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48分)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A.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Al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所以说明“Al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C.青铜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使用最早的合金
D.硅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既有气体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A.明矾和氢氧化钡溶液B.钠和MgC12溶液
C.铜粉和FeC13溶液D.Na2O2和少量FeCl2溶液
3.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CO/O2燃料电池以熔融状态的碳酸盐为电解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在正极通入
B.CO32﹣在电池内部向正极移动
C.当有22.4LCO参加反应时电路中有2mol电子发生转移
D.该电池电解质在固态时,电池无法工作
4.某学生设计了如图的方法对A盐进行鉴定:由此分析,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中一定有Fe3+B.B为AgI沉淀
C.C中一定有Fe3+D.A一定为FeBr2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 (g)+2Y(g)⇌3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3
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同时生成0.3 mol Z
6.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7.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Ⅰ) I2(g)+H2(g)⇌2HI(g)△H=﹣9.48kJ/mol
(Ⅱ) I2(s)+H2(g)⇌2HI(g)△H=+26.48kJ/mo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54g I2(g)中通入2g H2(g),反应放热9.48kJ
B.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l7.00kJ
C.反应(Ⅰ)的产物比反应(Ⅱ)的产物稳定
D.反应(Ⅰ)拆开1mol I﹣I键与1mol H﹣H键需要的总能量小于拆开2mol H﹣I键需要的总能量
8.下列过程中△H<0的是()
A.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B.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氨气
C.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D.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
9.已知反应:(1)C(s)+O2(g)═CO2(g)△H=﹣393.5kJ/mol
(2)CO(g)+O2(g)═CO2(g)△H=﹣283.0kJ/mol
则反应:C(s)+O2(g)═CO(g)的△H 是()
A.﹣221 kJ/mol B.﹣110.5 kJ/mol
C.+110.5 kJ/mol D.+221 kJ/mol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11.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2升密闭容器中进行1分钟后,NH3减
少了0.12mol,则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A.H2O:0.002 mol•L﹣1B.NO:0.001 mol•L﹣1
C.NH3:0.002 mol•L﹣1D.O2:0.0025 mol•L﹣1
12.一定条件下将2mol SO2和2mol SO3气体混合于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2SO3,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上述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可能大于n的是()
A.2molSO2+1molO2B.2molSO2+1molO2+2molSO3
C.4molSO2+1molO2D.3molSO2+0.5molO2+1molSO3
1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是()A.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B.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 N2,同时生成amolNH3
C.每断裂1molN≡N,同时断裂3molH﹣H
D.每生成1mol N≡N,同时生成6molN﹣H
14.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C(s)+O2(g)═CO2(g)△H=﹣393.5kJ/mol;
2H2(g)+O2(g)═2H2O(g)△H=﹣483.6kJ/mol.
现有0.2mol炭粉和H2组成悬浮气,使其在O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的热量,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B.1:2 C.2:3 D.3:2
15.反应2X(g)+Y(g)═2Z(g)+热量,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
16.反应:A(气)+3B(气)⇌2C(气)△H<0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填空题(共52分)
17.对于A(?)+2B(g)⇌n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请回答:(1)A量的增减,平衡不移动,则A为态.
(2)增压,平衡不移动,当n=3时,A为态.
(3)若A为固态,增大压强,C的组分含量减少,则n .
(4)升温,平衡向右移动,则该反应的逆反应为热反应.
18.1L1mol/LH2SO4溶液与2L1mol/L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由此推知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表示该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9.向1L1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浓H2SO4;②稀硝酸;③稀醋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H1、△H2、△H3的大小关系为.
20.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1)在25℃、101kPa时,16g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890.31kJ,
则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已知:C(s)+O2(g)=CO2(g)△H=﹣437.3kJ•mol﹣1
H2(g)+O2(g)=H2O(g)△H=﹣285.8kJ•mol﹣1
CO(g)+O2(g)=CO2(g)△H=﹣283.0kJ•mol﹣1
则煤的气化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s)+H2O(g)=CO(g)+H2(g)△H= kJ•mol ﹣1.
