,不是毫无意义 的、荒谬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许多意愿和欲望, 在人清醒时因为它们与道德和习俗不兼容而被囚禁在人的无意识 区域,夜晚,当人们进入睡眠状态,这些强烈的愿望就趁前意识 检查松懈时,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面,因而成梦。 因此,梦的本质就是在现实中被压抑而未实现的愿望的迂回性满 足。[2]影片中戴安娜梦中出现的人物或事物正是她现实中所见和 所想,只不过有些被转换成了另一种形态,即被“化妆”过了。
《圆舞曲》OP.39富有维也纳圆舞曲的情调,由16首小曲组 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第15首《摇篮曲》了。卡琴通过强弱拍 节奏的起伏,来表现母亲摇着摇篮哄孩子睡觉的形象,流露出宁 静安详的气氛。
两首狂想曲中,除了之前提到的g小调狂想曲,还有OP.79 NO.1的b小调狂想曲。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钢琴的各 个音区,创造出管弦乐般洪亮的音响效果,情绪热烈奔放。接着 乐曲转到抒情的慢板,主旋律被几个伴奏声部缠绕,曲调忧郁, 高音区模仿悠扬的长笛声,流动而缠绵。卡琴将两种不同的情绪 表现得张弛有度、对比鲜明。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勃拉姆斯的音乐,也是第一次接触卡琴 (Julius Katchen)——这位被公认为演奏的勃拉姆斯作品最符 合作曲家气质的钢琴家,他以擅长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且技巧高 超著称。他的一套钢琴独奏曲的CD收录了勃拉姆斯几乎所有的钢 琴独奏作品。
下面以其中几首作品的钢琴特点,结合卡琴的演奏,作简略 的介绍。
三
电影最后的30分钟,导演运用重构型蒙太奇把故事分割和 拆卸,然后通过浓缩简化、颠倒时序及交错呈现等对影片进行重 新组装,将现实、回忆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似乎将观众引向了一 个猜不透的世界。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导演在影片中隐藏了 大量的识别标志。虽然影片的表意动机不再是建立在情节的线性 发展上,但是通过那些前后呼应的小细节仍然能够获得破译的途 径。
贝蒂 在姨妈家 中看到 丽塔, 误以为她 是姨妈 好朋友
第8场
2
贝蒂 走进房间 ,看了 看熟睡 的丽塔
第11场
贝 蒂知道 丽塔不 是姨妈 的朋友 ,并在 丽塔 的包里 发
3
第14场
现大量现 金和一把 蓝色钥 匙
4
丽塔 不知道钱 和钥匙 的来源
第16场
丽 塔想起 穆赫兰 道,贝 蒂劝丽 塔往警 局打 电话, 证
这些小的细节依赖于观众的生活经验或者说观影经验发生作 用。我们生活在线性的时空当中,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联系的, 无论影片中的时空如何错乱,生活经验都会使观众借助一切手段 将影片内容重新梳理为线性的故事。因为卡米拉使戴安娜受尽冷 落,戴安娜无法忍受所以才雇杀手干掉卡米拉,因为杀手成功杀
死卡米拉,所以蓝色钥匙出现在戴安娜的茶几上,因为戴安娜极 度恐惧产生幻觉,所以才吞弹自尽。但是,导演的创作不能超越 观众的理解底线,否则影片只能成为一堆晦涩难懂的信息碎片。
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集包含了多样的创作手法,每一套作 品的乐曲间包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差和戏剧 性。OP.118融合了激情与幻想,由四首《间奏曲》、一首《叙事 曲》、一首《浪漫曲》组成,每首各有其鲜明的音乐风格:
第一首F大调《间奏曲》主题旋律宽广,充满激情,左手快 速的上行三度、六度的分解琶音与右手的八度相配合,卡琴将左 右手的音色做出了一种平衡的和弦感。
三首奏鸣曲中,《f小调钢琴奏鸣曲》OP.5最为著名,富有 浪漫主义气息,同时具有贝多芬式的激情:
第一乐章用了各种变奏技法,卡琴在庄严的快板中以稳当的 速度,为音乐注入了饱满的热情和丰满的音响;行板的第二乐章 中,主题在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安静地流淌,音乐温馨甜蜜,卡 琴将渐变的力度推动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音色多变;第三乐章 为谐谑曲,两种音乐情绪快速转换;第四乐章连续的三连音带来 阴森的感觉,音乐呈现悲剧的形象;最后一个乐章为回旋曲,音 乐变化多样,节奏复杂,音乐到后面越来越激动,最后凯旋式的 结束。
