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谢光勇;李言阔;李佳;缪泸君;袁芳凯
【摘要】2010年7月和2012年8月,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江西省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夏季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共记录鸟类12目39科11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4种,包括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红脚隼Falco amurensi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该区夏季鸟类以雀形目、鸻形目和鹳形目为主,分别占鸟类总种数的56.3%、10.9%和8.4%.留鸟65种,夏候鸟31种,冬候鸟23种,分别占总数的54.6%、26.1%和19.3%.在地理区系构成上,该区鸟类组成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东洋界种类共60种,古北界种类达31种,广布种28种,分别占总数的50.4%、26.1%、23.5%.有7种冬候鸟在2010年和2012年的夏季调查中均被记录到.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2010年夏季优势种为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2012年夏季优势种为八哥、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牛背鹭Bubulcus ibis.
【期刊名称】《四川动物》
【年(卷),期】2014(033)001
【总页数】5页(P139-143)
【关键词】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作者】谢光勇;李言阔;李佳;缪泸君;袁芳凯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7
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
鄱阳湖水系完整,纳江西省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62 225 km2。
由于鄱阳湖区地形多样,地貌类型齐全,加之良好的气候水文环境,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湿地。
鄱阳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分布有丰富的水生高等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虾、昆虫等资源,为鸟类特别是越冬候鸟的栖息和觅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鄱阳湖越冬候鸟数量常年稳定在30~40万只(吴英豪,纪伟涛,2002)。
都昌湿地位于鄱阳湖北畔,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互毗邻。
关于都昌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为了了解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特征,我们于2010年和2012年夏季对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该区域鸟类群落结构,以期为鄱阳湖区鸟类资源保护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鄱阳湖区(东经116°02′24″~116°36′30″,北纬28°50′28″~29°10′20″),总面积411 km2,以越冬候鸟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
2006年都昌湿地被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07年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被纳入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
保护区由两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泗山子保护区面积354 km2,多宝子保护区57 km2。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西部和西北部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南部和西南部与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
保护区地形地貌呈明显的梯形结构:景观由水体到岛屿到草洲过渡、由滩涂向丘陵过渡、由坡地到山地过渡。
景观类型多样,沿湖草洲、滩涂众多。
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为16.9℃,年降水量平均为1425 mm,年蒸发量1002 mm,年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日照时数1965 h,无霜期270 d。
植被类型以湿地植被为主。
2.1 样线和同步调查地点布设
本研究以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以及湖岸2 km范围内的区域为调查区域。
利用遥感数据解译和实地调查,对调查区域进行生境分类,可分为5类典型生境,分别为农田生境、村庄生境、草地生境、林地生境和水体生境。
按照分层抽样的原理,对每一类生境以10%的抽样强度为标准进行系统抽样,样线随机均匀地分布于各类型生境中。
农田生境共布设样线23条,村庄生境4条,林地生境2条,水体生境6条,草地生境1条。
每条样线长3.2 km,根据研究地区生境的可视度,样线单侧宽确定为100~200 m。
2.2 野外调查记录
2010年7月和2012年8月,由江西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业人员组成了调查队伍,2010年分12个调查组,2012年分5个组,每个组包括2名专业人员和1名向导,配备1台25~75倍单筒望远镜和1台
10×56双筒望远镜。
每个调查组每天调查2条样线,调查时间为每天8∶00~11∶00和15∶00~18∶00。
沿设定的样线以约2 km/h速度行走,记录样线及两侧发现的鸟类种类、生境及其个体数,对于飞行的鸟类,只记录逆样线方向飞行的个体。
2.3 鸟类优势种分析
频率指数估计法可用于鸟类的数量统计及优势种计算,该方法以各种鸟类遇见的百
分率R与每天遇见数B的乘积r(RB)作为指数,进行鸟类数量等级的划分。
RB指
数在500以上为优势种,50~500为普通种,5~49为少见种,5以下为偶见种。
具体算法为:R=100d/D,B=S/D,r=RB,其中:d为遇见鸟类的天数,D为工
作的总天数,S为遇见鸟类的总数量。
结合本文调查的实际情况,将d定义为遇见鸟类的样线数,D为样线总条数,S为遇见鸟类的总数量。
鸟类分类系统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2版(郑光美,2011)。
鸟类的
分类、居留型、地理型、生态型、保护级别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确定(汪松,1998;约翰·马敬能等,2000)。
3.1 鸟类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12目39科119种(附录)。
夏季鸟类以雀形目、鸻形目和鹳
形目为主,其中,雀形目鸟类67种,占鸟类种类总数的56.3%,鸻形目鸟类13种,占10.9%,鹳形目和佛法僧目鸟类分别占8.4%和4.2%。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