21.一定温度下,向一容积为5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4mol SO2和0.2mol 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压强变为起始时的0.7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填字母).
a.SO2、O2、SO3三者的浓度之比为2:1:2 b.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SO3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e.SO2的生成速率和SO3的生成速率相等
(2)SO2的转化率.
22.对于反应3X (g )+Y (g )═Z (g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则生成Z 的速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升高温度: ;
(2)增大压强: ;
(3)增大容器容积: ;
(4)加入X : ;
(5)加入Y : ;
(6)压缩体积: .
23.某温度时,在一个容积为2L 的密闭容器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开始至2min ,气体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若X 、Y 、Z 均为气体,反应达到平衡时:
①压强是开始时的 倍;
②若此时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倍,达到平衡时,容器内温度将升高(容器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甲同学利用Al 、Fe 、Mg 和2mol/L 的稀硫酸,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研究的实验报告如表:
(1)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 ;
(2)乙同学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装置同温下进行定量实验,
用大小形状相同的Fe分别和0.5mol/L及2mol/L的足量稀H2SO4反应,通过可以说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二: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的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较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观点来计算反应热.已知:
P4(s,白磷)+5O2(g)═P4O10(s)△H1=﹣2983.2kJ•mol﹣1①
P(s,红磷)+O2(g)═P4O10(s)△H2=﹣738.5kJ•mol﹣1②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相同状况下,能量状态较低的是;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填“高”或“低”).)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8分)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A.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Al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所以说明“Al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C.青铜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使用最早的合金
D.硅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考点】GJ: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A.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不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铝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Al(OH)3体现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HAlO2体现非金属性;C.铜的活动性顺序及生活常识判断,铜是不活泼金属性质稳定;
D.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是以硅酸盐的形式存在.
【解答】解:A.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不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反应生成硫酸钠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HAlO2体现非金属性,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Al(OH)3体现金属性,故B错误;
C.铜的活动性较弱,不易生锈,因此历史上的铜制品保存下来的较多,青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故C正确;
D.硅元素是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是以以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没有游离态的硅,故D 正确;
故选B.
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既有气体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A.明矾和氢氧化钡溶液B.钠和MgC12溶液
C.铜粉和FeC13溶液D.Na2O2和少量FeCl2溶液
【考点】GK:镁、铝的重要化合物;GE:钠的化学性质;GP: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
【分析】A.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NaOH与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C.铜粉和FeC13溶液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NaOH,FeCl2被氧化,与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解答】解:A.明矾和氢氧化钡溶液,当氢氧化钡过量反应只生成硫酸钡沉淀,只观察到白色沉淀,故A不选;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NaOH与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则既产生无色气体,又生成白色沉淀,故B选;
C.铜粉和FeC13溶液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没有气体生成,也无沉淀生成,故C不选;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NaOH,FeCl2被氧化,与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既产生无色气体,又生成红褐色沉淀,故D不选;
故选B.
3.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CO/O2燃料电池以熔融状态的碳酸盐为电解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在正极通入
B.CO32﹣在电池内部向正极移动
C.当有22.4LCO参加反应时电路中有2mol电子发生转移
D.该电池电解质在固态时,电池无法工作
【考点】BH: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A.燃料电池中,燃料在负极通入;
B.放电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C.温度和压强未知,无法计算CO的物质的量;
D.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时,原电池无法形成电流.
