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必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ān cāng hǎi
观沧海
cáo cāo
曹操
dōng lín jiéshí,yǐguān cāng hǎi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shuǐhé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shùmù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qiūfēng xiāo sè,hóng bōyǒng q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rìyuèzhīxíng ,ruòchūqízhōng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chūqílǐ。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xìng shèn zhìzāi ,gēyǐyǒng zhì。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
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
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随君一作:随风)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
原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年轻一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说:“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
”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刚刚到。
儿子元方当时才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更没有礼貌的事。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就径直走入家门。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行、形式,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
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实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
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然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收藏下载复制下一首完善
修身,立志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狼
作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③,废寝食④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⑤,曰:“天,积气⑥耳⑦,亡处亡气。
若屈伸⑧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⑨,奈何⑩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11)积气,日、月、星宿(12),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13)坠,亦不能有所中伤(14)。
”其人曰:“奈地坏何(15)?”晓之者曰:“地,积块(16)耳,充塞四虚(17),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18),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19)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①选自《列子·天瑞》。
《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著,今存《列子》是东晋张湛所辑,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杞(qǐ),即杞国,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
②〔崩坠〕崩塌陷落。
③〔身亡所寄〕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
亡,即“无”,没有。
下文“亡”同。
寄,依附。
④〔废寝食〕睡不着吃不下。
⑤〔因往晓之〕于是去劝导他。
因,于是,就。
晓之,使他明白。
⑥〔积气〕积聚的气体。
⑦〔耳〕罢了。
⑧〔屈伸〕弯曲与伸展,这里指人的四肢活动。
⑨〔行止〕行动,活动。
⑩〔奈何〕为什么。
(11)〔果〕果真。
(12)〔星宿〕星星。
(13)〔只使〕即使。
(14)〔中(zhòng)伤〕击中受伤。
(15)〔奈地坏何〕地陷落下去了怎么办?
(16)〔积块〕堆积的土块。
(17)〔充塞四虚〕充满了四处。
四虚,四处,到处。
(18)〔躇(chú)步跐(cǐ)蹈〕踩,踏。
(19)〔舍然〕放心的样子。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于是睡不着吃不下。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劝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空气的。
你的举止呼吸,整天都在空气中进行,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星星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空气中发光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谁。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劝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它填满了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的行走,整天都在地上进行,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于是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开心,劝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很开心。
齐人有好猎者
吕不韦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当》)
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相识的朋友。
(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
他想得到一条好狗。
想要得到好狗,可是家里没钱。
于是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
猎人自己思考,岂不是我努力耕作获得的钱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
注释:
1.齐:齐国。
2.好猎:喜好打猎。
好:喜欢,喜爱。
3.旷日持久:旷日:荒废时日旷:荒废,耽误。
形容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浪费时日。
4.知友:相互认识的朋友
5.里:邻里
6.故:原因。
7.恶:恶劣,不好的。
8.良:良好。
9.对:回答。
10.无以:没有办法。
本文指没钱买狗。
11.疾耕:努力耕田。
12.独:只
13.入:回到家
14.出:到外
15.宜:应该
16.所以:因此表示原因
17.唯:只;仅
18.逾:超越
19 田:通”畋“,畋猎,即打猎
20 市:买
21.人不对:对,回答。
22.还:回家23.则:可是
24.过:超过25.愧:愧对26.所以:思考27.则:但
28.百事:许多事情29.然:这样
智囊·知微
夏翁,江阴巨族。
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
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
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
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
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
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
”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
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释】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
②钱典:当铺。
③詈(l ì)语:骂人的话。
④事:量词。
件,样。
【翻译】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曾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粪倒入他的船,溅到夏翁的衣服,此人还是旧相识。
僮仆很生气,想打他,夏翁说:“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因而用好话把他打发走。
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帐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三十两钱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
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
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
司典者(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此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骠悍不驯的样子。
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何必争吵?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
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
”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这里。
”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去。
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
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已经服毒还没有发作,打算自杀讹诈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头。
既然不成,又转移到别人家的。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
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
”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