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
【摘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本文分析了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分析了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1]。
笔者在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从教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方法。
一、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
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探究欲望。
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影响,有些学习被动,有些胆怯自卑,不善言谈,遇到发言就心慌胆怯。
这样都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障碍
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
活跃的思维,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有利于学生突破情感障碍,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2]。
而教师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和教学方式方法也是至关重要。
(三)教师权威因素
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使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至多是在遇到不会做的习题,才会向老师请教如何解题,很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重重压力下,学生不停地接受知识,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想为什么[3]。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姚本先提出下列培养问题意识的措施: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4]。
(一)营造良好氛围,鼓励质疑问难
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在教学设计上,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迅速思考和反应的能力,才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此外,教师的教学
语言对学生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5]。
1.巧设悬念,创设数学情境
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善于设疑、精心设问,顾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实践操作,创设数学情境
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时,让学生画图,剪拼: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作怎样的图形变换?
在学生动手剪拼操作之后再提出:
(3)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什么不同?
(4)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何证明?
通过添加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证明方法,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3、类比迁移,创设数学情境
在导入新知识时,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学生在比较中探讨。
如:有四个同学合影留念,如果每两人都要合影,最少要拍几张?n个人呢?由1+2+3+…+n-1=n(n─1)/2,可得n(n─1)/2张。
你能由本题得到启发,编写类似结论的题目吗?学生经过认真的思索、讨论,纷纷踊跃发言。
(1)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2)一条直线上取个n点(不重复),能数出多少条线段?
(3)从同一个点作n条射线(在同一平面内),能数出多少个角(小于180o)?
(4)要进行乒乓球单循环赛,问n个选手共需安排多少场比赛?
(5)平面上有n(n≥1)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答案:
(6)两条直线相交,有两对对顶角,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n条直线呢?
(四)注重课堂反思,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解题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解决问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解题经验教训,扩展思路,纵横联系有效的拓展和迁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五)运用错误资源,拓展思维空间
课堂上,不妨针对学生较难理解、易出差错的知识点设几个陷阱,诱使学生陷入途,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的思考,另外,在课堂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给学生创设良好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六)构数学问题链,形成认知网络
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
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例、习题的潜能,精心处理教材,激活例、习题的活力,打模式化,对常规题目进行改造,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解题思维空间。
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串,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环环紧扣。
参考文献
[1]杨寿安.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2]陈秋华.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4).
[3]邪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
[5]汪秉彝,聂必凯.重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