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2019-2020学年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石嘴山市2019-2020学年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
..的一项是()
A.奢侈.(chí)器皿.(mǐn)匿.笑(nì)苛.捐杂税(kē)
B.尴尬.(gà)慰藉.(jí)寂寥.(liáo)爱憎.分明(zèng)
C.瞭.望(liào)勾兑.(duì)气氛.(fèn)兢.兢业业(jīn)
D.哀悼.(dào)誊.写(téng)字帖.(tiè)谆谆教诲.(huì)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的注音有误,应为奢侈.(chǐ);B项有误,应为慰藉.(jiè),爱憎.分明(zēng);C项有误,应为气氛.(fēn),兢.兢业业(jīng)。

故选D。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A.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作为一种超长时间的工作制度,“996”明显违反《劳动法》,其恶果不仅影响到整个社会,而且影响到劳动者自身和家庭。

C.珠机城轨一期(拱北珠海站到横琴长隆站)将于今年11月具备通车条件,乘坐列车往返于横琴和拱北,将缓解城市交通。

D.翟天临被“学术打假”的事件告诉我们,毫无疑问博士帽不得不说是校园最高的荣誉,但注定越来越不好“混”,欲带冠冕,必承其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语序不当,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C缺少宾语,在交通后面加“压力”; D句式杂糅,删去“毫无疑问”或“不得不说”。

故选A。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__________,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

(《<孟子>两章》)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所谓伊人曾益其所不能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曾”“碾”“作”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鱼断气
胡展奋
①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

除此之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

当时医生传授了一副消肿利水的奇药方——鲫鱼汤。

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

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②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

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

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③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

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

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

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

”父亲一听,傻了。

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④“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

“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⑤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⑥天已摸黑。

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

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

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

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⑦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⑧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拜侬!”
⑨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⑩“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⑾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

刚死的鱼或处于弥留之际的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高于久死之鱼。

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所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老举识货”,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
⑿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

⒀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

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
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

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⒁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⒂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

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全文,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①母亲生病,需鱼汤滋补→②父亲黑市买鱼,初见效果→③母亲仍需鱼汤滋补,可用刚断气的鱼
→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⑥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分析第⑿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

(2)从人物描写
....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3.文章最后一段,明明是寒流滚滚的冬天,作者为何说“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第③段划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④为了省钱,父亲冒着严寒去黑市等鱼断气⑤我替换父亲去黑市等鱼,感动鱼贩2.(1)“撑”是支持、硬顶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能买到刚断气的鱼,不顾严寒、历尽艰辛的情状。

(2)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父亲杀鱼时的迅速,表现了父亲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急于给母亲治病的心情。

3.①母亲病得很严重,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痊愈,父亲的执着坚持让人感动;②鱼贩们主动招呼父亲,主动喊“我”等,鱼贩们的善良让人感动;③收束全文,深化主旨,意蕴含蓄深远。

4.①表明家庭经济困难而活鱼又太贵;②照应前文活鱼化肿效果好;③ 为下文父亲在鱼摊前等鱼死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本题可依据文章5~12段和第13段内容概括,叙写的内容依次是:父亲为了省钱,冒着严寒去黑市蹲等鱼断气;因父亲生病,我替换父亲去黑市等鱼,感动了鱼贩。

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
果。

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语句“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中的“撑”是支持、硬顶着的意思,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能买到刚断气的鱼,不顾严寒、历尽艰辛的情状,表现了父亲对家人的热爱之情。

(2)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

语句“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运用“抽出”“刺”“剐”等动词,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杀鱼时的迅速,突出地表现了父亲急于给母亲治病的迫切心情。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文章叙写的是父亲和“我”为治疗母亲的疾病而去黑市买鲫鱼的故事,故事虽然发生在冬天,“我”感受到的却是“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母亲的重病在父亲悉心照料下痊愈,父亲的执着坚持让人感动;另一方面,是鱼贩们主动招呼父亲,主动喊“我”等,他们善良的举动让“我”内心感到温暖。

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段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等。

文章第3段画线句子“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内容上,交代了时令,表明天气寒冷;交代了家境情况,表明家庭经济困难而活鱼又太贵。

结构上,既照应了前文叙写活鱼治疗疾病的效果好,又为下文描写父亲在黑市蹲等“鱼断气”的故事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理解作答。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

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

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

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

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
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

