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由港的成功之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过,与其他国家不同,新加坡的自由贸易 区并非提供税务优惠以吸引外资进行加工制造的 生产基地,而是提供一个免税区,便于商家存放 货物,以便重新分类、包装、鉴别和展示,然后 出口 ;或是等待有利的销售时机,把货物运入新 加坡的关税区,办理关税缴纳手续后再投入新加 坡国内市场。自由贸易区通过免征关税方便转运 和存储,实际上是灵活运用自由港政策的一种形 式,有利于促进转口贸易。
自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起源
新加坡自由港政策最早可追溯到 1819 年英 国占领之初。1819 年,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性人物 史丹福·莱佛士占领新加坡之后,独具慧眼地设 想将其开辟为“东方的马耳他”,使之发展成为 欧亚间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出于与荷兰竞争、 推行自由贸易的需要,英国一开始就在新加坡实 行自由港政策,宣布除烟酒和殖民地政府专卖的 鸦片烟之外,一切进出口货物都免征关税,允许 商人自由买卖,以促进转口贸易的发展,增强在 东南亚的竞争力,繁荣通往中国广州的航线。从 此,新加坡港迅速繁荣起来,发展成为东南亚地 区和东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转口贸易港。
其 次, 在 港 口 码 头 区 设 置 自 由 贸 易 区。60 年代中期,为了保护消费品替代进口工业的发展, 同时避免应征收关税的商品项目増加影响转口贸 易,新加坡国会于 1966 年通过设立“自由贸易 区条例”,并于 1969 年在裕廊工业区的裕廊码头 正式设立自由贸易区。随后又在岌巴码头、东礁 湖集装箱码头、巴诗班让码头、三巴旺码头等处 设置了自由贸易区 ;连同 1981 年在樟宜国际机 场新辟的航空港转口自由贸易区,共有 7 个自由 贸易区。
还有,加强对现代化港口码头的建设和管理。 为了适应港口日益发展的需要,新加坡 60 年代 初期就开始不断加速港口的建设。1963 年着手新
建裕廊工业港,1972 年建成现代化的东礁湖集装 箱码头,1974 年扩建巴诗班让码头,1976 年增 辟三巴旺港的停泊处等,并设有 70 余座保税仓库, 以进一步增强自由贸易区功能。在建港的同时, 还尽量采用现代化的起卸装置。港务局也改进经 营管理,实行 24 小时工作制,对海港的一切服 务系统实行统一管理,采用电脑设备,提高管理 效率。
其后的 110 年间,莱佛士将新加坡建设成为 自由港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直至太平洋战争爆 发、日本入侵。据统计,从 1878 年到 1917 年的 40 年里,新加坡的贸易额从每年 8000 多万元增 加到 10.1 亿元。20 世纪 50 年代,转口贸易使殖 民政府每年获利达 2 亿多元,成为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据 1959 年的统计,转口贸易和与之直
接相关的部门创造的产值占新加坡经济总产值的 80% 以上。
从完全自由港到有限自由港
1959 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之后,完全自由港 的地位面临严竣的考验。进入 50 年代以后,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相继独立,绕过新加坡与 工业国家直接贸易,以减少贸易成本和对新加坡 的依赖,导致经由新加坡转口的货物数量逐渐减 少,新加坡转口贸易出现不断衰退的趋势,作为 经济命脉的港口也日渐消沉。这迫使自治邦政府 改变传统的依赖转口货易的经济,把发展的重点 转向工业。这一过程中,首先碰到的一个尖锐问 题就是必须保护新加坡国内稚嫩的工业,尤其是 需要通过征收进口关税来限制进口商品冲击国内 市场,而实施关税保护政策就会与现行的完全自 由港政策发生冲突。因此,要不要继续保持自由 港的地位成为必须率先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其 中最难处理的是要使关税保护的范围和项目控制 不至于实际上否定自由港的地位,同时还要使原 订的关税税率与近邻国家港口相比仍具有绝对的 竞争优势。对此,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灵活、 超前甚至是独创的应对措施,实现了从完全自由 港到有限自由港的转变。
新加坡自由 港政策最早 可追溯到 1819年英 国占领之初
2014年第7期 中国经济报告
国际 108 INTERNATIONAL
新加坡港口。CFP供图
新加坡重订 关税税率的 原则,其出 发点并不单 是增加财政 收入,而是 着重考虑保 护工业、保 持自由港的 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报告 2014年第7期