鸟类4种,包括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红脚隼Falco amurensis、小鸦
鹃Centropus bengalensis及褐翅鸦鹃C.sinensis。
中国特有鸟类4种,分别为
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和画眉Garrulax canorus。
季节性构成上,留鸟有65种,夏候鸟31种,冬候鸟23种,分别占总数的
54.6%、26.1%和19.3%。
在地理区系构成上,该区鸟类组成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东洋界种类共60种,占总数的50.4%。
同时,该区古北界种类达31种,占
总数的26.1%,广布种28种,占总数的23.5%。
3.2 优势种分析
我们使用鸟类数量统计的频率指数估计法计算了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鸟类的RB指数(表1)。
2010年夏季,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白鹭Egretta garzetta 的RB指数都超过了500,是2010年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夏季优势种。
鹎科的白
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燕科的家燕Hirundo rustica、雀科的麻雀Passer montanus、椋鸟科的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夏季数量也较多;此外,伯劳
科的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夏季样线上的遇见率也较高,夏季33条样线上有26条记录到棕背伯劳。
2012年夏季,牛背鹭Bubulcus ibis、八哥和麻雀的RB
指数均超过500,是2012年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夏季优势种。
伯劳科的棕背伯劳、燕科的家燕、鹭科的白鹭和池鹭Ardeola bacchus夏季数量也较多;此外,鸠鸽
科的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在夏季样线上的遇见率也较高,夏季36条样线上有23条记录到珠颈斑鸠。
近年来关于鄱阳湖鸟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主要研究对象是冬候鸟(章旭日等,2011;崔鹏等,2013)。
鄱阳湖区夏季鸟类群落特征的研究较少,仅见于黄鹏等(2009)报道了南矶湿地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组成,而关于都昌湿地的夏季鸟类群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通过系统的样线调查对鄱阳湖区的夏季鸟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夏季鸟类119种,表明都昌候鸟保护区具有
丰富的夏季鸟类资源。
自然界中,某一地区的鸟类区系组成应该是动态的(周放等,2006)。
近年来,鸟
类居留型变化的情况时有报道(栾晓峰等,2002;蒋爱伍等,2005;周放等,2006),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部分鸟类的分布不断扩散,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谭丽凤等,2013)。
此次研究发现,有7种冬候鸟在两年的
调查中均有记录,包括赤膀鸭Anas strepera、普通秧鸡Rallus aquatic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树鹨Anthus hodgsoni和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这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部分候鸟开始滞留在越冬地,使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对迁徙候鸟影响的良好的研究基地。
人类干扰会影响鸟类群落结构。
人类干扰的强度过大,鸟类种数减少,鸟类群落越不稳定(刘吉平等,2008)。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生境类型与这两个国家级保护区相似,是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但是,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目前仍是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包括放牧、非法捕鱼、水体污染等对该区鸟类及其栖息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对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加强管理并尽量消除其不利影响是该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中亟待开展的工作。
崔鹏, 夏少霞, 刘观华, 等.2013.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J].四川动物, 32(2): 292-296.
黄鹏, 欧阳珊, 阮禄章,等.2009.蓝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生物多样性[J].
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33(6): 585-589.
蒋爱伍, 周天福, 韦振海,等.2005.广西柳州市鸟类调查及区系研究初报[J].四川动物, 24(2): 186-190.
刘吉平, 张顺, 陈智文.2008.人类活动对三江平原东北部湿地鸟类的干扰[J].东北林
业大学学报, 36(12): 40-42.
栾晓峰, 徐玲, 徐宏发, 等.2002.上海郊区冬季鸟类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75-81.
谭丽凤, 杨昌尚, 杨德辉.2013.柳州市不同生境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分析[J].南方农
业学报, 44(5): 844-849.
汪松.1998.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M].北京: 科学出版社.
吴英豪, 纪伟涛.2002.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M].北京: 林业出版社.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2000.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章旭日, 邵明勤, 许婷, 等.2011.江西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繁殖期鸟类多样性研究[J].四川动物, 30(4): 649-653.
郑光美.2011.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 科学出版社.
周放, 韩小静, 蒋爱伍, 等.2006.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初步研究[J].四川动物, 25(4): 765-770.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