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

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

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

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节选自2011年2月19日《文汇报》)
1.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
2.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3.“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
...引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答案】1.①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②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③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2.不可以.因为-事例具体论证了南囊犯”喇E来的-是发源于牿阳而被侨民带到扛南的文他一选一观点.3.C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根据第一、二段的内容,可知作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发现了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发现了江南文化的两个来源。

2.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能力。

分析论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关键看该论据能否很好地证明文章的内容。

此处运用了谢道韫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能很好地证明前面一句“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

所以不能删去。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时,首先确定中心论点是什么,再看论据讲
的内容是否能证明中心论点。

3.此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把握。

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

C. 诗句的意思是“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此句写的是王昭君对中原大地的想念。

不适合引用来表达“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这种情感。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霸王别姬
孙方友
①颍河乡的书记郑张来省城开会,想借机请一请在省城工作的颍河老乡,联络联络感情,要他们多为家乡人办些事情。

他把这个想法与在省政府当财务科长的吕强一说,吕强说你这父母官请客,哪个不来?郑张说你看放哪儿合适?吕强说就在“天然居”吧,那里有一道好菜,叫“霸王别姬”,很招人。

②接着,吕强给郑张介绍说,这“霸王”是老鳖,“姬”为“小母鸡”。

老鳖不是人工养殖的那种,是在湖河中自然生长的那种。

小母鸡为“柴鸡”,而且是正在下蛋的小母鸡。

做法为传统工艺,先把活鳖放在笼屉里加温,笼为特制笼,周围有圆眼儿,开始用纸糊了,温度一高鳖发渴,找地方儿换气,便把纸拱烂,头从眼儿里伸出来,赶巧外面有备好的作料水。

鳖将作料水吃进五脏,排出去原有的废物,几经“清蒸”,鳖体内吸足了“作料”,然后开始杀鳖。

清蒸的鳖,英雄末路;卧地的玉姬,美人穷途,构图给人一种悲壮感。

这道菜味道不但独特,而且美妙无比。

只是价格高,“霸王”卖到500元一个,一个上斤重的鳖与一只3斤重的小母鸡组成的“霸王别姬”,至少近千元。

郑张说既然请了,就不能丢份儿,那就上“天然居”吃“霸王别姬”。

第二天中午,该请的老乡一个个走进了“天然居”。

吕强订的雅间叫“紫光阁”,服务小姐是个很清秀的小姑娘,胸前的号码为8号。

(A)8号小姐看到郑张时怔了一下,然后赔着笑脸喊先生,礼貌相让。

吕强像是常来这里,对宴会的道道很熟悉,指使小姐弄这弄那,喝什么茶,抽什么烟,全由他张罗。

因为十几个人都是颍河人,又全说家乡话,室内就充满了颍河气息。

③8号小姐拿过菜单,要郑张点菜。

郑张将菜谱递给吕强,说:“吕科长,您先点。

”吕强说:“一人点一个。

”郑张说:“就点‘霸王别姬’!”众人一人点了一个后,又由吕强做“总结”,几热几凉几个汤,喝什么酒,要什么饮料,一拢说了,最后对那8号小姐说:“要快!”
④不一会儿,凉菜热菜开始陆续上桌。

酒是家乡酒:宋河粮液。

众人虽同在省城,但平时都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也并不常见面,借此机会,叙说友情,禁不住乱给家乡父母官敬酒。

郑张很高兴,说是自己在诸位的家乡问事,请诸位多多关照。

谁若有什么事情,只要一个电话,兄弟一定照办。

众人同是举杯,齐声说好说好说!话落音,都干了。

郑张放下酒杯,问8号小姐说:“‘霸王别姬’怎么还不上?”8号小姐急忙解释:“先生,今日客多,点‘霸王别姬’的人也多,大师傅做不及,请诸位原谅!”
⑤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上“霸王别姬”,郑张又问:“怎么还不上那道大菜?”那小姐又急忙解释说:“先生,请您别慌,我这就去催!”8号服务小姐说完,急忙到门外叫来传菜小姐,悄声说着什么。

⑥眼见酒席就要结束了,仍不见上“霸王别姬”,众人都禁不住面露急色。

郑张更是耐不住,叱问那小姐说:“到底怎么回事儿?”小姐也有些惶恐,急急出去,不一会儿又急急回来,抱歉地说:“先生,
实在对不起,今日的‘霸王别姬’已缺料了!”郑张一听变了脸色,忽地站起,怒目那小姐说:“我们早早订桌,又早早报了‘霸王别姬’,你推三说四,一直不上,现在竟说卖完了!搞什么鬼?”
⑦众人也深感受了愚弄,纷纷指责8号小姐。

