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杨绛《老王》一文中的“愧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关注
【语文漫步】
[2012.10]摘要:《老王》一文的写作意图主要
是源于作者的“愧怍”之情。

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可见老王的不幸,从作者回忆的老
王的几件事———送冰、送人和送鸡蛋中,可见老王的善良。

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把我们当做亲人,而“我”却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

老王淳朴、善良、正直,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多少年来,作者“不安”“愧怍”。

关键词:《老王》;愧怍;写作意图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写的是凡人小事,情节结构不复杂,几乎是平铺直叙,高中生读来基本没什么困难,只是对于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不甚理解。

这恰恰也是文章值得探究的地方。

所以,当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逐步领会人物形象的典
型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文本深处,感受平淡叙述中的深情与耐人寻味。

一、初探写作意图首先,杨绛为什么写老王?这在文章最后一段有交代:“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作者说,“都不是”。

这份不安是那样沉重,难以
释怀,以至于“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老王》是因为不安,因为愧怍。

那么,为什么愧怍?要探寻这个问题,我们要跟着作者走进老王。

二、不幸的老王
文章前四段介绍了老王的基本信息:职业、亲人、长相、家庭、住所等等,引导学生梳理这些信息。

①职业:人力车夫;“单干户”:在那个年代“单干户”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挤。

②亲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后来,“载
客三轮都取缔了”。

③长相:“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

④家庭:“老光棍”“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
了”。

只是住那里,可见没有家。

⑤住所:“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从以上分析,显而
易见,老王没有家,没有亲人,老、丑、穷、单干户(被排挤、受冷落),老王是个不幸的人。

至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不幸的老王内心中最渴望什么呢?如此不幸的老王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
三、善良的老王
文章接下来,作者回忆了老王的几件事———三送:送冰、送人和送鸡蛋。

这几个
片段中包含了许多细节,带领学生深入品
味这些细节,还原场景,体会人物内心,逐渐发现老王的品性。

①送冰。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
没想到这点。

从这里可以发现老王的老实和发自
天性的善。

②送人。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坚决”是态度,“送钱先生看病”是理由,说明老王对“我们”好,不同一般,他是
把我们当朋友。

老王如此贫困,却在“我们”有困难时
问,“你还有钱吗?”这体现老王对“我们”的真诚的关心关怀。

③送鸡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看到如此惨状,学生能够想象:老王没来杨绛家几个月了,这几个月时时刻刻陪伴老王,只有饥饿和疾病,可是在被饥饿和疾病折磨几个月后,老王“直僵僵”地站了
起来,他“直僵僵”地走过街巷,他“直僵僵”地镶嵌到杨绛家的门框里,是什么支撑他来的?是给主顾、给生病的钱先生送鸡蛋的心情(报答恩情),这事不能托旁人去,更不能让人捎话,得自己亲自去,得心诚。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
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一个“送”字,反映老王是把我们当朋友、当亲人。

老王送来的是什么呢?是“好香油”“大鸡蛋”。

在当时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这是无比珍贵的东西。

可以想象,无依无靠的老王一定是把我们当朋友亲人,当
做唯一的精神的寄托,才会在临死之前,说不定用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了好香油、大鸡蛋送给我们,老王很看重和我们的这份情谊。

至此,学生能感受到老王的不幸与善良,但或许仍无法深入领会作者
的“愧怍”。

四、深入探究“愧怍”
这时,引导学生回到开始的问题:不幸的老王内心中最渴望什么呢?渴望温暖,渴望朋友亲人。

如此不幸的老王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三送,把我们当亲人当朋友。

而“我”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重回上述片段,寻找细节。

①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我一定要给他钱;②老王临终前挣扎着亲自送大鸡蛋好香油,而我又给他钱;③老王死了,他什么时候死掉我们也是过了“十多天”才知道。

从这些细节中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出作者的“愧怍”———
(1)“我”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

老王在自身极其不幸的情况下,真诚地帮助了我们,真心把我们当亲人朋友,而“我”
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当时“我”的主要反应是“给钱”,说明“我”当时对老王主要是一种同情与接济(对一个不幸人的恻隐之心),在同情接济老王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与精神需求,没有真正尊重老王。

双方情感的付出是不对等的。

(2)老王的淳朴、善良、正直,然而
“我”
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

老王给我们的是真诚的帮助与厚重的情谊,是一个自己如此不幸却又如此纯善的人给予我们的厚重情谊。

老王虽说是一个底层的
不幸的人,
但他身上的这种品质,是我这个“幸运者”所不及的。

“我”只用着其“善”,却并未真正尽心尽力去报答其“善良”,甚至在老王尽其毕生之余力来对“我”
表示感谢时,“我”只是忙乱着应对。

之后,杨绛曾这样自述:我近来常想起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几行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从老王身上看到的是生命之火的跳动,是赤子之心的闪光。

老王身上的善是发自天性的,没有丝毫功利色彩的;
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这是一种最自然朴素的道德良知,折射着美好的人性的光辉。

多少年了,杨绛先生于老王一直“不安”“愧怍”,然而
这份“愧怍”于杨绛自己而言,是自我的反省,是生命的自我觉醒,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光芒。

(徐州市第一中学)
解读杨绛《老王》一文中的“愧怍”
江苏
徐州
●孙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