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浊尿液标本在UF—500i分析仪上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浑浊尿液标本在UF—500i分析仪上的应用作者:梁朝坤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08期
[摘要] 尿液分析是一项很常规的检验,而目前自动化尿液分析仪器也只能是起过筛作用,最终确认有形成分还得以显微镜镜检结果为准。
尿液中有形成分过多的标本外观往往呈浑浊状态,用UF-500i检测这些浑浊标本往往会产生相互干扰或引起携带污染,合理处理浑浊的尿液标本,可减少假阳性的结果,降低显微镜复检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 浑浊;尿液有形成分;携带污染
[中图分类号] R44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3(b)-0053-03
Sysmex 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是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尿液有形成分的电阻抗变化和荧光散射强度进行检测和分析[1],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精密度高,人为偏差小、安全等优点。
虽然该仪器性能相比前几代产品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镜检,而显微镜虽然是尿液有形成分诊断的“金标准”,但毕竟使用显微镜镜检费时费力,且由于检验人员之间的差异,不利于检验流程的标准化。
所以清楚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后,检测前合理处理一些“特殊”标本,就能减少标本本身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干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当尿液标本中的有形成分浓度过高时,尿液外观呈现出浑浊的状态,检测结果多会受到干扰出现假阳性甚至出现携带污染。
引起尿液标本外观浑浊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尿液中的有形成分较多、浓度较高所致,如尿液标本中含有较多量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细菌、酵母样菌、管型、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磷酸盐结晶、上皮细胞等。
1 仪器的检测原理
Sysmex UF-500i应用了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的原理。
仪器吸入定量的尿液标本,经稀释、加温和染色后,依靠液压作用喷射入鞘液流动池。
仪器将捕捉到的荧光强度(Fl,从染色细胞发出的荧光,主要反映细胞染色的强度)、前向荧光脉冲宽度(Flw,主要反映细胞染色质的长度)、前向散射光强度(Fsc,主要反映细胞大小)、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主要反映细胞长度)、电阻抗(主要与细胞体积成正比)等转变成电信号,并对各种信号进行分析、综合识别和计算得到相应细胞的大小、长度、体积和染色质长度等信息,形成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管型等有形成分定量报告,并得到有形成分的直方图和散点图,从而对尿中有形成分进行鉴别并计数。
UF-5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速度快,在检测报告中,除了给出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等主要有形成分的定量参数外,还给出了一些标记参数和红细胞的相关信息。
UF-500i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较多的辅助诊断的信息,如
可根据红细胞的形态信息辅助诊断泌尿道出血的位置;可根据定量计数的动态结果来有效监测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效果等。
尿液标本中的有形成分较为复杂,部分有形成分之间的检测参数相似,从而造成UF-500i不能准确地将它们区分,从而造成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 大量有形成分造成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
2.1 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尿液中一些有形成分如酵母样菌、结晶等在形态、大小、染色上与红细胞类似,仪器不能完全准确区分这些有形成分,从而造成红细胞计数不准确。
工作中该研究发现许多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红细胞阴性而UF-500i检测红细胞结果为阳性的标本,会报警提示“RBC /X'TAL刻度异常”,镜检后发现这些尿液存在草酸钙等结晶,然后观察散点图,也确实会出现结晶与红细胞分布区域交叉;酵母样菌虽然有细胞核,但染料对膜的通透性低,染色后酵母样菌的荧光强度和前向散射光强度较低[2],所以当尿液中含有酵母样菌时,也可能会干扰红细胞的检测,从散点图分布中可以看出,红细胞与酵母样菌所分布的区域有交叉现象,有些酵母样菌含量较高的标本,仪器会报警提示“RBC/YLC刻度异常”。
有研究表明尿液中的酵母样菌含量越高,被仪器误认为红细胞的情况越严重[3];细菌因含有核酸,故经染色后荧光强度大于红细胞的荧光强度,UF-500i对细菌进行了特异性染色且专门设有细菌检测通道,大大提高了检测细菌的准确度,但尿液中大量球菌和杆菌存在时,细菌在代谢时产生的一些有毒物质,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及变形性,使得细菌在尿液中成堆出现。