【解答】解:A.燃料电池中,燃料CO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在负极通入,故A错误;B.放电时,阴离子CO32﹣向负极移动,故B错误;
C.温度和压强未知,无法计算CO的物质的量,导致无法计算CO转移电子数,故C错误;D.该电池电解质在固态时,电解质中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电解质内部不能形成电流,导致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则电池无法工作,故D正确;
4.某学生设计了如图的方法对A盐进行鉴定:由此分析,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中一定有Fe3+B.B为AgI沉淀
C.C中一定有Fe3+D.A一定为FeBr2溶液
【考点】P8: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GS: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由图中转化可知,B为A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浅黄色沉淀,则B为AgBr,即A中含有Br﹣,C中加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溶液,则C中含有Fe3+,A中含有铁元素,A为可能含有Fe3+或Fe2+,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图中转化可知,B为A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浅黄色沉淀,则B为AgBr,即A 中含有Br﹣,C中加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溶液,则C中含有Fe3+,A中含有铁元素,A为可能含有Fe3+或Fe2+,
A.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可能含有Fe3+或Fe2+,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B为AgBr,而AgI为黄色沉淀,故B错误;
C.C中加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溶液,则C中含有Fe3+,故C正确;
D.A为可能含有Fe2+,B为AgBr,即A中含有Br﹣,所以A可能为FeBr2溶液,故D错误;故选C.
5.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 (g)+2Y(g)⇌3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3
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同时生成0.3 mol Z
【考点】CG: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由X(g)+2Y(g)⇌3Z(g)可知,该反应前后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然后根据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来解答.
【解答】解:A、该反应前后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容器内的压强始终不随时间改变,所以压强不再变化,不能确定是否达到平衡,故A错误;
B、反应达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改变,故B正确;
C、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之比决定于反应前加入的量和转化程度,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无关,故C错误;
D、单位时间内消耗0.1 mol X 为正速率,同时生成0.3 molZ为正速率,都是正速率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6.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考点】CA: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A、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B、一般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但应考虑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来分析;
C、利用原电池来分析加快反应速率;
D、利用增大接触面积来分析加快反应速率.
【解答】解:A、因加热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A能;
B、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生成氢气,故B不能;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铁置换出Cu,构成Fe、Cu原电池,从而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故C能;
D、改用铁粉,增大了铁与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则反应速率加快,故D能;
故选B.
7.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Ⅰ) I2(g)+H2(g)⇌2HI(g)△H=﹣9.48kJ/mol
(Ⅱ) I2(s)+H2(g)⇌2HI(g)△H=+26.48kJ/mo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54g I2(g)中通入2g H2(g),反应放热9.48kJ
B.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l7.00kJ
C.反应(Ⅰ)的产物比反应(Ⅱ)的产物稳定
D.反应(Ⅰ)拆开1mol I﹣I键与1mol H﹣H键需要的总能量小于拆开2mol H﹣I键需要的总能量
【考点】B6: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5D: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A.I2(g)+H2(g)⇌2HI(g)△H=﹣9.48kJ/mol表示1mol碘蒸汽和1mol氢气完全反应生成2mol碘化氢气体时放出的热量为9.48kJ,结合可逆反应的特点解答;
B.依据盖斯定律计算 I2(s)=I2(g)△H,据此判断;
C.反应Ⅰ和Ⅱ得到的产物相同,都是HI(g);
D.依据△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解答.
【解答】解:A.由于反应I2(g)+H2(g)⇌2HI(g)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因此254g I2(g)中通入2g H2(g),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48kJ,故A错误;
B.依据盖斯定律Ⅱ﹣Ⅰ得:I2(s)=I2(g)△H=+35.96KJ/mol,所以1mol固态碘和气态碘的能量相差35.96KJ,故B错误;
C.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稳定性相同,故C错误;
D.因为△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而反应(Ⅰ)△H=﹣9.48kJ/mol<0,所以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过程中△H<0的是()
A.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B.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氨气
C.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D.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
【考点】BB: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H小于零,应是放热反应,常见有化合反应、金属与酸、水的反应以及中和反应等,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氯酸钾分解制氧气为吸热反应,△H>0,故A错误;
B.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氨气,需要吸热,△H>0,故B错误;
C.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为吸热反应,△H>0,故C错误;
D.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属于放热反应,△H<0,故D正确.
故选D.