的范围内,保持了自由港的地位。此后,由于发 展出口工业,从 1973 年起逐步取消了对一批商 品征收进口关税。进入 80 年代以来,为了配合 鼓励工业升级,新加坡政府又于 1980 年再次宣 布解除对 232 种进口消费品征税。总体上看,新 加坡重订关税税率的原则,其出发点并不单是增 加财政收入,而是着重考虑保护工业、保持自由 港的竞争优势。
首先,认真研究、适时调整应征关税的商品 项目,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订关税率,并从一开始 就设立关税委员会,负责根据工业化的发展需要 具体研究制定征收进口税的商品种类,逐步实施 关税保护,防止任意扩大征税范围。
1960 年时新加坡除了对烟、酒、汽油征税外, 只对肥皂和清洁剂征税。1963 年,由于一些工业 企业开始投产,征税项目増加到 30 种。到 1965 年,列入征税的进口商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扩大 到 183 种。1969 年是新加坡关税保护的最高峰, 共对 398 种进口商品征课关税,约占 2000 种进 口商品项目的 19.9%,征税项目仍被控制在适当
国际
INTERNATIONAL
107
新加坡自由港的成功之道
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到底来自哪里?应该看到,这不仅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 优越、拥有优良天然海港,更是由于执政精英持续创新的自由港政策
□储昭根
新加坡国土面积 714.3 平方公里,常住人 口仅 518 万,被称为“地球上小红点”。 开国总理李光耀也曾指出,新加坡是挣 扎在马来大海中的一只虾子。1965 年,新加坡独 立。新加坡人民 清醒地知道,这个城市岛国国 土狭小,没有腹地且缺乏自然资源,连饮用水、 填海的泥石都需要进口,是“一个不具备建国条 件的国家”。正是这样一个港口城市、岛国,连 续多年摘得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全球经商最便 利的地方、全球化程度世界第一、亚洲甚至世界 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最清廉经济体等一系列桂 冠。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到底来自哪里?应该看 到,这不仅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优良 天然海港,更是由于执政精英持续创新的自由港 政策。
自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起源
新加坡自由港政策最早可追溯到 1819 年英 国占领之初。1819 年,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性人物 史丹福·莱佛士占领新加坡之后,独具慧眼地设 想将其开辟为“东方的马耳他”,使之发展成为 欧亚间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出于与荷兰竞争、 推行自由贸易的需要,英国一开始就在新加坡实 行自由港政策,宣布除烟酒和殖民地政府专卖的 鸦片烟之外,一切进出口货物都免征关税,允许 商人自由买卖,以促进转口贸易的发展,增强在 东南亚的竞争力,繁荣通往中国广州的航线。从 此,新加坡港迅速繁荣起来,发展成为东南亚地 区和东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转口贸易港。
其 次, 在 港 口 码 头 区 设 置 自 由 贸 易 区。60 年代中期,为了保护消费品替代进口工业的发展, 同时避免应征收关税的商品项目増加影响转口贸 易,新加坡国会于 1966 年通过设立“自由贸易 区条例”,并于 1969 年在裕廊工业区的裕廊码头 正式设立自由贸易区。随后又在岌巴码头、东礁 湖集装箱码头、巴诗班让码头、三巴旺码头等处 设置了自由贸易区 ;连同 1981 年在樟宜国际机 场新辟的航空港转口自由贸易区,共有 7 个自由 贸易区。
还有,加强对现代化港口码头的建设和管理。 为了适应港口日益发展的需要,新加坡 60 年代 初期就开始不断加速港口的建设。1963 年着手新
建裕廊工业港,1972 年建成现代化的东礁湖集装 箱码头,1974 年扩建巴诗班让码头,1976 年增 辟三巴旺港的停泊处等,并设有 70 余座保税仓库, 以进一步增强自由贸易区功能。在建港的同时, 还尽量采用现代化的起卸装置。港务局也改进经 营管理,实行 24 小时工作制,对海港的一切服 务系统实行统一管理,采用电脑设备,提高管理 效率。
