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 地带的是( )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能源分布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可知,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但开采能力较弱,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能源自给率应该提高,图中Ⅲ曲线1980年以来表示的能源自给率状况总体提高,2005年前后达到最高值,最可能是西部地带;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能源储量不足,Ⅳ曲线自给率最低,且逐渐减少,应代表东部地带,则Ⅰ、Ⅱ应分别代表中部地带和我国能源自给率。

第2题,由上题知,我国西部地带2005年以后能源自给率最高,接近160%,所以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东部地带,选项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皆属于我国西部地带,故选D项。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读图,回答3~4题。

3.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a、b、c B.c、b、a
C.c、a、b D.b、c、a
4.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重心变化规律的分析是该题的难点,“重心变化”这一名词是解题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的油气产量增产空间越来越小,相反,中西部的煤、水电等的开发越来越快,能源生产重心从东北地区向西南方向转移,故曲线c 代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

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都向南偏移,其中体现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GDP的重心更靠近东南沿海。

故曲线b和a分别代表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和GDP重心的变化轨迹。

第4题,能源生产的重心偏西,能源消费的重心偏东,要缩小这个东西间距,就要在东部建设能源生产基地,故D项正确,而A、B、C项发展的均是西部的能源基地。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40.5%,为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国家提出了“疆煤东运”的发展战略,其中“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疆电外送”成为“疆煤东运”的破题之举。

据此回答5~6题。

5.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疆煤东运”的地理背景是( )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②新疆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煤炭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③东部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相对不足④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已没多大开采潜力
A.①②③ B.④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与“疆煤东运”相比,“疆电外送”对东部的影响是( )
A.缓解了能源紧张B.减小环境污染
C.促进东部经济发展D.加剧交通压力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新疆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煤炭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而东部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并且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已没多大开采潜力,因此“疆煤东运”势在必行。

第6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可以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压力。

读中缅油气管线示意图,回答7~8题。

7.中缅油气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
A.地形、地质构造复杂B.资源短缺
C.技术力量不足D.多年冻土的存在
8.中缅油气管线的修建( )
A.是为了开发缅甸的石油资源
B.有利于提高中国能源安全
C.是为了促进沿线少数民族脱贫
D.主要用于中国天然气出口
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中缅油气管线穿过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构造复杂,工程难度大。

第8题,中缅油气管线缓解了中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降低海上进口石油的风险。

读世界三个国家跨流域调水示意图,回答9~11题。

图1 图2 图3
9.图中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源地和供水区的气候类型一致的是( )
A.图1 B.图2
C.图3 D.图1和图2
10.图2调水线路施工中遇到最大的技术难题为( )
A.开挖尼罗河水道B.沿途荒漠生态保护
C.输水隧洞穿越运河D.西奈半岛输水渠
11.跨流域调水对受水区域的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受水区的水域面积,有利于水循环②增加地表水的补给和土壤含水量,形成局部湿润地区,改善受水区的气候③利于发展灌溉农业和高耗水工业④补偿调节河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⑤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利于防治地面沉降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9.B 10.C 11.D 解析:第9题,图1为美国西部的北水南调工程,是从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向南部地中海和热带沙漠气候区供水;图2为埃及的西水东调工程,水源地所在的尼罗河下游与供水区的西奈半岛均为热带沙漠气候;图3中的中线和东线工程都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输水到温带季风气候区。

第10题,穿越苏伊士运河工程是埃及西水东调工程中的最大单项工程,也是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

第11题,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属于社会经济效益。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6月4日,记者从江西省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日前已正式批复同意投资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工程。

西三线干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首站,东达广东省韶关末站。

西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西安段沿西气东输二线路东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共8个省、自治区。

与西二线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三线的气源地。

按照规划,2014年西三线全线贯穿通气。

材料二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

(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已在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

指出中哈输气管道建改过程中,如果施工不当易造成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在我国能源战略中,与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合作是重点之一,试分析其优势有哪些。

(3)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何意义?
答案:(1)土地荒漠化。

管道主要经过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被破坏。

(2)天然气储量大;两国是我国的建交国家,有政治基础;陆上邻国适于建设管道并且不经过第三方国家,能源安全有保障;与海上运输相比,可以不间断运输。

(3)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第(1)题,中国西部、哈萨克斯坦都地处亚欧大陆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处理不当会造成土地荒漠化问题。

第(2)题,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优势应从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以及管道运输的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分析西气东输对输入地区的影响应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13.读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图中天然气管道的东西线工程,说明为何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意义更大?
(2)图示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中俄两国分别具有哪些有利影响?
(3)我国西部油气管道的建设和维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东线工程经过更多的油气田,天然气输送量更大;距离北京等东部能源短缺地区更近,输送距离短等。

(2)对俄罗斯:促进能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等。

对我国: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了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等。

(3)注意防治沙漠化和管道的维护等。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东线工程经过了更多的油气田,且天然气直接输往能源紧张的东部地区,缩短输送距离,提高能源输送效率。

第(2)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区而言,可以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就业等;对输入区而言,可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的现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等。

第(3)题,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多,应该注意管道的维护和沿线沙漠化的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