9.已知反应:(1)C(s)+O2(g)═CO2(g)△H=﹣393.5kJ/mol
(2)CO(g)+O2(g)═CO2(g)△H=﹣283.0kJ/mol
则反应:C(s)+O2(g)═CO(g)的△H 是()
A.﹣221 kJ/mol B.﹣110.5 kJ/mol
C.+110.5 kJ/mol D.+221 kJ/mol
【考点】5D: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所需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C(s)+O2(g)═CO2(g)△H=﹣393.5kJ/mol
(2)CO(g)+O2(g)═CO2(g)△H=﹣283.0kJ/mol
依据盖斯定律(1)﹣(2)得到:C(s)+O2(g)═CO(g)△H=﹣110.5KJ/mol;
则反应:C(s)+O2(g)═CO(g)的△H 是﹣110.5 kJ/mol;
故选B.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考点】CA: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A.根据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根据有些放热反应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
C.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反应放热还是吸热;
D.根据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能发生来分析.
【解答】解:A.因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
发生,但它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因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故B错误;
C.因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若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放热反应,反之,吸热反应,故C正确;
D.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能发生,如铵盐与碱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1.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2升密闭容器中进行1分钟后,NH3减少了0.12mol,则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A.H2O:0.002 mol•L﹣1B.NO:0.001 mol•L﹣1
C.NH3:0.002 mol•L﹣1D.O2:0.0025 mol•L﹣1
【考点】CQ: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先根据V==计算出NH3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再利用同一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由1分钟后,NH3减少了0.12mol,则用NH3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NH3)=V=
===0.001mol•(L•s)﹣1,
A、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H2O)=v(NH3)=0.0015 mol•(L•s)﹣1,所以H
O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为0.0015mol/L,故A错误;
2
B、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NO)=v(NH3)=0.001 mol•(L•s)﹣1,所以NO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为0.001 mol/L,故B正确;
C、因V(NH3)=0.001mol•(L•s)﹣1,所以NH3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为0.001mol/L,故C错误;
D、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O2)=v(NH3)═0.00125 mol•(L•s)﹣1,所以O
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为0.00125mol/L,故D错误;
2
故选:B.
12.一定条件下将2mol SO2和2mol SO3气体混合于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SO2+O2⇌2SO3,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上述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可能大于n的是()
A.2molSO2+1molO2B.2molSO2+1molO2+2molSO3
C.4molSO2+1molO2D.3molSO2+0.5molO2+1molSO3
【考点】CN:等效平衡.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将2mol SO2和2mol SO3气体充入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发生反应,2SO2+O2⇌2SO3可以看做与起始量为4mol SO2,1molO2反应达到平衡是相同的平衡状态,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物质的量不变,SO3为nmol;
A、起始充入2molSO2和1molO2,相当于在原平衡基础上减少了2molSO2,减少反应物二氧化硫的量,平衡逆向进行,消耗三氧化硫;
B、起始充入2molSO2和1molO2和2molSO3,相当于起始加入了4molSO2和2molO2,可看做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加入1molO2,平衡正向移动,三氧化硫增加;
C、起始充入4molSO2和1molO2正好与原平衡相同;
D、起始充入3molSO2+0.5molO2+1molSO3,相当于起始加入了4molSO2和1molO2,正好与原平衡相同.
【解答】解:A、起始量和题给起始量相比,相当于减少2molSO2,减少反应物二氧化硫的量,平衡逆向进行,三氧化硫物质的量<n,故A不选;
B、起始量相当于加入4molSO2和2molO2,可看做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加入1molO2,平衡正向移动,三氧化硫物质的量>nmol,故B选;
C、起始量与题给起始量相同,平衡相同,SO3物质的量为n mol,故C不选;
D、起始充入3molSO2+0.5molO2+1molSO3,相当于起始加入了4molSO2和1molO2,正好与原平衡相同,平衡相同,SO3物质的量为n mol,故D不选;
故选B.
1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是()A.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B.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 N2,同时生成amolNH3
C.每断裂1molN≡N,同时断裂3molH﹣H
D.每生成1mol N≡N,同时生成6molN﹣H
【考点】CG: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解答】解:N2(g)+3H2(g)⇌2NH3(g)
A.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子数之比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故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A错误;
B.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 N2为逆反应,同时生成amolNH3是正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等,故正逆反应速率不等,故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C.每断裂1molN≡N是正反应,同时断裂3molH﹣H也是正反应,故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每生成1mol N≡N是逆反应,同时生成6molN﹣H是正反应,且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14.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C(s)+O2(g)═CO2(g)△H=﹣393.5kJ/mol;
2H2(g)+O2(g)═2H2O(g)△H=﹣483.6kJ/mol.
