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梅州市梅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梅州市梅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
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
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
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
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
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
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休”“伐”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
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
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
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释“屯”。
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释读作“禺(遇)”。
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
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
如甲骨文中的“凡”是“盘”的象形初文,左右两个竖笔不对称,一个弯曲另一个不弯曲,且不等长。
“同”,像木桶形,是“简”“桶”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两竖笔对称等长。
在敏锐观察到甲骨文中的“凡”“同”二字的细微差别后,王子杨在《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指出,旧释“凡”之字绝大多数当改释为“同”。
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
不管是已识字还是未识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这是针对所有甲骨文而言的。
“未识字”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这些字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使用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
从这个意义
上讲,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正确的释文是通读甲骨文的关键,是利用甲骨文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
甲骨学者要继续坐稳“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材料方面带来的便利,综合运用“对照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等文字考释方法,发挥语法分析在疑难辞例疏通方面特有的优势,给目前运用传统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释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摘编自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的内容丰富且体系完备,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当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甲骨文今字判定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B.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 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的脉络清晰。
C.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
D.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 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还未被考释出,找到其对应的今字,是之后考释工作的重要内容。
B.虽然蒋玉斌的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并不意味这个字的今字确释工作可以到此结束。
C.学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先要得到甲骨文的准确释文。
D.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研究手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凸显,发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还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摘编自王贝贝《“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判断》)
材料二:
[注]分数越高代表率越高,满分为5分。
(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材料三:目前,我国城市智慧交通普遍缺少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
同时,随着各地交通系统规模扩大,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运营维护单位忙于应付设备故障,维修成本过高。
另外,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人、各类交通工具在时间、空间上留下的痕迹信息都会被采集到,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也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
当前对智慧交通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足。
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
智慧交通的建设运营要各部门群策群力,但现状是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难以协调一致;我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自成体系,标准互不统一。
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智慧交通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大交通”的概念,当下所谓的智慧交通其实只是管控。
而各地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影响了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维护和再建设成本。
(摘编自姜秀明《浅析智慧交通的未来》)材料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智慧交通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既可识别车辆特征、交通违法行为等信息,也可实现平面二维的展示,让城市交通情况变得透明,从而实现了“所见即所现”。
通过仿真试验寻求现实交通问题的最优解,获取交通设计方案的评价,为交通规划和整改提供决策辅助。
我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通过AR实景指挥作战系统深化应用。
系统将所有交通资源和信息集约在一张实景地图上,实现道路交通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
不过,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的延伸,与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各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做到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
(摘编自赵锦祥《智慧交通在智慧城市的深入应用与发展趋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交通运输全面改革的征途中,智慧交通发挥的作用无疑会十分巨大,它会带来我国交通现代化一系列的变化。
B.从材料二中2018年的调查数据来分析,网民们在短途出行中所选择的各类交通方式的频率相差不大,其中轻轨的使用频率最低。
C.通过技术手段采集人、各类交通工具所留下的痕迹信息没多大价值,还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因此,
保存它们的实际意义不大。
D.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智慧交通的实现具有重大作用,如实现“所见即所现”平面二维的展示图景就需依靠人工智能来完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之所以对智慧交通的建设十分重视,是因为智慧交通可解决许多交通问题,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B.从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网民在长途出行中最喜欢选择高铁、动车,而选择轮船的频率最低。
C.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智慧交通的建设,地方对智慧交通的理念理解不够,执行起来都是低层次的操作。
D.向智慧城市的各行业进行延伸,从而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是做好智慧交通自身行业的前提条件。
6.我国智慧交通发展迅速,但要充分适应社会发展,仍需做出哪些努力,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
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中医的第一个含义:上、中、下的“中”。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
换言之,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
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
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中医需要把握遵的根本精神、否则只会为围于成规、定法的“下医”。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中医的第二个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不是治已病的,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以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曾说自己的医术比不上两不哥哥,因为他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
