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对夫妻的奇遇
[意大利]卡尔维诺
阿尔图罗·马索拉里是上夜班的工人,早晨六点下工,回家要走很长的路,天气好的时候,他也骑自行车,雨天和冬季改乘电车。
六点三刻和七点之间回到家里,正好赶上妻子艾莉黛的闹钟刚刚响过,或差一点就要响的时候。
经常是两种声响:闹钟的铃声和他迈入家门的脚步声同时闯入艾利黛的脑海里,把她从睡梦中唤醒。
清晨的觉是最香的时候,她总要把脸埋在枕头里,在床上再赖上几秒钟。
然后,她倏地坐起身来,匆匆忙忙把胳臂伸进晨衣,头发耷拉到眼睛上。
她就这副模样出现在厨房里,阿尔图罗正在那里,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取出空空如也的饭盒和暖水瓶,把它们放在水池里。
在这之前,他已经点好了炉子,煮上了咖啡。
有时,还差一分钟闹钟就该响了,是阿尔图罗端着咖啡走进房间,将她唤醒的。
她举起双臂,伸伸懒腰,然后一把搂住他的脖子。
阿尔图罗还穿着风雨衣;她搂着他,根据他外衣的湿度和凉意就可以知道外面是什么天气下雨、有雾、抑或降雪;不过,她仍然要问:“天气怎么样?”而他呐,也总是半带讥讽地嘟囔一番,把一天的不快从后到前倒着数落一遍;骑自行车的归途,出厂时的天气,头天晚上进厂时截然不同的气候,干活时遇到的麻烦,车间的传闻等等。
艾莉黛忽然喊道:“天哪!什么时候啦!”她连忙把脸凑近梳妆台的镜子,嘴上噙着发夹,用刷子梳通头发。
阿尔图罗走过来,站在她的背后,瞅着艾莉黛。
他待在那儿也帮不上忙,显得局促不安。
艾莉黛收拾妥当,在走廊里穿上大衣,吻了一下阿尔图罗,打开门,匆匆往楼下跑去。
家里就剩下阿尔图罗一个人了。
他听见艾莉黛的鞋后跟踏着台阶的声音,当这种声音消失后,他的思想又随着她疾步走在庭院里,来到大门口,行进在人行道上,然后,一直随她走到电车站。
连电车叮叮的响声他似乎也听得见。
车停下来,每个乘客上车时脚登踏板的声音他也听得见。
他想:“好了,这会儿她乘上车了。
”他仿佛瞧见妻子挤在十一路电车上男男女女劳动者中间,十一路电车像以往每天一样,把他的妻子带到工厂里。
阿尔图罗灭掉烟蒂,关上窗户,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他上了床,艾莉黛起来后没整理床,阿尔图罗睡觉的那边几乎没动,跟刚铺好的一样。
他老老实实地躺在自己那边,但是,过了一会儿,他把一条腿伸到艾莉黛睡的那边,那里还有妻子的余温,接着,他又把另一条腿也伸了过去,就这样他一点一点把身子都移到艾莉黛睡的那边去了。
那里有着妻子的体温,并且还保留着她的身体的形状。
他把头枕在妻子的枕头上,脸紧紧贴住枕头睡着了。
艾莉黛晚上回家时,阿尔图罗已经在房间里转了半天了:他点上了炉子,把东西放在炉子上烧,在晚饭前几个小
时里,他也做些事情,譬如铺床、扫地、把该洗的衣服浸在水里。
他待在家里,手上在做这些事,可精神上早就去迎候她了。
外面华灯初上,艾莉黛挤在熙来攘往的妇女群中,从这个商店跑到那个商店忙着采购物品。
阿尔图罗终于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沉重的脚步声,跟早晨的那种声音全然不同。
阿尔图罗走出房门,来到楼道,从妻子手里接过购物包。
两人边说话边走进家门。
艾莉黛连大衣也没脱,一下子就坐在了厨房的椅子上,与此同时,阿尔图罗把东西一件件从包裹里取出来。
“赶紧干活吧!”说着,艾莉黛站起身,脱下大衣,换上家常便服。
夫妻俩开始做饭;两人的一顿晚餐,他带到工厂为夜间一点钟准备的宵夜,她明天带到工厂里去的午餐,还有他明天下班醒来吃的东西。
咖啡还没喝完,阿尔图罗已经跑去检查自行车是否一切正常。
他们互相依偎着,阿尔图罗感到妻子的身体是那么娇柔、温暖。
然后,他扛起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走下楼去。
艾莉黛洗刷盘子,看着丈夫出门了。
他眼下正穿行在路灯稀少的黑暗的街道上,或许这时他已经过了加油站。
艾莉黛上床,熄了灯。
她躺在自己睡的一边,又慢慢把脚挪到阿尔图罗那边,寻找丈夫的温暖,可是每次她都发现自己这边更暖和,于是她明白了,阿尔图罗是在她这边睡的觉,顿时,一股暖流和柔情涌上心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里塑造了一对上下班的时间完全不一致的夫妻,当丈夫夜班回家时,妻子刚好要出门上班去,他们交叉地生活着,家里总是一个人。
B.艾莉黛根据丈夫外衣的湿度、凉意,就能知道天气状况,但仍要问天气如何,实际上帮助他舒缓压力,表现出她细致的关爱。
C.文中两次写到艾莉黛的脚步声,第一次是早上她离家时急切的脚步声,表现了她欢快的心情,第二次是下班回家时沉重的脚步声,表现了她劳作的疲惫。
D.本文叙事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中,通过对日常饮食起居的细致描绘,间接地展现了阿尔图罗夫妻二人艰辛的工作状态。
2.小说第五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的尾段有哪些深刻意蕴?请简要探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
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这就是由甘肃省歌舞剧院排演的《丝路花雨》。
这部舞剧不仅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
可以说,这个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
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
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
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到欧洲、美洲、非洲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
这样一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
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
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