邻居走后,戴安娜煮咖啡,这时她用的是棕色的杯子。戴 安娜端着杯子走向沙发,镜头横移为躺在沙发上的卡米拉,而下 一个镜头中戴安娜手中的杯子已经变成透明的,衣服也不再是之 前穿的灰色的睡衣,显然这里时空已经变换了。接着镜头摇向茶 几,烟灰缸还在,但是那把蓝色钥匙没有了,可见这是邻居来拿 东西之前的事。接下来的几个段落都有卡米拉出现,所以直到戴 安娜和杀手在维奇斯餐馆做交易,这部分都是闪回。在之后的组 合段落中,首先是那把蓝色钥匙的特写,然后镜头横移为棕色杯 子的特写,镜头接着上摇为戴安娜恐惧的脸部的特写,然后全 景,戴安娜紧紧地盯着茶几上的那把蓝钥匙,此时戴安娜穿的是
关键词:穆赫兰道;线性叙事;现实依据;识别标志
导演大卫•林奇对影片《穆赫兰道》极具颠覆性的处理手法 似乎让观众无所适从,但是无论如何神秘、如何凌乱,影片依然 在一定范围内遵循着传统叙事的规则,一定程度的线性叙事、梦 境与现实的对应及精心设置的识别标志都为观众理解影片提供了 可能性。
一
任何叙事都建立两种时间性:被讲述事件的时间性和讲述行 为本身的时间性。如果我们把一个文本中讲述行为的顺序编码为 1、2、3、4……定义为叙事位,把事件本身自然发展的先后顺序 编码为叙事序一、二、三、四……假设有一种理想的完全的顺序 叙事,故事的叙事序一、二、三、四就会与叙事位1、2、3、4完 全吻合[1],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1)、二(2)、三(3)、四 (4)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影片《穆赫兰道》的梦境段落中,导演将主要线索、插曲式 段落和荒诞的小细节交叉、杂糅在一起,表面看上去很混乱,但 仔细分析会发现每条主要线索、每个情节独立的小段落其实都是 中规中矩的线性叙事。现在截取从贝蒂和丽塔相见到贝蒂消失这 个段落,来观察一下其叙事序与叙事位的对应关系:
叙 事序
场 景内容
叙事位
1
11
第30场
寂静酒吧 。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贝蒂和丽塔这条主线索被分割成11部分, 分布在影片第8到第30场,这些场景完全按照叙事序发展,完全 遵循故事的自然顺序。所以导演只不过是将两条 Nhomakorabea要线索分别切
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将它们交叉起来,或在中间插入一些情节独 立的小段落,总之主要线索被分割的若干部分的前后顺序并没有 被颠倒,叙事位与叙事序一一对应。从这一点来看,影片没有跳 出传统叙事的窠臼。
21首匈牙利舞曲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 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 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其 中第五号升f小调脍炙人口。勃拉姆斯在该曲中加入了大量色彩 浓郁的和弦与八度,旋律粗犷豪放,情绪饱满。卡琴用自由的速 度和跳跃性的节奏体现乐曲热烈欢腾、充满生机的情绪。
如果说勃拉姆斯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变奏发展技法仍属 于萌芽阶段,那么到了他创作变奏曲的时期,勃拉姆斯将他的音 乐思想最大啊限度地融入到了变奏曲——这个在有限的旋律及和 声范围内获得最大创作自由的体裁。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升f
小调舒曼主题变奏曲》、《降B大调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和两首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其中《降B大调亨德尔主题变奏曲》 最为出色,这首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主题采自亨德尔 的大键琴用的《3首组曲》,作曲家用密集的双音、三和弦、八 度,与右手旋律上强烈的附点节奏,呈现出热烈辉煌的音乐效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