现有0.2mol炭粉和H2组成悬浮气,使其在O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的热量,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B.1:2 C.2:3 D.3:2
【考点】5D: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根据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利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C、H2燃烧放出的热量,以此来计算.
【解答】解:设碳粉xmol,则氢气为(0.2﹣x)mol,则
C(s)+O2(g)═CO2(g)△H=﹣393.5kJ/mol
1 393.5kJ
x 393.5xkJ
2H2(g)+O2(g)═2H2O(g)△H=﹣483.6kJ/mol
2 483.6kJ
(0.2﹣x)mol 241.8(0.2﹣x)kJ
所以393.5xkJ+241.8(0.2﹣x)kJ=63.53kJ,
解得x=0.1mol,
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mol:0.1mol=1:1,
故选A.
15.反应2X(g)+Y(g)═2Z(g)+热量,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
【考点】CI: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温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
【解答】解:根据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达到平衡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故有:T1>T2;
根据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则达到平衡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故有:P1>P2,
故选C.
16.反应:A(气)+3B(气)⇌2C(气)△H<0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考点】CA: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CB: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对于该正反应为放热的化学反应来说,降低温度,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化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
B、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D、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2分)
17.对于A(?)+2B(g)⇌n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请回答:(1)A量的增减,平衡不移动,则A为固或液态.
(2)增压,平衡不移动,当n=3时,A为气态.
(3)若A为固态,增大压强,C的组分含量减少,则n >2 .
(4)升温,平衡向右移动,则该反应的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考点】CB: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1)固体或纯液体物质,物质的量增加减少不影响化学平衡;
(2)增压,平衡不移动,则反应物、生成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
(3)增大压强,平衡向着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
【解答】解:(1)A量的增减,平衡不移动,说明A是固体或纯液体,固体的物质的量不影响化学平衡,故答案为:固或液;
(2)增压,平衡不移动,说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相等,当n=3时,A一定为气态,故答案为:气;
(3)A为固态时,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减小,则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故n>2,故答案为:>2;
(4)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逆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
18.1L1mol/LH2SO4溶液与2L1mol/L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由此推知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 ,表示该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
(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mol .
【考点】BD:中和热.
【分析】根据中和热的概念:稀的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量求出中和热以及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L1mol/LH2SO4溶液与2L1mol/L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即生成2mol水放出114.6kJ的热量,反应的反应热为﹣114.6kJ/mol,所以中和热为生成1mol
水所放出的热量即=57.3kJ/mol,则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NaOH(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mol,
故答案为:57.3kJ/mol;NaOH(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mol.
19.向1L1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浓H2SO4;②稀硝酸;③稀醋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H1、△H2、△H3的大小关系为△H3>△H2>△H1.
【考点】BB: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吸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十OH﹣(aq)=H2O;△H=﹣57.3kJ/mol,
分别向1L 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浓H2SO4;②稀硝酸;③稀醋酸,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醋酸的电离吸热,则1L 1mol/L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放出的热量为:①>③>③,焓变为负值,则△H3>△H2>△H1,
故答案为:△H3>△H2>△H1.
20.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1)在25℃、101kPa时,16g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890.31kJ,
则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4(g)+2O2(g)═CO2(g)+2H2O(l)△H=﹣890.31KJ/mol .(2)已知:C(s)+O2(g)=CO2(g)△H=﹣437.3kJ•mol﹣1
H2(g)+O2(g)=H2O(g)△H=﹣285.8kJ•mol﹣1
CO(g)+O2(g)=CO2(g)△H=﹣283.0kJ•mol﹣1
则煤的气化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s)+H2O(g)=CO(g)+H2(g)△H= +131.5 kJ•m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