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爬山虎的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会读”隙、茎、柄、蜗、牢、固”6个生字。
会写“铺、拂、漾、茎、蜗、贴、萎、牢、固、费”10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
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
铺、拂、漾、茎、蜗、贴、萎、牢、固、费
铺,pū,12画左右结构,金字旁,组词铺天盖地,铺床,铺平,铺路;铺字还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pù,组词当铺。
2.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出示词语
均匀空隙重叠根茎叶柄蛟龙痕迹逐渐触着墙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一二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满、一大片”“墙”
2.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长得茂盛、善于攀爬。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4.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颜色美——嫩红变嫩绿、新鲜。
形状美——均匀整齐。
动态美——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读出美感。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作业新设计:
一、朗读全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看拼音写词语
pūshànɡchūn fēnɡfúmiàn dànɡyànɡwōniú
zhān tiēkūwěi láo ɡùfèi jìn bìɡōnɡbìjìnɡ
三、按原文填空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的。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
叶
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附答案:
一、略。
二、铺张春风拂面荡漾蜗牛粘贴枯萎牢固费劲毕恭毕敬
三、1.嫩红嫩绿
2.新鲜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拂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4. 感悟爬山虎的脚“向上爬”所蕴含的坚持不懈精神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
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
(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生: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
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
生: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
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
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
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
(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作业新设计:
一、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1、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
要是……就……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面的句子生病了,我来帮它们治一治
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山虎的嫩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阅读天地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
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给加粗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⑴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在墙上。
()
A、向着同一个方向B、沿、循C、趁、随D、服从
⑵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
A、盼望、期望B、粘住C、挨近、靠近D、四川东部
2、这一段中有好几个由“一”组成的词语,“一”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指出下面词语中“一”的词义。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
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A、数量B、一律,没有例外C、满,全D、表示数量最小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⑴叶尖一顺儿朝下()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
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⑵不留一点儿空隙()
3、这一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一、1.只要你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2. 原来童话都是骗人的,哪有那么多灰姑娘,时间一到,宫殿的归宫殿,厨房的归厨房。
二、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2、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
3、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三、1.A B
2.B D
3.爬山虎的叶子。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