中医的第三个含义: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
清代学者钱大昭在注释《汉书•艺文志》时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
’”可见,中医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可能在清代相当盛行。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的理念。
当然,但凡事情都不能绝对化,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药,但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
中医的第四个含义:讲究“中正平和”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
生命因“和”而生,那么怎样维持其生命力呢?也是要靠“和”。
中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
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中”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面,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要“致中和”。
中国哲学非常强调一个“中”,还强调一个“时”。
中国哲学里面讲的“时”,“时”的含义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是指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来调整“中”的原则,这些都是中医的诊断治疗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
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中国的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
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在养生这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
同时,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的加深和扩展,往往伴随着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的深化。
所以,中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
(摘自楼宇烈《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是一门人文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学问,而不是常人说的疾病医学。
B.第一段末句“中医治人”中的“中医”,指的是与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
C.中医认为,治病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物只起辅助作用,会使人产生依赖性。
D.使生命处于中正平和动态平衡状态,是中医诊治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明确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逐层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B.文章立足现实,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高度阐释了中医的内涵,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C.文章对中医深层含义依次展开了论述,逻辑上逐层递进,论证严谨。
D.文章善于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富有哲理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强调中医第一个含义是“上、中、下”的“中”并引用古语阐释,是因为人们常把“中”理解为“中西”的“中”。
B.中医不仅能治病救人,善为医者还能以医理论国事,如果学了医只能去看病,就会沦为囿于成规、定法的“下医”。
C.中医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反之,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否则将难以获得思维方式等的提升与发展。
D.纠正人们对中医的片面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中医学,保障人民健康,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B.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C.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D.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乘,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军事强国往往被称为“千乘之国”。
B. 彀者,汉代指能开弓弩的士兵。
在本文中可指擅长射箭的好手。
彀,意为把弓弩张满。
C. 单于,文中是匈奴人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意为广大之貌。
D. 赵悼襄王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一般每个皇帝即位后都要改年号,并以年号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牧富于谋略,他规定如果匈奴入侵,要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他利用奇谋击退单于,使匈奴在之后十多年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B. 赵王责备李牧怯战,将他罢免。
之后匈奴来犯,赵国出兵与之交战屡次失利,影响田牧。
赵王再请李牧出任,李牧因病闭门不出。
C. 李牧屡立战功,获得封赏。
廉颇逃往魏国后,李牧进兵燕国,攻取武遂、方城;在宜安大败秦军,击退秦将桓齮,被封为武安君。
D. 李牧见疑于赵王,抗命被杀。
秦国在王翦进攻赵国受到抵御时,使用反间计,赵王听信谣言撤换李牧,将其杀害,赵国最终灭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历史的兴亡抒发人生感慨。
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又有深沉;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叹。
B.词中运用“长江”“浪花”“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等意象,营造出高远而淡泊的意境。
C.“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D.词人感叹英雄豪杰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羡慕在江边欣赏秋月春风,又能和朋友把酒言欢的渔夫樵夫。
15.“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默写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携来百侣曾游。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风华正茂。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4)《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读下图这幅漫画,根据要求补全后面的三首打油诗。
置身于漫画所描写的情境中,学生首先发出抱怨(见下面第一首打油诗)。
针对这个学生的抱怨,请分别以校长、老师、家长的不同口吻,按照括号里的内容,补全每一首诗的最后两句。
(注:需要补全的诗句,韵脚统一规定为“笼”和“门”。
)
学生抱怨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何曾有假日?天天关在笼。
①校长开导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
(学习本来如图摔笼振翅,没有逍遥自在的时候。
)
②老师激励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
(要想摆脱现状,除非考上大学。
)
③家长警告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
(现在给你自由,将来恐怕一事无成。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
不超过25个字。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提到“历过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
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留下了纵横驰骋的空间,留下了创作的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2)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俄]乌申斯基(3)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
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错,原文中“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可知,看出对“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有很大帮助,对于“思想”则不一定。
B项,“并取得一致意见”于文无据。
原文为“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D项,“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错,原文是说“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但“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并且在文章末段指出了认定的方法和途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于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错,主体部分在论证时,首先提出“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观点,接着从“甲骨文的今字判定”“ 甲骨文的今字确释”“ 甲骨文的今字改释”“ 甲骨文的用法考定”四个方面对观点展开分析。
最后提出在考释甲骨文方面的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因此文章在总体上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错。
原文是说“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并非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