吕强口气很硬地说:“叫你们老板来!”
一听要叫老板,8号小姐蒙了,苦苦哀求说:“诸位先生,你们千万别让老板来,老板一来我就要被炒鱿鱼!实言讲,我压根儿就没给你们报这个菜!”听8号小姐如此一说,众人都怔了。

郑张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报?”
⑧(B)没想那8号小姐竟跪了下来,哭着说:“郑书记,我没什么意思,只是想让你省点儿!”郑张呆了,怔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姓郑!”8号小姐说:“我就是颍河乡的人,来省城打工才两年!”
⑨这一下,全场静极,十几个科级处级干部齐刷刷望着跪在地板上的小老乡,惊诧万状,许久许久没人说话……
1.下面对选文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及事件的大概,然后点题。

B.文章的语言华丽,描写细致,情节丰富,深入人心。

C.文中淳朴的颍河乡8号服务小姐,跟一大帮出自颍河乡的老练官员,形成鲜明对比。

D.本文作者意在“以小见大”,引起社会各界同仁的注意,警惕腐败,关注民生,让“霸王”清出我们的生活字典。

2.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霸王别姬”为题?
3.小说第②段用了一大段文字来介绍“霸王别姬”的制作工艺,有何作用?
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有人认为第②段A句中的“怔”字用得好,你是如何看?说说理由。

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⑧段中的B句。

5.结尾“十几个科级处级干部齐刷刷望着跪在地板上的小老乡,惊诧万状,许久许久没人说话……”。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B
2.)①与历史剧、电影名、小说名同名,题目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又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借古讽今。

④项羽英雄末路,众叛亲离,“霸王别姬”是其悲剧下场。

今日的“霸王”们(父母官们)若不引以为鉴,大肆挥霍人民的血汗,也难逃“别姬”下场。

3.①增加趣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侧面表现郑张等干部奢侈腐败。

③照应题目,是全文重点,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做铺垫。

④菜肴昂贵,花样翻新,巧中求奇,说明有这种社会需求。

太平日久,滋生奢靡,侧面表现公款消费的社会背景。

4.(1)句中“怔”字用得好,为下文8号小姐不点“霸王别姬”这道菜埋下伏笔。

(2)通过动作及语言描写,写出了8号小姐作为一个服务员对他们如此奢侈挥霍痛心却又无助,对这些“霸王”们如此腐败堕落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作者对8号小姐的同情及赞颂之情。

5.小说以众人惊诧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耐人寻味;写出了这些“霸王”们的丑陋面孔被揭穿
时的尴尬之情;作者对这些“霸王”们如此腐败堕落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文章的语言华丽”对选文分析理解有错误。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质朴生动,亲切自然。

2.试题分析:考查文题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霸王别姬”由于与历史剧、电影名、小说名同名,所以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可以起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从结构上说:“霸王别姬”又是线索。

串起古代的“霸王”和今日的“霸王”,都难逃“别姬”下场的材料。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艺术手法的分析题,一定要注意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在答出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同时,还要结合着具体内容,把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照应题目。

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做铺垫。

内容上: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侧面表现郑张等干部奢侈腐败。

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4.试题分析: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和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作答。

如“怔”字,为下文8号小姐不点“霸王别姬”这道菜埋下伏笔。

“没想那8号小姐竟跪了下来”为动作描写;“郑书记,我没什么意思,只是想让你省点儿”为语言描写。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表达主题的意义。

5.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性结尾的作用。

结尾“十几个科级处级干部齐刷刷望着跪在地板上的小老乡,惊诧万状,许久许久没人说话”描写的是“霸王”们的丑陋面孔被揭穿时的尴尬之情。

作用无非有两个:一是讽刺现实,二是让读者去回味。

答此题一定要掌握中心后再作答,切忌断章取义。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①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二)著②新衣者,恐有污染,时时爱护;一经垢玷,便不甚惜;至于浣亦留痕,则听其敝矣。

儒者,凛凛清操,无敢试以不肖③之事。

稍不自谨,辄为人所持,其势必至于逾闲败检。

故自爱之士,不可有一毫自玷,当于小节先加严慎。

(三)孙之翰,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

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贵,此石呵之则水流。

”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①小子:男性同辈中的年轻者。

②著:穿。

③凛凛:指令人敬畏的。

④不肖:此处指没有出息。

⑤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