菌团大小与红细胞相似有可能被误认为红细胞[4],此时在散点图中可见细菌与红细胞在散点图中有交叉的区域,且有时仪器会报警提示“RBC/BACT刻度异常”;聚集成团的非晶形尿酸盐、磷酸盐也会使红细胞测定结果假性升高并影响红细胞分析。
2.2 对红细胞信息的影响
Sysmex UF-5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对红细胞识别计数的同时记录其形态信息,尿有形成分流式细胞仪可将尿红细胞形态自动分为均一性、非均一性、混合性3型。
仪器将8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FSC)≥84 ch,归为均一性红细胞,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将8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FSC)≤126 ch,归为非均一性红细胞,多为肾小球性血尿;而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介于两者之间时,则为可判断为混合性红细胞,提示出血不是起源于一个部位[5]。
红细胞形态的检测有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对判断出血部位有很大的辅助诊断价值,当红细胞计数受到干扰时,红细胞形态信息也必然受到影响,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此时可能干扰临床对患者病情的诊断甚至导致误诊。
2.3 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白细胞检测中,UF-500i与镜检结果比较阳性和阴性符合率比较高,但还是有假阳性出现[6],主要由检测参数相似的小圆上皮细胞引起,当尿液中有大量非晶形盐类结晶时,也会出现白细胞的假阳性。
2.4 影响管型识别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根据前向散射光脉冲测定管型的长度,通过荧光测定管型内是否含有颗粒(病理管型),电阻抗脉冲测定管型的体积。
当尿液中出现与管型检测参数相似的物质时就会干扰管型(病理管型)的检测。
尿中含有大量粘液丝时,如粘液丝大小和外形接近管型时,易被仪器误认归为管型;当粘液丝上粘附有白细胞、细菌、真菌等物质时,经过染色后,易被仪器识别为病理管型;尿中含有较多脓细胞时,成团的脓细胞在通过仪器检测孔时易形成串珠状排列,此时易被仪器误认为是病理管型;当发生上皮细胞粘连成一体时,其分布宽度和散射宽度均增大,被仪器误认为病理管型[7]。
3 高浓度尿液有形成分容易引起携带污染
3.1 大量红细胞
当采用自动进样模式检测含有大量红细胞的尿液标本时,可能会因为携带污染而影响后面相邻标本的检测结果,尤其可能引起排在血尿后面的阴性标本结果假性升高,造成假阳性。
有学者的研究也证实有此情况[8-9]。
3.2 较多白细胞(脓细胞)
尿液标本中的白细胞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因为浓度过高,仪器清洗不干净,而导致下一个标本的假阳性,有学者也对因为尿液中白细胞浓度过高而引起的携带交叉污染有过报道[10]。
3.3 尿液中含大量细菌
当尿液标本中细菌浓度较高时,外观也会呈浑浊状,此时连续检测标本同样也可能会引起携带污染而造成假阳性结果,有报道称用Sysmex尿液有形成分仪检测无菌的生理盐水得到了较高的本底值[11],可想而之当有携带污染现象存在时,检测结果更是会假性升高。
3.4 较多量结晶
当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草酸钙、尿酸、磷酸盐、尿酸盐等结晶时,往往会影响红细胞计数,造成红细胞计数假性升高;且该研究在工作中发现结晶含量高时也可能会引起携带污,影响下一个标本的检测,同时仪器会报警提示“RBC /X'TAL刻度异常”或(和)“携带污染?”。
有学者提出使用Sysmex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尿液标本的阴性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的符合率较高,出现的漏诊率极低,故阴性结果可信度较高[12],而阳性结果中会出现因为其他检测参数相似的物质而引起的假阳性,所以对于阳性结果的标本,就必须借助显微镜人工复检,结合显微镜检验结果审核报告。
虽然目前显微镜是检测有形成分的“金标准”,但当复检的标本太多时,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工作效率[13],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检测者之间结果不一致,不利于检验流程的标准化。
综上所述,当尿液标本中含有较多量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细菌、结晶、酵母样菌、管型、粘液丝、上皮细胞等成分时,尿液往往呈浑浊状态。
使用UF-5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自动进样模式连续检测这些浑浊的标本时,可能会因为检测参数之间的相似而产生相互干扰,导致假阳性结果出现;可能会因为相应的有形成分浓度过高引起携带交叉污染而导致下一个标本的结果假性升高,甚至造成假阳性。
所以日常工作中可以将外观浑浊的标本挑选出来单独处理,如通过稀释样本等方法以减少干扰和携带污染的发生,从而降低复检率,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马芬,李长春,周文君.尿干化学测定法和UF-5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在尿液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52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