其后的 110 年间,莱佛士将新加坡建设成为 自由港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直至太平洋战争爆 发、日本入侵。据统计,从 1878 年到 1917 年的 40 年里,新加坡的贸易额从每年 8000 多万元增 加到 10.1 亿元。20 世纪 50 年代,转口贸易使殖 民政府每年获利达 2 亿多元,成为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据 1959 年的统计,转口贸易和与之直
接相关的部门创造的产值占新加坡经济总产值的 80% 以上。
从完全自由港到有限自由港
1959 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之后,完全自由港 的地位面临严竣的考验。进入 50 年代以后,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相继独立,绕过新加坡与 工业国家直接贸易,以减少贸易成本和对新加坡 的依赖,导致经由新加坡转口的货物数量逐渐减 少,新加坡转口贸易出现不断衰退的趋势,作为 经济命脉的港口也日渐消沉。这迫使自治邦政府 改变传统的依赖转口货易的经济,把发展的重点 转向工业。这一过程中,首先碰到的一个尖锐问 题就是必须保护新加坡国内稚嫩的工业,尤其是 需要通过征收进口关税来限制进口商品冲击国内 市场,而实施关税保护政策就会与现行的完全自 由港政策发生冲突。因此,要不要继续保持自由 港的地位成为必须率先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其 中最难处理的是要使关税保护的范围和项目控制 不至于实际上否定自由港的地位,同时还要使原 订的关税税率与近邻国家港口相比仍具有绝对的 竞争优势。对此,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灵活、 超前甚至是独创的应对措施,实现了从完全自由 港到有限自由港的转变。
新加坡自由 港政策最早 可追溯到 1819年英 国占领之初
2014年第7期 中国经济报告
国际 108 INTERNATIONAL
新加坡港口。CFP供图
新加坡重订 关税税率的 原则,其出 发点并不单 是增加财政 收入,而是 着重考虑保 护工业、保 持自由港的 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报告 2014年第7期
的范围内,保持了自由港的地位。此后,由于发 展出口工业,从 1973 年起逐步取消了对一批商 品征收进口关税。进入 80 年代以来,为了配合 鼓励工业升级,新加坡政府又于 1980 年再次宣 布解除对 232 种进口消费品征税。总体上看,新 加坡重订关税税率的原则,其出发点并不单是增 加财政收入,而是着重考虑保护工业、保持自由 港的竞争优势。
首先,认真研究、适时调整应征关税的商品 项目,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订关税率,并从一开始 就设立关税委员会,负责根据工业化的发展需要 具体研究制定征收进口税的商品种类,逐步实施 关税保护,防止任意扩大征税范围。
1960 年时新加坡除了对烟、酒、汽油征税外, 只对肥皂和清洁剂征税。1963 年,由于一些工业 企业开始投产,征税项目増加到 30 种。到 1965 年,列入征税的进口商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扩大 到 183 种。1969 年是新加坡关税保护的最高峰, 共对 398 种进口商品征课关税,约占 2000 种进 口商品项目的 19.9%,征税项目仍被控制在适当
国际
INTERNATIONAL
107
新加坡自由港的成功之道
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到底来自哪里?应该看到,这不仅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 优越、拥有优良天然海港,更是由于执政精英持续创新的自由港政策
□储昭根
新加坡国土面积 714.3 平方公里,常住人 口仅 518 万,被称为“地球上小红点”。 开国总理李光耀也曾指出,新加坡是挣 扎在马来大海中的一只虾子。1965 年,新加坡独 立。新加坡人民 清醒地知道,这个城市岛国国 土狭小,没有腹地且缺乏自然资源,连饮用水、 填海的泥石都需要进口,是“一个不具备建国条 件的国家”。正是这样一个港口城市、岛国,连 续多年摘得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全球经商最便 利的地方、全球化程度世界第一、亚洲甚至世界 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最清廉经济体等一系列桂 冠。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到底来自哪里?应该看 到,这不仅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优良 天然海港,更是由于执政精英持续创新的自由港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