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来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总是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
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伟大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
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等,我想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
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
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莫言在“学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上的发言,2018年10月9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了。
B.1979年诞生的舞剧《丝路花雨》,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C.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再现历史上的辉煌。
D.虽然这个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往往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得出了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B.文章论述了好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我们的思维要面向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C.作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并以高铁、飞机等可以进入到关于“一带一路”等艺术创作中作为例证。
D.文章在开头的部分提出丝绸之路等产生与人密切相关,在结尾的部分点明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首尾照应,中心明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B.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需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这样才可能做到关照现在,关照未来。
C.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不仅仅是政治之路、贸易之路,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D.正如敦煌莫高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样,“一带一路”的出现,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末日抉择
申平
狼、虎、豹、猿、鹰……所有的动物倾巢而出,一批批冲向那群不速之客——强大无比的人类,扑、咬、撕、抓,尽管这些高等动物有激光枪、离子炮等先进武器,尽管动物死伤惨重,但是它们依然拼死相搏。
每一轮攻击过后,人的数量也在锐减。
山外,不断有巨大的爆炸声传来,火光映红了天际。
显然人类已经没有退路继续前进,似乎也只有死路一条,这些人好像真的陷入了绝境。
这是公元3080年的一天,世界核战爆发,人类的高度文明社会被摧毁,幸存者在雷哥的带领下逃往深山,没想到却遇到了动物们的顽强抵抗。
又是一轮血腥厮杀过后,雷哥清点了下人数,惊骇地发现只剩下不到一百人了。
绝望,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雷哥叹了口气,山顶之上,那只体型巨大的虎王跳跃吼叫,调动着部队,准备新一轮攻击。
最后的时刻到了!
雷哥一抖精神,用嘶哑的声音说:“兄弟姐妹们,现在只能拼死一搏了。
听我命令,接下来五人一组,各自突围,能活几人算几人吧。
”
话音未落,人群里响起了男人的哀叹和女人的哭声。
这时候,一个身材消瘦、戴着眼镜的男人走到雷哥面前,雷哥奇怪他的手里竟然没拿武器。
只听见他说:“雷哥,
不能硬拼了。
我们换一种方式,也许还有活路”。
雷哥疑惑地望着他,所有人都疑惑地望着他:“换一种方式。
”
“对,”这个男人说,“我叫郑大槐,是动物学家我粗通某些动物的语言,可以去试着沟通一下,或许……”
“你懂老虎的话吗?”雷哥不客气地打断他。
“这个我不懂,我只能和猿类简单对话。
”郑大槐说,似乎有点渐愧。
“别抱幻想了,准备战斗吧。
”雷哥说着丢给他一支激光枪。
郑大槐把枪扔了,说:“到了这个地步,你怎么还相信武力呢!动物们奋起保卫家园,并没有错。
我们是入侵者,就不会说声‘对不起’吗?”
郑大槐说着,三下两下脱下了衣服,又在泥水、血水里滚了一下,然后跃出掩体,四肢着地向前爬去,嘴里发出稀奇古怪的叫声。
世界一下变得死寂,不管是这边的人还是那边的动物,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郑大槐身上,直到雷哥狂喊一声:“准备掩护!”寂静才被打破。
山上的虎王也长啸一声,立刻,成千上万只动物朝郑大槐扑来,将他团团围在中间。
郑大槐司匍匐在地,一动不动,只是嘴里仍在发出古怪的叫声。
世界再次沉寂下来,山上山下的空气,似乎燃个火星就能爆炸。
转机是一只老猿的出现,它好像是受了虎王的指派,缓慢地从山上下来,走到郑大槐面前,郑大槐看见它,像看见了救星。
他们两个连说带比画,很快,郑大槐被老猿带到了虎王面前,郑大槐匍匐在地,由老猿当翻译,开始和虎王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对话。
老虎愤怒地问:“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要闯进山里来?你们杀了我那么多孩子,我要把你们统统杀死,吃掉!”
