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与 信 息 技 术 的 有 机 整 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
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
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
实践能力。
”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当密切关
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
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塑造学生健全的
人格和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
所以近年来,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
到语文课堂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
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
事物的心理倾向。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
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
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
有激情,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
但应试教育
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素然无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
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
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
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
在学习“众鸟
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
像资料。
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
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
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
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
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
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
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
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
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
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
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
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
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经典故事,经过加
工整理办一期“三国英雄传”的板报。
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
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室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
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
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
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教育。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水平总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应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要达
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可以把与一篇课文相关
的内容,设计成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模块组成网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
趣爱好和原有的基础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望》
一课时,可以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把课件分成作者介绍、朗读指导、词
句理解、巩固练习、延伸拓展五个模块。
这些模块既可以体现循序渐进
的原则,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桂林,了解桂林,教学之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收集资
料的方法,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桂林” 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被桂林美丽的风景深深地
吸引住了。
此时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桂林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
游网中自由选择,阅读了桂林的传说,桂林的概况,桂林的风味小吃,
并欣赏了桂林的风光图片。
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的养成。
可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自由地汲取知识。
不仅逐
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有利于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启迪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运用多媒体
教学手段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
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
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
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
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
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
盛况,用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
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
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由此可
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以坚持信息技术服务语文教学的原则。
为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入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下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动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这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必须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