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做到“五结合”-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要做到“五结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在的课堂教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是如何寻找新课程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实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探究与引导的结合, 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操作与思考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并重,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仍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 新课程的教学要做到“五结合”。

一、情境与问题相结合, 境中融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好的提问能“一问激起千层浪” , 能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所以教师应找准知识的切入点, 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 学习《8、7、6加几》时我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了学生春游的情境: 山上有7 个孩子, 山下有 4 个孩子(其中男孩 6 个, 女孩5 个; 背包的8 个,不背包的3个), 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这个例子给出的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 有丰富的现实背景, 但教师又不仅仅停留在情境上, 而让这个情境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服务, 这就做到了境中融疑。

二、探究与引导相结合, 放不离引杜威说过: “教师,一个引导
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在用桨把船划向前。

”在课堂教学中, 以
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地放手让学生自行活动, 教师必须在关键处、细微处进行指导和点拨。

当学生遇到疑难时, 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思索; 当学生的思路阻塞时, 需要教师启发他们拓展;
当学生迷路时, 需要教师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需要教师为他们铺路架桥, 引领学生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处探究。

否则, 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容易迷失方向, 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组织同桌合作,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 动脑筋、想办法, 分别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之后比一比, 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在教师的激励下, 学生积极动脑想出了多种验证方法, 有的折一折, 有的量一量, 有的数一数, 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 在活动前教师先让学生猜想, 然后再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的做法,可使学生动手实践目的明确, 而且因为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这样活动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 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三、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相映成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生活引入或寻找生活原型、创设生活情
境等方法。

如: 一位教师在三年级《搭配的学问》一课中这样设计:(1) 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 肉丸子、青菜、南瓜), 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搭配, 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

(2) 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 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 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

(3) 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 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 让学生思考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 自由选一种饮料、两样主食、三种副食)。

这样,整节课中学生看到的是菜名, 说的也是菜名,写下的也是菜名, 浓郁的生活气息充盈着整个课堂,而数学知识就隐藏在这生活中。

当然数学知识的来源本来就是多样的, 有的由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抽象而来, 有的由数学本身纯逻辑地提出。

虽然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但不能把联系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方法, 要警惕“本末倒置” ,绝不能因为生活化而冲淡了数学味, 教师还应重视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防止为生活化而生活化的现象, 只有在生活化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用数学方法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活动过程中注入“数学的思维成分” ,生活和数学才能相得益彰, 活动和数学才能相映成趣。

四、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动中蕴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操作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 所以活动不能光图表面热闹, 应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出”一些高层次的东西, 体会数学思考的乐趣。

如: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人教版第六册《笔算除法》一课:教师先问学生52*2竖式该怎么写,让他们借助小棒分一分。

在学生动手分小棒后, 让他们上台演示分小棒的过程: 生1: 把 5 捆小棒和 2 根小棒合成52 根, 然后把52 根小棒平均分成 2 份, 每份是26根。

生2:先把 2 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是 1 根, 再把 5 捆小棒平均分成 2 份, 每份是 2 捆, 余下1捆再拆成10根, 平均分成两份, 结果25+1是26根。

生3: 先把5 捆小棒平均分成2 份, 得到每份是2 捆, 然后把剩余的再分成 2 份, 结果是26 根。

之后教师让他们根据这个结果用
笔算展示出来, 结果学生面面相觑。

上述片断中, 教师认为通过学生分小棒的操作过程, 就能帮助学生建立笔算模型, 但实际活动中学生只注重操作过程而偏离了操作目的。

问题的关键是, 要让学生明白操作的目的及如何操作, 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

教师要把操作与笔算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十位上余下的1与 2 组成12 再作被除数”的算理, 把操作安排在知识的生长点, 要让学生头脑指挥手动, 让思维与操作结伴而行, 思维
要时刻引领着操作, 引导学生手
脑并用, 动中蕴思。

五、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相得益彰
特级教师钱希有认为: “数学教学中的过程与结果各有各的功效,新课程重视学生的过程参与,但并不说明结果不重要了, 数学教学不应该走极端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对结果的理解, 但为展示学生的思维而只注重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课,出示例
题24X 16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学生探究出好多种算
法:24 X 10+24X 6、24X 8X 2……直至快下课时,才有一位学生说自己是用竖式计算出来的, 教师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他回答是爸爸教的。

没办法, 教师只好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竖式过程, 便结束了本节课。

前面的教学强调了多样化, 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了呢?显然没有。

所以我们说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注重过程教学, 又要重视结果教学, 当过程的过度拓展影响学生对结果的掌握时, 教师就应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该收就收; 教师要握紧手中的指南针, 使过程与结果统一, 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