郑大槐连连作揖,口称:“对不起,对不起!”他说,“我们人类已经没有家园了,到山里来是为了避难逃命,希望虎大王能给我们一个安身之地”。
虎王冷笑道:“哼哼,让你们安身,我们就无处安身了。
”
郑大槐急忙说:“虎王您难道就没有感觉到吗?人类一直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这样动物才得以繁衍生息啊!如今人类有难,还请虎王高抬贵手吧。
”
虎王听了似有所动,良久,厉声说:“要想活命,就让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爬出来我会考虑给几个山头让你们生活。
”
郑大槐连连点头,急忙下山通知。
没想到雷哥却坚决不同意。
“我们是人!是人啊!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但是大多数人扔掉了武器,相继爬出掩体。
最后只剩下了雷哥,他全副武装、威风凛凛地跳出掩体,冲着山上的虎王放声大笑,高声喊道:“有种下山来跟老子单挑,一决雌雄吗?”
回答他的,是惊天动地的怒吼。
接着,所有的动物铺天盖地般扑向雷哥,雷哥猛地拉响了身上的超级炸弹。
一声
巨响,他和许多动物同归于尽。
天地一片混沌,剩下的人都呆住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公元3080年的一天,世界核战爆发”,文中这句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也暗含了人类和动物发生激战的缘由。
B.小说把郑大槐的出场置于男人哀叹、女人悲泣、大家深感绝望之际,有利于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凸现郑大槐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
C.雷哥劝说郑大槐“别抱幻想”,并给郑大槐一支激光枪;郑大槐把枪扔了,和动物进行谈判,这展现了他们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
D.小说最后描写了雷哥和众多动物同归于尽的场景,体现了人类与动物斗争的悲壮,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雷哥和动物的双重同情。
2.郑大槐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述。
3.小说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矛盾,试从各方面矛盾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孝景
..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
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
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
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
...来拜谒,蚡不为礼。
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
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
..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大将
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
..,上或时不冠。
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黯坐小法,会赦,免官。
于是黯隐于田园。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为上曰:“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上曰:“君薄淮阳邪?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B.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C.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D.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强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景皇帝是西汉刘启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B.二千石是汉代对郡守的统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称之;千石以上有万石,中二千石等级别。
C.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有“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D.燕见是和朝见相对而言,指帝王退朝之后赐宴招待臣下,“燕”通“宴”;也可泛指公馀会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处理事情,能识轻重缓急。
皇上让他去察看河内失火,他认为这不是要朝廷管的大事,而河南发生水旱大灾,他却高度重视并紧急处理。
B.汲黯在地方做官,治理有方。
他学习黄老学说,又因为多病,所以主张清净无为,他选贤任能,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做太守颇有政绩。
C.汲黯注重气节,不趋附权贵。
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求见时行拜礼,而丞相却不还礼。
只有汲黯见他时从不行拜礼,只是拱拱手而已。
D.汲黯敢于直谏,不计个人得失。
他因多次直谏而不能久留朝中。
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皇帝恼怒他太鲁直,大臣们也责备他,他却不改初衷。
4.把文中画構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2)君薄淮阳邪?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汉水东流①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②,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③,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④旌节。
马革裹尸⑤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注)①淳熙四年(1177)年春,稼轩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官江陵知府(今湖北省江陵县)兼湖北安抚使。
此词为是年送李姓友人去汉中前线担任军事要职而作。
②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③王郎,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④汉
坛,指刘邦为拜韩信为大将而筑的坛。
⑤马革裹尸,语出东汉名将马援之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描写战争的惨烈,汉江水被髭胡的血染红了,表达作者对胜利的欢呼。
B.上阕后八句,借赞颂李广的将才功业,并以王粲为喻,赞勉友人继承祖功奋发有为。
C.下阕前四句,以战国时冯谖弹铗为喻,叹息自己报国无门,只能聊以杯酒为友饯行。
D.下阕五六句,暗用刘邦筑坛拜将之事,喻友人新膺重任,定能像韩信一样一展抱负。
2.下阕最后四句与前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词,谈谈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寡人之于国也》)
(3)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
独夫之心,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
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恨歌》)
7、《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重大赛事,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以内。
(1)假如你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本期嘉宾是中国女排总教练一—郎平,她将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朗读,请你为郎平的出场写一段主持稿。
(2)元宵佳节,作为央视元宵喜乐会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你将与海外华侨直播连线,请写一段主持稿,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
(3)作为《最美中国人》的主持人,该节目的其中一位获奖者一一钟南山将上台领奖。
请你为这位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词。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